“一国两制”的精神是自我妥协 杜平   香港回归中国十年,人们都在谈论“一国两制”的得失。中国自己的媒体不必说,即便是西方媒体也都给予比较积极 中肯的评价,认为“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基本上取得了成功。   “一国两制”之所以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人们可以将其归功于中央政府对“一国两制”承诺的严格遵守,内地对 香港经济增长所提供的巨大支持,也可以归功于特区政府日益改善的管制能力,还有香港社会所蕴藏的进步的活力。   但是,归根结底,“一国两制”能够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还在于中国自身的稳定、繁荣与强盛。皮之不存,毛将附 焉。没有母体的健壮,即便是再好的制度设计,最后都会变成营养不良的胎儿。 自己的原则向自己的利益让步   然而,笔者在此无意对香港回归后的现实作出评价,而是试图超越香港的历史与现状,从“一国两制”构想的背后, 挖掘出对当代中国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   我们必须首先承认,“一国两制”是为香港、澳门量身定做的模式,对中国内地任何一个地区都没有实用价值。但是 ,透过表面去探究本质,循着结果去追溯根源,我们就可以体会到其中的隐性价值,那就是中国当时的决策者在某些原则 上自我妥协的智慧和勇气。   实际上,自我妥协的精神,就是“一国两制”构想的精髓。因为愿意和敢于自我妥协,所以中国政府才能在香港问题 上摆脱种种脱离实际、不符现实的原则和教条,继而使整套政治思维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最后才有所建树。   什么是自我妥协?在“一国两制”构想确立之前,中英两国曾就香港前途问题进行了长期和艰苦的谈判。既然要谈判 ,就要有妥协的准备。而谈判所达成的最终结果,也往往就是互作让步的结果。   因此,在本质上,“一国两制”是妥协的产物,不只是中方有妥协,英方也有让步。换言之,从中国的角度看,“一 国一制”原本天经地义,但结果却变成不同寻常的“一国两制”。在此过程中,中方作出巨大妥协是显而易见的。   可是,中国究竟向谁作出了妥协?从表面上看,中国是向英国作出了让步,其实不然。从小处看,中方作出的妥协, 使香港直接获利;从大处看,香港的成功就是中国的成功,因此中国还是最终的获益者。可以这么说,在本质上,这是中 国的原则向中国的利益作出了让步。 最核心价值在于有坚持有放弃   一国之内存在两个实体,收回主权却得不到治权,国家最高管理者对本国某地之事不能干预,更不能从心所欲,反而 还要处处谨言慎行,丝毫不得逾矩。这些事实现在看来早已变成理所当然,但在政治禁忌无处不在、极左思想或集权思维 根深蒂固的历史背景下,都是不可想象的。   除了受到某些“原则”的束缚、某些思维的禁锢之外,中国当时的决策者在规划香港前途时,还面对着特殊的民族心 理所构成的巨大障碍。   香港问题是历史留下的伤疤,其高度敏感性不言而喻。由于与香港有关的事务都始终与民族耻辱、民族自豪、自大和 自卑心理交织在一起,因此,一不小心,人们就可能误入“雷区”,甚至被怀疑有“卖国”之嫌。   事实上,直到今天,只要决策者或者有识之士们基于现实和长远利益的考虑,试图对某些无关痛痒的原则进行灵活变 通,或暂时搁置或适当淡化,结果都有可能获罪于天下,种种莫须有的罪名就有可能纷至沓来。   因此,“一国两制”的最可贵之处,不在于这种构想的高瞻远瞩,而在于这种模式确立之前,中国的决策者愿意正视 和接受现实,敢于放弃自己曾经死死坚守的某些原则,敢于打破人们早已习以为常的条条框框,敢于有所放弃,自己对自 己作出妥协。   自我妥协是自信的表现。它表明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信心,对未来方向有明确的规划,对最终结果有充足的把握。 凡是没有自信、没有方向感、对未来没有任何预见的人,往往都甘愿自缚于某些背离现实的所谓原则,并且利用形形色色 的教条来自我辩护和自我保护。环顾当下中国,这类现象不胜枚举。   有些原则必须坚持,包括中国数千年以来所崇尚的价值观。但是,令人感到可悲的是,在现实社会里,该坚持的并没 有坚持,不该坚持的却反而抱住不放。其结果是,在很多事务中,中国一直在跟自己较劲,和自己过不去,自己为难自己 。这是导致新问题不断产生、老问题又无法解决的根源之一。   香港回归十周年,完全值得庆祝,因为这是百多年来中国人第一次真正而又成功地管理着香港。但是,假若只是浮光 掠影地评价香港的进步,假若对前人的智慧和勇气没有深刻的体会,那就看不到“一国两制”思维背后所蕴含的最为核心 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