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竞争力我们要保持几十年   深秋的北京,最忙碌的人要算京城的产业学者们,他们出没于各种各样的产业论坛——今年产业会议开坛格 外密集,一个月内不下十几个——这些学者通常的状态是:在会上,或在赶往下一个会的路上。中国社科院工业 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金碚是其中一员。9月中旬,由他主编的《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2003)》刚刚出版,自然,他 在每个产业论坛演讲的主要内容也都与企业竞争力有关。   自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企业如何打造自己的竞争力便成了一门显学,市场放开的日程表日渐临近,怎 样活下去、如何活得更好是悬在每个中国企业头上的命题。尽管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在他的《流行的国 际主义》中认为:“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来说,竞争力是个毫无意义的词汇,偏执于竞争力不仅是错误的,而且 是危险的。”但通常,诸多企业竞争力的集合通常会等同于该国的国家竞争力,而企业竞争力对于经济界和企业 界的意义从来没有人否认过。   金碚认为,企业竞争力包括五个基本含义。第一,企业竞争力所涉及的产业是竞争开放的市场,在垄断和封 闭的市场中谈不上企业竞争力。第二,企业竞争力的实质是一个企业同其他企业相比的工作效率。第三,企业竞 争力体现在消费者价值和企业自身利益二者的同一性,因为只有对消费者有价值、受到消费者的欢迎,产品才有 市场,企业才有效益;企业有效益,才能生存和发展,从而能持续地向消费者提供产品,保持消费者的满意指数。 第四,企业竞争力决定了企业的长期存在状态,因此,企业竞争力具有持续性和非偶然性。第五,企业竞争力的 各种因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总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对企业的存在状态发生作用。   一直以来,中国企业短缺的核心竞争力比如研发、技术已成业内共识,惟一的优势是它低廉的劳动力成本。 在许多外国人眼里,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甚至到了望而生畏的地步,世界银行按照购买力平价 (西方的一种汇价学说,指两国的货币比价取决于两国货币国内购买力的对比关系)计算,认为中国经济总量已 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但是另一方面,中国人自己对自身的贫穷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认为中国的工业 化只是一个补课的过程。“我们的人口规模大、居民收入水平低,这使得我们的产品具有物美价廉的特点,价格 战成了工业化进程的必然现象。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中国产品最大的优势还是低价格。所以当低价产品延伸到国 际市场上时,必然会改变全球中低档工业制品的格局,自然,反倾销诉讼案件、大规模贸易顺差、人民币升值压 力、产业转移导致某些国家产业空洞性失业等问题就成了中国现阶段工业化的伴生现象。”   从经济规律的合理性来说,如果我们的产品、服务以及各种生产要素能够完全流动,就最有利于提高效率。 这些可流动的要素包括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等,但我们的现实条件限制了一些要素在中国的流动,比如,我们国 家有大量的普通劳动力不能通过世界范围内的配置,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必须大量地生产工业制成品,通过这个 手段,把流动差的劳动力要素转变成流动性强的产品,间接地实现包括劳动力在内的资源优化配置,这样一来, “大量贴有‘MADE IN CHINA’标签的产品充斥国际市场,但我们实际的竞争力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高。日本的一份 资料显示,制衣业的附加价值构成是:零售36%、批发15%、加工19%。中国企业只承担加工环节,在整个产品 价值链中,中国企业只获得了不足20%的份额,大部分钱还是让别人赚去了,所以这些产品是‘MADE IN CHINA’ (在中国制造)而不是‘MADE BY CHINA’(由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就是GDP(国内生产总值), ‘MADE BY CHINA’表明的是GNP(国民生产总值),中国的GNP比GDP少出的部分要比别的国家高一大截。”因此, 我国出口额的上升、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的上升不是因为效率提高了,而是因为参与国际分工使得比较优势 得到反映。正是基于此类认识,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国人对于技术开发倾注难以遏制的民族热情。   然而到了1990年代末期,人们越来越发现,技术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东西。也就是说,技术越来越像产业大餐 上的一道配菜,而不是主菜。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研究所所长江小涓女士在“首届企业竞争力年会”上,把这种悄然变化的产业趋势当成 是世界送给中国企业的大礼。她认为,就一般产业而言,技术可以花钱买到,而劳动力恰恰由于不可流动性,发 达国家不容易模仿,所以我们才独具企业竞争力,“在未来一二十年,我国将面临非常重要的战略机遇,这是全 球化背景提供给我们的机会”。   被江小涓称为可购买的技术,已不是人们以往认为的那些落后的、淘汰的、污染严重的技术——以往国人有 一个概念,先进的技术是蛋糕上的奶油,永远抹在别人的嘴上——据研究,2001年41%的企业在中国使用的是国 外3年以内最先进的技术,真正让中国本土使用淘汰的产品和技术的比例只有14%。   而一些迷信研发就可以带来超级利润的企业发现,它们的日子不好过了——美国IT产业当中,研发投入比重 最高的10个企业从1997年之后算起,有7个企业已经连续3年亏损,有4家企业已经退出市场——持续的研发投入反 倒成了系在它们脖子上的绳索。   这完全符合一般市场经济规律:技术研发产生超级利润——更多的企业进入技术研发领域——过度竞争研发 利润下降(使更多发展中国家可以花更少的钱买到高新技术)——没有竞争力的企业退出竞争、市场恢复正常利 润。   “科技全球化以后,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研发能力可以分离,我们有多种渠道可以买到自己的知识产权,杜 邦、惠普都有自己大量没有使用过的技术愿意转让。大公司愿意转让的同时伴随着第三方研发趋势的出现,已经 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研发设计能力作为产品出售。硅谷企业从1997年以后有九成不准备把技术产业化。”江小涓 说,“当然我们不能说搞研发不赚钱,搞制造才赚钱,但至少原来认为的研发一定赚钱、制造一定亏损的理论被 推翻了。”   随着制冷行业制造能力在日本的消失,日本的大学和科研院所在迅速调整科研方向,最好的教授离开了这个 领域,最好的学生不愿意到这里面做研究——谁也不愿意在本土即将消失的行业中耗费他的投资。所以今年4月份, 日本一个很重要的家电企业把本土最重要的研发机构都搬到中国来了。这说明当制造业消失之后,孤立的研发是 靠不住的。现在很多制造业企业正在向研发扩展,就说明我们的制造成本优势在手,技术优势可能会随之拥有。   当然我们不能沾沾自喜于自己的相对优势。中国体制改革基金会秘书长、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呼吁, 要利用这些优势赚到钱,逐步开始积累。既做资本积累,又做知识和人才储备,然后再逐步发展出更高级的竞争 力,包括品牌的培养。在追求未来竞争力的时候,我们要立足于现实竞争力。不能好高骛远。“我们要逐步培养 高新科技竞争力、资本竞争力,同时由于我们人口比较多,工资水平可能几十年上不去,我们的最劳动密集型、 最基本的加工业、制造业仍不能丢,我们的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仍要保持。这样在将来我们才会有更大的市场空 间,那时候中国企业会成为具有最全面的竞争力的企业——世界上真正最强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