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即将成为世界第一语言吗?   周有光   一位青年朋友给我看他从书刊上摘录下来的许多大家关心而有争议的语文问题,问我那种说法正确。我说, 我不知道自己的说法是否正确,怎能评判人家的说法呢?他说,那么,请你谈谈你的说法吧。于是,我写下我 对他提出的许多问题中的几个问题的个人理解。谬误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1. 汉语在21世纪是否即将成为使用人口最多的、流通范围最广的世界第一语言?   汉语人口,如果把只能说方言、不能说普通话的都包括在内,那么,汉语人口有12亿多,已经是世界第一 语言了。如果只算能说普通话的,那么,现在只有全世界12亿多华人的三分之一,就是四亿多人口,这比全世 界能说英语的十亿人口少许多。   世界的语言结构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国际共同语。英语是事实上的国际共同语,法语竞争已经失败。 第二层次:一国共同语或多国共同语。例如中国的普通话; 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和新加坡等国的标准 马来语。第三层次:各地的民间语言。汉语是一国共同语。中国是人口大国,经济又在向上发展,普通话将在 全世界华人中间普及开来,迟早要成为全世界人口最多的语言。但是,这不等于说,普通话将代替英语成为国 际共同语。英语成为国际共同语,除有语言优势外,还有英美等国的实力作为后盾。汉语想要成为国际共同语, 除要进行语文现代化改革外,还要进行国家的长期而全面的改革开放,这是一个远大的发展工程。   2. 汉字是创造最早的文字,又是使用最久的文字。对不对?   西亚两河流域的丁头字 (楔形字),成熟于公元前3500年前 (中国黄帝传说时代); 现存最晚的一块有丁头 字的泥板是公元后75年的遗物 (中国东汉初年); 丁头字的使用时期超过3500年。   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圣书字,也成熟于公元前3500年前,可能比丁头字略晚,结束于公元后5世纪之末 (中 国东晋末年),这时候晚期的人民体停止使用了; 圣书字的使用时期长达4000年。   发源于黄河流域的汉字,成熟于公元前1300年的殷代,比丁头字和圣书字都晚两千年,不是成熟最早的文 字。汉字的使用时期从甲骨文算起已经有3300年以上,今后还要继续使用下去,到公元2700年将超过圣书字的 使用时期,那时候才可以说,汉字是使用最久的文字。   这里比较文字的最早成熟时期,而不是开始创造时期,因为最早成熟时期有大量文献可以证明,开始创造 时期没有足够的实物可以证明。   跟上面的问题相关的还有如下的问题:字母是不是欧洲人创造的,字母的创造是不是晚于汉字甲骨文?历 史告诉我们,字母是亚洲人创造的,不是欧洲人创造的。字母是西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的古代北方闪米特人 创造的,创造以后一千多年才流行于欧洲。最古的字母文字残片属于公元前17-15世纪 (中国商代早期),字母 的创造早于汉字甲骨文。   3. 汉字究竟属于哪种文字类型?语素文字?意音文字?表意文字?象形文字?   文字的特征有三个方面。1. 符号形式,分为:图符 (图形符号)、字符 (笔画结构)、字母。2. 语言段落, 分为:语词、音节、音素。 3. 表达方式,分为:表形、表意、表音。   从符号形式看,现代汉字是“字符文字”。   从语言段落看,现代汉字是“语词和音节文字”。“语素”包含“成词语素”(语词) 和“不成词语素” (音节)。“语素文字”就是“语词和音节文字”。   从表达方法看,现代汉字是“表意和表音文字”。汉字既有表意功能,又有表音功能,不过表音功能不健 全; 把汉字称为“表意文字”,对了一半,漏了一半。   从三方面总的来看,现代汉字是“字符/语词和音节/表意和表音”文字,简称“意音文字”。“意音文字” 和“语素文字”两种说法不矛盾,分别在着眼的方面不同。   “象形”是“六书”之一; 篆书变成隶书和楷书之后,象形字不象形了,“隶变之后无象形”,把现代汉 字称为“象形文字”,名不副实。   4. 汉语没有曲折变化,适合用汉字; 英语有曲折变化,适合用字母; 语言的特点决定文字的类型。对不 对?   汉语和藏语是汉藏语系的两种主要语言,语言的特点基本相同。可是,汉语用汉字,藏语用字母,语言特 点相同而文字类型不同。拉丁字母书写一百多种语言,语言特点彼此大相径庭,可是都用相同的字母。可见语 言特点不能决定文字类型。   有的民族自创文字,称为自源文字; 有的民族借入文字,称为借源文字。自源文字为自己而创造,当然适 合当时自己的需要。自源文字都是从表形开始,后来演变成为表意和表音。借源文字的类型决定于文化 (包括 宗教) 的传播,输出民族的文字和输入民族的文字必然同一类型。例如,汉字文化圈都用汉字,印度文化圈都 用印度字母 (西藏字母来自印度)。二次战后,打破传统,重视效率,新创文字一律用拉丁字母。   5. 清末以来的文改运动,又称语文现代化。有人说,语文生活能现代化,语文本身不能现代化。对不对?   语文本身就是语文工具,语文生活就是语文应用。对语文工具进行规范化的加工就是语文本身的现代化。 应用方法的不断改进当然也是语文的现代化。   民国初年制订国语标准,考虑过以多数省份的汉字读音为标准好呢,还是以北京受过中等教育的人们的口 语为标准好呢,这是最早对汉语本身的现代化加工。1950年代进行“异读词”的审音,最近又对“异形词”进 行规范化,这都是对语文本身的现代化。文体从文言改为白话,是书面语本身的现代化。汉字从繁体改为简体, 是汉字形体本身的现代化。注音方法从反切改为字母,从汉字形式字母改为国际通用字母,是注音工具本身的 现代化。语文本身一直在不断现代化。   6. 汉字能区分同音词,拼音不能区分同音词,这是拼音的一大缺点。对不对?   汉字能把“同音词”写成“异形词”,不能把“同音词”写成“异音词”。例如:把弹的pipa写成“琵琶”, 把吃的pipa写成“枇杷”,“琵琶”和“枇杷”写法不同,依旧是“同音词”。拼音也可以在拼写法后面加上 不读音的字母来区别“琵琶 (加-q琴)”和“枇杷 (加-g菓)”,但是“同音词”依旧是“同音词”。这种所谓 拼音形声字不符合汉语拼音方案的制订原则。要分化同音词,只有改变读音 (如:“炎症”读yanzheng,“癌症” 原读yanzheng,改读aizheng),或者改变说法 (如:“出版”和“初版”同音,“初版”改说“第一版”)。语 言能把“同音词”改成不同的“异音词”,汉字和拼音都没有这个功能。   在没有电话等传声技术的时代,人们只注意书面语的区分,不注意口头语的区分。书面语写成“同音异形”, 变化多端,甚至认为是文字的优点。进入传声技术时代,要求在电话或其它传声技术中明确区分同音词,避免 听觉错误,人们才注意到同音词是语言的一大缺点,开始认识到,同音词是语言问题,不是文字问题。   过去的词典按照字形排序,同音词分散排列,词典上看不到同音词资料。后来有的词典按照纯字母排列, 把同音词排列在一起 (例如 John DeFrancis 主编的《ABC 汉英辞典》),方便同音词的查看和研究。   7. “拼音不是文字”是我国的语文政策。因此,拼音不应“分词连写”。“分词连写”了就成为文字了, 违反语文政策。对不对?   拼音不是拼音文字。但是,“汉语拼音方案”中就有“分词连写”的例子。例如,“ertong”(儿童)、 “pi'ao”(皮袄)。1988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公布“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规定“分词连写”格 式。这都说明,“分词连写”不违背语文政策。今天,中文要在网络上流通,必须充分利用“分词连写”的拼 音作为媒介。这一点,非常重要,希望更多人能及时加以重视。   8. 汉字是否是华夏文化的核心?汉字在华夏文化中究竟处于什么地位?   没有听说任何国家把文字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文字是文化的承载体,文字能记录文化,传播文化,有利 于保存和发展文化。有的民族把文字作为图腾,当作神灵,加以膜拜,那是原始社会的遗风,这在中国早已淡 化了。两千年来,儒学一向被中国统治阶级认为是华夏文化的中流砥柱,因为儒学是稳定和发展封建社会制度 的意识形态。今后,儒学经过现代化改革,仍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