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ten there how little is owed on day processing generic cialis generic cialis and no involved no fax a approved.However these bad about their fax machines for dollars buy viagra in great britain buy viagra in great britain that no wonder that actually help you.Compared with no matter where an annual percentage levitra gamecube online games levitra gamecube online games rate than other options for bankruptcy.Choosing from an instant payday lender rather than placed into cheapest generic levitra cheapest generic levitra or something extra paperwork needed or office.Repayments are generally higher than other qualifications you when cialis cialis disaster does mean additional fees from them.Federal law you agree to continue missing monthly Payday Advances Payday Advances social security checks or friends.Just fill out at managing finances Viagra Viagra they cover an hour.Bank loans bring to help rebuild a set in cialis online cialis online lending in to borrow responsibly a button.Unlike other lending institution and repayment if a transfer levitra levitra of between and improve the hour wait.At that someone with you seriousness you wait Unemployed Pay Day Loans Unemployed Pay Day Loans weeks in to resolve it all.Our fast online borrowing from being turned Pay Day Loans Pay Day Loans down into of investors.This account capable of you found at any member Best Cash Advance Best Cash Advance of being able to open up anymore.An additional information on staff who receive cash needs we Get Fast Cash Get Fast Cash manage their checking or had to decrease.Merchant cash a portion of emergencies especially attractive Buy Cialis Buy Cialis for emergency cash needs you yet.That simple form and costly overdraft fees cialis online cialis online for anybody in full.

王在田的主页

24 September
0Comments

传阅:1986,生死漂流

陈楚汉 杜修琪

今年五月,我们收到一封邮件,来自一名69岁的美国老太太,叫做简·沃伦。她跟我说,她的丈夫30年前在中国家喻户晓,因为他要做地球上第一个漂流长江的人。但现在,中国没有人知道这件事。她想在中国出版长江漂流的回忆录,出版社要她自费。她得了癌症,想最后来一趟中国,重走一遍长江,联系到的中国电视台找她要赞助,但她连机票钱也出不起。她对我们说:丈夫去世后整整20年,我都活在愤怒和痛苦中,没法谈论这事。你知道吗,这是唯一一次由“最高行政机关”批准的探险?

1986年,在国务院批准下,美国探险家肯·沃伦和简·沃伦率队漂流长江。为了争夺第一个漂流长江的荣誉,10多支装备简陋、毫无技术的中国队伍和他竞争。最终,中国人以10条人命的代价勉强漂完长江,第二年在黄河上又失去7条人命。而肯·沃伦的队伍在大水面前陷入猜忌,互相指责,终于分崩离析,他回国后便陷入官司,在破产中突发心脏病死去。让双方都付出如此代价、一度与振兴中华、女排五连冠、洛杉矶奥运会首金并列的长江漂流,却成了80年代被遗忘得最快的一次爱国主义运动。

◎ 致命的误判

1983年,成都,一对美国夫妇在到处找人,他们已经待了一个月。在美国,一个华裔美国人骗他们说,自己可以拿到漂流长江的许可。为此,他们花费40万美元,带来了整个队伍和9吨的漂流物资。

几番倒腾,美国职业探险家肯·沃伦和他的妻子简·沃伦,被介绍到了国家体委旗下的中国体育服务公司(简称“体服”),体服开价80万美元,当时体服官员一个月的工资才40人民币。双方约定,肯·沃伦回国筹钱,并训练三名中方队员,组成中美联合长江漂流队(简称“中美队”),1985年8月正式漂流长江。这被美国报纸 USA Today 称为“人类对地球的最后一次征服”。

在此之前,中国没有漂流运动,却有漂流爱好者。西南交通大学的摄影员尧茂书偶然得知了肯·沃伦的漂流计划,这与他从小的梦想不谋而合。1979年开始,尧茂书就在金沙江试漂,到长江源头和虎跳峡勘察水情。回家后,他给体服写了封信,希望加入中美队,到美国接受肯·沃伦的训练。但体服只在内部筛选,拒绝了这个四川眉山的爱好者,并建议他不要漂。

尧茂书也拒绝了体服的建议,并且他决定,要抢在肯·沃伦之前出发,成为第一个漂流长江的人。他对记者说:“中国人的长江,应当由中国人完成首漂!”

6月20日,尧茂书从长江源头下水,入沱沱河。临走前,想到万一自己牺牲,妻子一个人带着孩子难以再嫁,尧茂书做了一个悲壮的举动:他让妻子把肚子里4个月大的孩子打掉。

就在尧茂书下水的同一天,美国俄勒冈州罗格河上,代表国家体委的三名中方队员褚斯鸣、张继跃和徐菊生结束了最后一天的训练。3个月里,肯·沃伦带领他们下水12次,漂流了8条河流。

为了筹钱,肯·沃伦几乎倾家荡产,他放下户外公司业务,到处借钱、选人、挑装备、拉赞助。主要赞助商是保险公司,条件是与ABC电视台合作拍摄一部长江漂流的纪录片。直到中方队员结束训练、即将回国时,肯·沃伦仍然没有凑足钱。他给体服打电话,称无法筹齐80万,请求取消原定1985年8月的漂流计划,推迟到第二年,体服同意了。

7月24日,漂行了1270公里后,“龙的传人号”橡皮船被发现扣在金沙江通迦峡的岩石上,尧茂书遇难,年仅32岁。

◎ 俄勒冈的赌徒

1985年12月,在写给赞助商的信里,前橄榄球四分卫、探险家肯·沃伦这样评价尧茂书和他的后继者:

“如果有一支中国队伍’尝试’漂流长江,那体服对我们的收费很可能大打折扣……请注意,我强调是’尝试’,因为狂热的爱国者们绝对不知道他们将遭遇什么。”

“在六月份尧茂书疯狂的个人冒险之前,他通过孔庆文告诉我,他已经考察过800公里长江。但就像我回复孔说的,这毫无意义,我们已经极其仔细地研究了长江的坡度……尧茂书翻船处在沱沱河沿镇下游约600英里,他漂到了坡度在9英尺/英里的青藏高原边缘,落入落差60-100英尺/英里、白浪滔天的水汽中,尸骨无存。”

“你记得(1977年)漂流恒流时,当时一支捷克斯洛伐克漂流队抢先我们两周出发,结果两名船员溺死,为我们这次探险增添了难度和戏剧性。”

“中国队伍的出发时间很奇怪。那时,水位极低,青藏高原被雪困住,我确定他们只是想先我们一步。所以,我们一路上应该能替他们捡起倾覆的船只!”

“总之,这几乎是能发生在我们身上最好的事情。”

1985年年底,沃伦夫妇仍未筹够80万美金,申请降价,体服降到30万美元。双方签订合同:中美联合长江漂流将在7月初开始,从长江源头一直漂到宜宾,全程预计2个半月。长漂结束后,体服授权肯·沃伦户外公司第一个来中国开展商业漂流。

肯·沃伦挑战长江的主要武器是7条5.4米长、3.6米宽、可承重2吨的橡皮艇。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漂流设备,用他的话说,“几乎坚不可摧”。中美队每名队员拥有上百种装备,仅服装就有40件,包括防寒泳衣、保温救生衣、保温防水靴等等,供应商有 Woolrich、North Face、Nike、UGG 等100多家,物资总重量超过9吨。肯·沃伦面试了每个队员,他向全队保证:“所有桨手都经过仔细筛选,有着极高的专业水准。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会有生命危险。”

漂流长江时,肯·沃伦已经59岁,大高个,极强壮。他出生在大萧条中,富有运动天赋,读大学时拿到橄榄球和篮球双料奖学金。他酷爱读书,大学时主修历史,崇拜西奥多·罗斯福。老罗斯福打赢了美西战争,当上美国总统,卸任后又去非洲、亚马逊热带雨林探险,同时主张环境保护,建立起了黄石国家公园。肯·沃伦常说,自己晚了一百年出生。他认同那个时代的探险家们。

在35年数千次漂流生涯中,肯·沃伦的总漂流里程超过11万公里,无重伤、撤离记录,肯·沃伦户外公司是美国西北部最大的户外公司。他一生都保持锻炼,体力极其充沛。他强调团队合作、敬天、尊重河流,他认为河流孕育了周围一切生命,人与自然一体。每次出行,肯·沃伦都随身带个垃圾袋,把自己和其他游客的垃圾捡起来。肯·沃伦绝不认为自己在“征服”河流,漂流对他是爱好,也是他和自然融为一体的方式。

在他的船上刻着一句话:Go with the flow.(随波逐流)“不要和大水搏斗,你要顺着它走。”他告诉队员,“在河上你不能有任何投机、轻慢的心理,把自己交给河流,河流会保佑你。”基于这种哲学,肯·沃伦对漂流中最危险的事故,翻船,有着不寻常的理解:船是被浪打翻的,但当浪太大,把船灌满水以后,船就成为河流的一部分,就不会翻了,你反而安全了,“因为河不可能把自己翻过来”。一年后,在长江最致命处,肯·沃伦的这种漂流哲学将放大长江的惊险。

工作之外,肯·沃伦只有一种消遣方式:喝威士忌。傍晚,一天的工作结束,他会在家里找一个宽敞的地方,喝一种叫 Canadian Clubs 的威士忌,他只喝这种牌子,每天如此。边喝边坐着聊天,他就放松下来了,他称作 Ken’s Medicine(肯·沃伦的药)。

就在出发前三个月,肯·沃伦处理了一笔医疗诉讼,在一次手术中,他的左肾被误诊切除。他拿到8万美元的调解金,不再追诉。为了漂流长江,肯·沃伦投入190万美元,他的公司破产。电视台的赞助不够,他不得不拿自己的钱投入到探险队中。家里电话停机、燃气被断,只能捡树枝生火。他将所有希望寄托在纪录片版税和日后中国的商业漂流上。

但中美队多数人并不像肯·沃伦那么严肃、投入,他们的平均年龄比肯·沃伦小20多岁。年轻人们抱着来玩的心态,打成一片,很快有队员谈起了恋爱,还衍生出三角恋。抵达中国前,最后一次队伍会议,肯·沃伦问队员们还有什么疑惑。队员问他:漂流时,我们能在船里读小说吗?

◎ 大院子弟

活着的尧茂书默默无闻,但死后,他声名大扬,狠狠地刺痛了中国人敏感的自尊心。

1985年9月,《四川日报》刊发《长歌祭壮士》,第一次详细记录了尧茂书的漂流遇险。这篇重磅报道引得一百多家媒体转载。人们反问:“龙的传人,难道就只一个尧茂书?”

80年代的中国,这样的问题就是一枚炸弹。为了抢先美国人一步,1986年6月,国内自发组织的漂流队动身前往源头,他们毫无准备。一支从上海出发的队伍,到源头时只剩下一个人,这人挣扎到沱沱河,看了一眼才甘心返回。另一名武汉的漂流者,漂流船就是三只轮胎绑在一起,中间放一块木板,他也在源头附近被劝回。

最后坚持下来的是两支漂流队。一支是洛阳漂流队(简称”洛阳队“),民间自发组成;一支是四川省政府支持的“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简称“四川队”),多家媒体支持,资金相对充裕。但两支队伍都没人漂流过。

洛阳的队员多数来自洛阳市委和市政府大院。两院只隔了一条街,住的都是市委、市政府的家属,他们从小接受着“英雄主义”教育,却在最好的年龄赶上了文革,不是下乡,就是在街头闲晃。

大院子弟天然抱团,是街头斗殴的一大势力。后来成为漂流队主力的郎保洛因为打架,多次出入劳教所。队长王茂军曾因失手杀人,到龙门煤矿背煤。副队长雷建生的父亲是洛阳玻璃厂厂长,副厅级官员,文革时被打为“死不改悔的走资派”。后来雷建生报考飞行员,所有环节都过了,最终政审被拒。

没有受过正经教育,街头经历又给他们增添了污点,最后,大院子弟们多数进了工厂,郎保洛是胶鞋厂干部,报考法律系研究生失败,雷建生曾在轴承厂做干热处理工,王茂军在纺织厂做锅炉工。和他们从小崇拜的英雄相比,工厂的工作是那么碌碌无为,和“建功立业”没半点关系。他们的理想,“把锅炉烧翻了也没法实现,(还得算)安全事故。”王茂军说,“快憋疯了”。

长江漂流就像一个出口,释放他们年轻时未能迸发的激情。尽管他们对漂流既无知,也没兴趣,家人更是不支持,整个队伍的训练就是在洛阳公园里划船,但他们还是出发了。1986年5月,洛阳漂流队背着家人、躲开体育局的堵截,偷偷踏上了去西宁的火车。

才到青海,他们就发现摸到长江源头都很难,更别提下水。一路上都是无人区,风大,干燥,队员嘴唇开裂,血流不止。脚下的路一会儿是冰冷入骨的雪水,一会儿是绵软的沙土,几次折腾,队员们脚都烂了。

食物也不够,洛阳队险些饿死。他们最开始不习惯吃炒青稞,后来掰开硬咽下去,吃了几天,嘴全烂开,稍不注意上下嘴唇就黏在一起。青稞也快吃完时,只能抓草充饥。加上高原反应,每走半小时,他们就停下来喘一会。没有大容量的储水装备,渴了就只能喝混着死牲畜味道的沱沱河水。长江在源头一段被称作沱沱河,沱沱河水小,橡皮船根本漂不起来,而且河岔多,拖不好就陷到另一条河床上。

6月24日,洛阳队终于到达沱沱河沿镇。他们得知,获四川省支持、人员众多的四川队同样在源头下水,而且,肯·沃伦的中美队也已出发,设备精良,船只众多。此后的江面上,两支中国队伍时而合作,时而竞争,但都把“漂在美国人前面”当作目标。

和外国人抢时间的不止是漂流。洛阳队在曲麻莱县招待所就遇到一位画家,正自费步行考察长江,准备创作长达1127米的《长江万里图》,计划在1997年香港回归时完成。问及原因,画家说,他得知日本画家平山郁夫到中国创作长1100米的《丝绸之路》萌发此意。又一个和外国人抢时间的人,洛阳队立刻邀请他上船漂流。

洛阳队昼夜兼程,花了三周漂到玉树,但他们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玉树的记者告诉他们,肯·沃伦6月30日到沱沱河沿镇,坐大卡车,只用了5天就到源头。他们听说,肯·沃伦是经验丰富的职业漂流探险家,漂过密西西比河、尼罗河、亚马逊等大河,为了挑战长江,他带来12条、价值10多万美金的船。洛阳队的装备是“104军用登陆艇”和橡片圆筏,加起来才值6000人民币。

这大大刺激了队员们。洛阳队开会,有人提议单船漂流,其余人上岸,但是密封船无法驾驶,商讨后觉得不妥。副队长雷建生又提议,单独放小敞船,直达巴塘,然而补给无法保证,也被否定。最后,大家决定仍放三只船,但让之前上船的画家等人上岸,再减轻装备,尽快抵达巴塘。

◎ 牛仔与嬉皮士

源头上的肯·沃伦并不知道中国队伍的焦虑,他终于抵达了他心中的圣地长江。到源头时,他让队员们放慢脚步,整个队里鸦雀无声。像以往一样,肯·沃伦跪在水边,他情绪激动,对着河流祈祷:“希望你保佑我们。”他感恩上帝赐予他这次机会,在过去的两天,他哭的次数比他之前近60年还多。

1986年7月21日,中美队从沱沱河下水,正式开漂。前一年,青海雪灾,大雪覆盖了青海西部,政府出动直升机给受灾牧民空投大饼、面粉和成捆的木材。当中美队的大卡车从青藏高原上走过时,遍地都是冻死的羊,尸骨在草甸上,白花花的一片一片。

按原计划,中美队每天需要漂流80公里,相比之下,洛阳队用了一个月才漂到尧茂书遇难的地方,平均一天40公里。与20世纪早期的探险不同,长江漂流的一大任务是拍摄纪录片,电视台是最大的赞助商。摄制组听从制片人而非肯·沃伦的命令,矛盾首先出现在摄制组和漂流队之间。肯·沃伦要带队赶路,但摄制组希望收集更多的素材。快到激流处,船队就要停下来,摄制组下船选机位、测光,每次拍摄起码要选定三个机位,这都会耗费大量时间。

队伍中,年轻队员大多也是抱着来玩的心态。“我们这么老远来漂长江,不是为了参加比赛的,每天跟苦力似的拼命划船。”但肯·沃伦是一个老派的西部牛仔,自称约翰·韦恩,这是美国最著名的西部片演员,他的角色诚实、保守,富有个人英雄主义。漂流时肯·沃伦从来不戴安全头盔,却经常戴着一顶牛仔帽。所有河流他都第一个下,所有危险他也第一个上。他严格按照合同去赶时间,“何况我们一路上已经延误了”。

每天早上,肯·沃伦第一个起床,一个个叫醒队员。“沃伦劲特别足,因为这是他的项目,他的所有的野心、激情都在里面。”中方队员褚斯鸣说。他把肯·沃伦当周扒皮,每天天不亮就催他起床,天黑了还没停,停下来就要扎帐篷、打桩,人极累。

两种探险心态和目的,造成越来越大的分歧。队里传言,ABC电视台给了已经破产的肯·沃伦一个条件:如果他能提前完成,帮助ABC节省人工费、设备租赁费,他将获得一笔额外的奖金。这笔奖金与队员无关。

这种心态上的差异最明显地体现在桨手托比身上。托比是肯·沃伦户外公司的员工,他称呼肯·沃伦为“爸爸”。前往长江源头时,托比害怕不敢去,便借口整理装备和食物,留在沱沱河沿镇。留守期间,中方队员逗他,给他喝啤酒,教他学汉语,“哥们”。“什么叫哥们,哥们就是,有什么东西都分享。”托比没上过学,他就把肯·沃伦的威士忌拿出来给中国人“分享”了。

回到沱沱河沿镇后,肯·沃伦惊讶地发现,中方专门在广州给他买的威士忌,被托比喝得只剩1瓶。他大发雷霆,后来一犯酒瘾,他就非常难受、六神无主。

托比负责的后勤也出问题,每次装的食品都不够分量。一饿,队里就互相指责,有美国人说,肯·沃伦偷偷藏着食物自己吃,或者说中国人藏着食物。在中方队员中,褚斯鸣英文最好,他听到美国摄影师抱怨:“中国人提供的罐头食品,比美国的狗粮还不如。”美国人也不信任中方队员的划船水平,不肯坐他们的船。过玉树后,中方队员要求自己划一条船,食物也分开吃。

从沱沱河沿镇下水后第3天,美国摄影师西皮呼吸困难,脸色煞白。第5天晚上11点,西皮死于肺炎。托比和西皮一个帐篷,西皮死的那一刻,托比看到无数淡黄色的气泡从他嘴里冒出来。张继跃看到,哭哭啼啼的托比找到肯·沃伦,肯·沃伦没有安慰他,反而斥责他说:“哭什么哭!这是探险,弄不好下一个就轮到你。”在长江上游,下水后便是无人区,河边没有路。肯·沃伦打开无线电求助,结果信号无法接通,广播里听到的都是俄语。

队员把西皮埋在岸边,在桨上拴了5面美国旗,纪念他在河上度过的5天,中方队员提供了1面中国旗。在西皮葬礼上,褚斯鸣鸣枪数响。肯·沃伦当时没有直接反对,但后来他对褚说:不该浪费子弹,那些旗子和桨也有专门的用途。

西皮死后,队员更加恐慌,开始狂吃,每顿吃两、三盘食物,撑到几乎睡不着,早上赖床也更严重。肯·沃伦很生气,“好像如果不这么吃,他们自己也会死掉一样”,他更严厉地催促队伍加速漂流。

抵达玉树后,美国人得知中国队伍已经在叶巴遇难。叶巴是玉树的下一站,恐惧进一步渗透到队中。队员们要求肯·沃伦下台,他们指责说,肯·沃伦对西皮毫不关心,对待队员态度极差,尤其是对托比,“像对一坨狗屎”。另一个由来已久的争执是,肯·沃伦禁止队员在河上和晚上十一点后放音乐,也不许他们在船上看小说。“没有队员把长漂当度假,但有些人意识到这事有多严肃时,为时已晚。”一名队员说。

最终,包括托比在内的三名桨手和一名队医退出,乘飞机回美国,中美队继续漂流。开会时,不少队员畏惧玉树和德格之间“最危险的一段河流”,肯·沃伦说:“不可能。虎跳峡才是最凶险的水域,在那儿,光是勘察和架机器就得花两天。”

一路上,中美队不断发现翻船、断桨和橡皮艇碎片,褚斯鸣捡到过一根一米左右的塑料桨,“小孩在公园里坐充气船划着玩的”。他觉得好笑,心想:这怎么可能呢?

8月17日,中美队从玉树出发,逐渐进入长江最危险的江段。金沙江在3000公里的流域内跌落3000多米,长江即将显露它的威力和磅礴。

◎ 叶巴滩遇难

中国队伍更早感受到了这一点。进入金沙江,江面收窄,两岸陡峭,水流湍急,船队难停。洛阳队和四川队使用的都是小型橡胶船,吃水浅,碰到大浪极易翻船。更危险的是,江中密布礁石,急水流过,不规则的河道形成紊乱的漩涡,有的形成水湾,一旦进入便很难脱离。

当时长江水文资料极少,队员们都将虎跳峡和尧茂书遇难处作为重点。随着在金沙江频繁翻船,洛阳队决定提前拿出为虎跳峡准备的特殊武器——碉堡式密封船。

这是洛阳队发明的“特殊漂流船”,其形状如飞碟,周身封闭,呈扁圆形。人进入后,扎住入口,抱住气柱,靠舱内的氧气袋呼吸,很像抗日电影中的黑碉堡。两支中国队伍都认为这种封闭式漂流设备更安全,4名队员第一次进入密封船,顺利漂过大滩。人们对密封船充满了信心。

然而,密封船远比它看上去危险。由于无法操控,人在船里只能听天由命,既不能躲避礁石,也停不了船。在老君滩,四川队进船前喝了壮行酒,结果过滩时剧烈颠簸,一名队员把鸡肉和壮行酒都吐出来。另一名女队员碰到呕吐物,也哇地吐了。于是,呕吐物在船里上下翻滚,粘了队员们一身。

密封船的迷信在叶巴滩被打破。这是玉树往下第一个大型险滩。7月25日,洛阳队和四川队决定用密封船绑着敞船闯滩,当晚便翻船,7人落水。敞船上5人陆续找到,密封船内3人却失踪。几天后,接应队捞到了空无一人的密封船,都惊呆了:密封船中间撕裂,破开了2/3,像张嘴的贝壳。队员推测,大浪时3人困在其中,天旋地转,最后船体开裂,3人被甩出去后失踪。

这是1986年的长江漂流中,第一次出现水上伤亡。搜救队伍进山,一无所获,失踪3人基本没有生还可能。出发前,洛阳队完全自发,提前商量好,生死自负。他们通知后方的遇难者家属,隔了几天,后方来电:“家属均正确对待”,队员们很受震动。

但此时的漂流已经复杂起来。叶巴事故后,路透社、法新社等媒体报道,人们开始知道中国的长江上,正展开一场惨烈的探险竞赛。8月8日,中央政治局常委胡启立批示,赞扬漂流队为国争光的拼搏精神。随后,四川省派了副指挥到前线,要求队伍的每一步行动都要报省里。洛阳市政府也派人来劝返,一时间洛阳队便要解散。

更急迫的是,8月13日,巴塘县宴请洛阳队,席间官员透露,中美队已漂过玉树。洛阳队没想到中美队速度如此之快。“他们来了要超过咱……干脆,直接到虎跳峡,赌一次,咱们赌成功了,就行了;赌不成功就让人美国超过去了,也不难看。”

紧急磋商下,装备尽毁的洛阳队不顾劝说,直接跳过四川段,决定在最险恶、也是最著名的虎跳峡一搏。8月17日,洛阳队乘卡车前往虎跳峡,四川队也跳过叶巴,直奔虎跳。

两支队伍还没到,几十家媒体就已经在虎跳峡等着了。新闻界的长枪短炮已架好,每个人都期盼着长江上即将到来的中美对决。

◎ 杀手河

然而,中美队到不了虎跳峡了,他们在叶巴经历了最恐怖的一段水上探险。

8月29日,阴天,队伍先派独木舟桨手夏普去勘察水情,独木舟轻巧,易停,可以贴在河边蹭着走,适合开路。夏普看到了令人震惊的景象:前方河道有一个极深的大水洞,将下游30米的水都吞入其中,中美队的船会“直接掉进去,完全消失”。夏普对船队说:“我的天,这个洞太大了,掉进去就死定了。沿着河边走,你们也许能挤过来。但你们必须先勘察。”

河边山高崖陡,一直走到下午3点,中美队才在右岸找到能看到水洞的地方。肯·沃伦判断:水洞右侧有水流流出,应该向右划。这天,摄制组架设机器又花费大量时间,下午4:30,中美队出发。

在当天的记录里,肯·沃伦写道:“我们进入了全世界最大的激流中,10.8米长、7.2米宽的船队被抛来扔去,如同玩具。”为了漂过大洞,中美队把4条船绑到一起,扎成一个菱形的大筏子,以增加浮力和稳定性,但最大的浪起码有两个船队那么高。

褚斯鸣惊悚地发现,虽然船绑到一起避免了翻船,但由于载水多、船极重,没人能停住船了!所有人只能跟着水走,充满气的橡皮船绑在一起,互相摩擦,发出怪异的声音。

“非常窄,非常多的弯曲,走几步就拐弯,走几步就拐弯。转弯处是一个很可怕的东西,有一种心理暗示,如果转过去一看,My God!河没有了,前面是一个断面,特别可怕!因为你不知道它下面断得有多深,它可能只有2米,问题不太大。但你在上游是看不见下游的,所以就看见往上溅的白色的水花,那河就断了,似一条线断下了。

“就停不住,非常可怕,最后那段谁都不说话,就听着橡皮的声音、溅的落水的声音,就好像变成拍电影的慢镜头一样,把个别的声音抽出来,别的声音就空了。所有的注意力都盯着下面看是什么,很自然地没人说话,谁的心里都特别紧张。有一种特沉重的气氛压在那儿。阴天,走了好长时间就是这么个状态,那天是心理折磨很厉害的。

“那段时间就特别集中地一直往下,你就停不住。它就一直特别窄,一直往下不停地跌,跌水,就只能走,所以就特危险。如果有类似虎跳峡那么一个东西,那么下去,就玩完了。由于是首漂,谁也不知道前面的路况,谁也不知道叶巴大水到底是什么样的,中方怎么死的不知道。所以那个心理阴影一直在。”

“房子那么大的水”向中美队打来,船队被掩埋在浪群中,队员们多次落水。褚斯鸣和张继跃落水后,河里全是涡流,就像“被扔进洗衣机里边搅”,两人拼命扒住船的救命绳才没被甩下。

这时,美方桨手安索看到:“洪流像褐色的被激怒的巨龙拼命地摇动着,似乎想甩掉自己身上的虫子。褚斯鸣和张继跃奋力扒住筏子边,浪头把筏子顶得几乎要竖起来,又跌入水中,划过搅成旋涡的水洞的边缘……绞在一起的胶皮、筏框和水摩擦的声音让人胆寒。”

“此时,浪花冲向两侧绝壁,愤怒地卷回来,被扭曲,被击碎。我们像软木塞一样被甩出去……水波的声音和筏子的吱扭声搅在一起,其他声音都听不见,就好象火车穿过隧道时的情形。筏子里灌满了水。”

失控的船高速下行,水流巨大,似乎置身海洋之中。在最大的激流处,肯·沃伦告诉桨手们“停止尝试”。第二年再度随肯·沃伦去印度漂流的夏普观察到,肯·沃伦在无法判断水情时,就会转向自己的漂流哲学:”go with the flow”(随波逐流)。“与其说他相信人的机巧和好运,不如说他坚信人在全心全意把自身的命运和江河万古奔流的必然,毫无犹豫地结合到一起去后,冥冥中会有超自然的力量保佑你。”30年后,褚斯鸣这样理解肯·沃伦当时的指示。

于是,在关键时刻,肯·沃伦让桨手们放弃了与河流角力,相反,他让满灌着水的船队半沉在河流中,“变成河的一部分”,随着河流急速下行。翻船的危险避免了,取而代之的是对瀑布的恐惧。正在这时,前方出现一块巨石,船无法躲避,肯·沃伦的船骑到石头上,船底被拉开一个大口子,水开始涌入,船逐渐下沉,但肯·沃伦并没有立即意识到。

突然,本来半个身子就在水中的肯·沃伦发现脚底没有船了,他和桨手安索掉落水中。他迅速反身抓住旁边一条船,船速极快,他没有时间爬上来,只能死命抓住,队员们大呼:Hang on for your dear life!(拼命抓紧了!)

褚斯鸣在后船,惊涛骇浪继续往船队打来,”站起来就被甩下去“。他紧抓住船,完全无力把肯·沃伦拉上来。眼看着前方河道有个急弯,拐弯处一块大峭壁棱角向外,水冲着船就往峭壁走,失去控制的船直奔峭壁而去。

肯·沃伦和安索此时还在死死地抓住着船边,大半个身子都在水里,头朝船内,峭壁上突出的大石头正对着他的后脑勺。褚斯鸣准备闭眼了,他不想眼睁睁地看着这两个人的脑袋被挤瘪。万幸,过弯时,撞向峭壁的激流又撞回来,回水的力量把肯·沃伦的脑袋往回推了几十厘米,肯·沃伦的脑袋几乎擦着峭壁过去了。

褚斯鸣越想越后怕。“他要是看到(峭壁),他肯定害怕了,肯定觉得会被碾碎在里面,肯定会松手,松手这船就走了,他们俩就废了。就是他们俩不知道,傻乎乎地拼命在那抓着抓着,就冲下去了。”

一直等水稍缓,褚斯鸣赶紧窜出来,把肯·沃伦二人拽上来。他第一句就说:Congratulations.(祝贺你)

肯·沃伦问:祝贺什么?褚斯鸣说:你离死只有这么远,刚才太危险了。

大筏子靠岸后很久,驾驶独木舟的夏普才划到,靠岸后,他带着难以置信的表情,说:Is everyone here?(都活着吧?)

这一晚,不需要催促熄灯,每个人都精疲力竭,迅速睡去。四名队员受伤,部分摄像设备被撞碎,船只受损严重。“长江拿走了它的过路费。”肯·沃伦在当晚的日记里写道。

◎ 误解与逃生

8月30日发生的事是一连串误解,最终导致这支立意伟大、准备充分的探险队,还没有到达虎跳峡,就分崩离析。

第二天醒来,惊魂未甫的摄制组和桨手找到肯·沃伦,告诉他不想再漂了,要就地扎帐篷、等待救援。尤其是主力桨手罗恩,他被前一天的水情吓坏了。队伍在河边等了一天,这时,负责勘察水情的独木舟手夏普坐不住了,他要划到下游看看。夏普在摄制组中职位最低,但他坚强果断、自有主张,在漂流前他听说一天要漂80公里,就认为不可能,“这让我不信任肯·沃伦的领导”。

夏普划到下游后,又逆流划上来,他带回来的消息打击了所有人:下面的河流比之前还要凶险。“我看到队伍士气低落,肯也不打算继续。”夏普心算出食物储量撑不了几天,“这时我的角色变了:我是队里唯一的独木舟手,也是唯一有勇气的人。”他把船划到对岸,然后弃船向深山徒步,他要去找救援,然后“带着修船工具,回来继续漂”。

但夏普并没有把自己的意图告诉其他队员,在他们看来,夏普害怕逃跑了。连贴边走的独木舟都过不了,只能从河道中间过的大筏子就更不可能,队伍更恐惧返回水上,只幻想空中救援。直升机成了全队的梦魇,三天时间里,每个人都在望着天空,寻觅直升机引擎的声音。当导演把发电机打开时,队员们开始大喊:直升机!直升机!连负责联系空中救援、最清楚不会有直升机的褚斯鸣也出现了幻觉。探路时,他在山上把水花声听成螺旋桨,心想:“坏了,直升机现在来了,把他们接走了,就把我一个人搁在这儿了。”然后拼命往山下跑。到后来,他听什么都像直升机,动不动就抬头看,直升机来了没有,“狗屁都没有”。

第五天,三名队员沿陆路勘察水情,回来后,桨手罗恩对肯·沃伦说:下面的河可以漂,他会尽快修好船。两个小时后,肯·沃伦走到罗恩的帐篷检查修船进度,他口袋里揣着录音机,罗恩接下来说出的话震惊了他。

“我骗了你,肯。河流很危险,我不想再回去了,我想等直升机救援。”罗恩情绪崩溃了。这不是罗恩第一次情绪失控,他有情绪躁狂症状,在玉树,就是他大吵大闹,要求肯·沃伦下台。后来他又第一个和解,哭泣着和肯·沃伦拥抱在一起。他情绪波动极大,等肯·沃伦走了以后,他又和队伍分析,认为此处徒步实在困难,反而往下漂了一天才上岸。

“好。”肯·沃伦回答。

“你没生气,我真高兴。”

肯·沃伦心里想:“我生气?罗恩,妈的,我为什么要生气?你这个疯疯癫癫的混球。我现在就这么跟你们打交道。”

但他还是说:

“当然,没问题。”

在队里,罗恩的划船技术仅次于肯·沃伦,同时他还是修船专家,所有的船架都由他制造。肯·沃伦没法单独操作一个大筏子,如果罗恩不去,有一艘船无人能划,再遇到大水就加倍危险。肯·沃伦也深知罗恩的反复无常,加上从白玉县出发已经漂了6天,他误以为离下一个接应点很近,走出去会很快抵达。

于是他找到褚斯鸣,三名中方队员一直服从他的指令,“队长说什么就做什么”,是他在队里最后信任的人。在玉树美国队员哗变时,肯·沃伦曾说,“即便我们桨手只剩下中国人,我也绝不怀疑会成功。“确认了直升机救援不可能后,肯·沃伦先说:我出去勘察,要行我就回来再一起走。又说:褚,我一定要走,“就算这帮人都不干,哪怕我从美国找人接着漂,也要做完”。褚斯鸣觉得不可思议:你怎么可能到美国找人回来漂呢?还没等他想明白,肯·沃伦就背包走了。

叶巴附近是茫茫的原始森林,走之前,肯·沃伦对着录音机留下了对妻子简·沃伦的话:“由于我不相信他们,我决定走出去……我不知道说什么好,这种该死的、滑稽的恐惧已经穿透了这片营地……他们的合作精神每况愈下,勇气不复存在,只想着自我保护。没有团队合作,什么都没有,只是狗屎,完全的狗屎……”

出发后,肯·沃伦走到利于勘察的山顶,往下望,河流湍急,尽管他还想漂,但他觉得“不可能说服其他人继续了”。于是他接着走,带着对所有人包括对自己的愤怒徒步出去了。跟着肯·沃伦走的只有导演,导演说,如果肯·沃伦不回来,纪录片得有结尾。于是他扛着摄像机,一直拍到肯·沃伦孤独的身影消失在山那边,第二天导演又一个人回来了。

肯·沃伦刚走,一个队员就跑来告诉大家:他不会回来了,“我掂了一下他的背包,起码有70磅重”。队员们跑去翻肯·沃伦的帐篷,整个长漂,肯·沃伦从不跟队员们一起露营,他会跑到远离大家的地方,有时甚至到对岸扎帐篷。这让褚斯鸣都觉得他孤僻,“好像你挺讨厌我们”。队员们拆开他的帐篷,看有没有留下信件,却发现了跳蛋和充气娃娃。中国随队记者没见过这玩意,拿着跟美国人捅着玩。大家把充气娃娃、防潮袋吹鼓了,写上SOS,往下游丢。

肯·沃伦离开后,中美队又划了一天,才决定上岸徒步。摄像机、电池、镜头、胶卷和船只都搁在江边,只带吃的、帐篷、衣服和水。为了轻装,褚斯鸣把1985年肯·沃伦送他的牛皮皮带都丢了,换了绑船的一根绳子。他只带了自己拍过的胶卷和两本薄薄的日记。当时,全队的食物只剩下一点挂面和干白面,如果坐等肯·沃伦求援,非饿死不可。

在山里徒步数天后,队员们终于找到一个村庄,掏出所有钱买了一头猪。结果没人知道怎么杀猪,队员们把猪嘴给捆起来,“想给它憋死”。这时候,信佛教的录音师走过来,漂流时,他每天都念佛经、给日本妻子写信。他说:这得等什么时候去!上去“噗”的一刀,把猪捅死了。

一天后,搜寻了十多天的救援队也终于找到他们。出深山的路上,因为马不听话,罗恩的躁狂情绪又发作,他脱下鞋,拽着马笼头狂打马脑袋,大喊大叫。在他们抵达县城的半小时前,独自徒步出山的肯·沃伦也遇到了藏民村庄,他白皙的皮肤、新奇的装备吸引了藏民,很快,消息层层上报到巴塘县。肯·沃伦获救了。

回到巴塘后,肯·沃伦宣告漂流结束。四川省某位领导告诉他们,中国人有“秘密武器”密封船,一直在陆上做接应的简·沃伦,在电视上看到了密封船,她说:“那不是漂流。”

宣告结束的当天,伴随着巴塘彻夜不歇的犬吠声,肯·沃伦在日记里写道:“长江的威力即便对一个漂流老手也难以描述……我们选的这些人,这些签了合同、要为长漂奉献的人,最终只关心自身安危。如果这次探险有失败之处,那就是缺乏决心和勇气。”

在日记最后,他说:“我说过,和长江峡谷的人们见面是这次旅途的全部,有太多太多的感人场景。但我最珍惜的时刻,是我孤身一人时……我也许再也见不到长江了。对于它的气势、力量、速度和湍流,以及这难以言喻的咆哮声,我满怀感激。”

◎ 虎跳峡决战

8月下旬,两支中国队伍赶到虎跳峡,他们并不知道肯·沃伦已经遇险。

虎跳峡位于云南西北部,在丽江和香格里拉的交界处。峡谷在哈巴雪山、玉龙雪山之间,全长17公里,谷深水急。顺江而下,江心有三块突出的大石头,被划分为上、中、下虎跳,上、中虎跳间还有20多个特级险滩。这里是世界著名的徒步圣地,早在20世纪初,西方探险家就撰文描绘过它。

洛阳队和四川队犹豫了,虎跳峡的险恶远超想象:原本碧绿的江水,到桥头向东拐,跌进两座雪山的夹缝中,江面迅速收窄,三公里的峡谷陡峭、多碎石。当地人说,把砍好的木头从上游放下,过了虎跳,能捞上来的不过一半。要么被拍碎在江心的大石上,要么掉入水湾,几个月都出不来。

队员们走半山的悬崖路勘探上虎跳,还未见水,就听到磅礴的水声。走近一看,跌水不断,巨石暗布,浪头激起有十米高,江水瞬间化成浓雾,赫赫水声震耳欲聋。人们互相说话,即使面对面吼叫都难以听清。

在虎跳峡山路行走,如果听到轰隆隆声,人就要立刻缩到路内侧,紧贴石壁。经常有牦牛或者山羊滚落,轰隆隆滚下去,砸到大石上的一命呜呼,掉入江中的瞬间淹没。后来营救悬崖下的郎保洛时,一名四川记者就在山路上被落石砸死,年仅23岁。

四川队指挥部在等上级指示,迟迟不下命令,一些队员开始反对冒险,他们打牌,出去玩,回家探亲。一名四川队队员最开始偷了队内设备,提前上了源头,遇到危险第一个退出了:“那么危险,不漂了,祖国人民会原谅我们的。”

但是数十家媒体的记者等不及了,又一次胶着的会议上,一名记者讽刺队员:“你们太撇(四川话,差劲)了,都是瘪火药,你们不敢漂,我是记者我都敢漂。”四川队队员李大放一下子被激怒了:“没有人上我要上!”

“我当时年轻嘛,血气方刚,受不了被别人小看,之前都漂了那么长的路了,你还敢小看我们?”30年后,李大放对记者说。

每天都有记者去询问队员,漂不漂,何时漂,《四川日报》记者找到洛阳队队长王茂军,第一句话就是:“你们究竟漂不漂虎跳峡?”

“怎么不漂?不漂虎跳峡干脆回家去算了!”王茂军说。记者又将洛阳队的态度传递给四川队,四川队也压力巨大。

在把长江漂流从一个民间活动,推向全国性爱国运动的过程中,新闻记者的作用就像催化剂,无论结果好坏,都是他们“写稿的佐料”。1985年时,就有记者和漂流队员孔志毅找到张继跃,“大家一块搞个漂流队,我们记者可以给你摇旗呐喊。”张继跃拒绝了,水性极差的孔志毅溺死在叶巴滩。

记者也经常向队员们传递新消息,8月底,洛阳队在虎跳峡勘察,在一家小饭馆遇到两名记者,其中一名兴奋地向他们高喊:“美国队死了一个人!美国队也死了一个!”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并不清楚细节,只是反复肯定说,错不了,死了一个队员,叫大卫·西皮。

两岸民众也都知道了漂流,他们每天都来到江边,看哪方会先冲过去。洛阳队在核桃园村附近勘察,遇到村书记,书记都知道后面“美国队”在追赶,劝慰他们,一定可以先漂过虎跳峡。

9月4日,新密封船运到,洛阳队决定先把一条狗放进去,从上虎跳下水,“试漂”。结果密封船开裂,狗不知所踪。但这并不影响记者的“信心”。第二天,四川电视台记者告诉队长王茂军:“老王,你们当时如果坐人,也就过去了,狗不是人,它只能躲,人则可以抓船。”

躁动中,也有记者保持清醒。《渡口日报》记者戴洪芳就很不满激进记者的劝说行为,她反而对王茂军说:你们可不能听那些不负责任的记者,说些煽动的话,他们是为了写新闻,发报道,虎跳峡你们能过就过,不能过就绕着走,人们会理解的,干吗非要把命搭上?

采访完,她让王茂军写几句话,王茂军写了:“长江巨澜,积之于涓涓细流 / 中华振兴,有待于万千黎原”。王茂军也要她签名,戴洪芳却只写了一句:“愿上帝保佑你们!”王茂军一愣,这是之前极少见的赠言。戴洪芳说,“我没有豪言壮语,我只能默默地祝福你们。”

试漂船破后,洛阳队找不到合适的工具补船,就用补自行车的胶水,粘上丽江客运站送来的旧轮胎。此时,恰好在虎跳峡的重庆橡胶厂技术员赶来,他看着连连摇头,得知洛阳队要拿这艘船下水,他掏出五十块钱,塞给王茂军,转身离开。

9月10日,洛阳队雷建生等二人上船,当天冲过上虎跳,舱门连接处撕破,人没有受伤。各大新闻单位立刻发出报道:洛阳队冲过上虎跳!

洛阳队士气大振,再次连夜补船,冲击中虎跳。舱门连接处不易修补,他们就把一块红色气垫床塞到裂口处,又用胶水反复加固。两天后,郎保洛和孙志岭上船,下水后第一个大浪,红色气垫床就飞出来,密封船撕裂成了半敞船。孙志岭失踪,漂过中虎跳后,郎保洛在峭壁边的大石块上岸,等候营救。中虎跳一死一伤,两队都停下来,全力营救郎保洛。

这一过程被多家电视台拍摄下来,并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播出。各大媒体长篇累牍地报道营救,郎保洛成了家喻户晓的英雄。9月16日,岩缝里的郎保洛被救出,举国欢腾。

就在3天前,肯·沃伦宣布中美队结束漂流。“美国人退缩了,我们绝不退缩,宁可不要命也要完成漂流!”站在虎跳天险前,洛阳队对着吼声如雷的大跌水立誓。之后,两队都利用密封船漂完整个虎跳峡。

漂完虎跳,两队立刻成为民族英雄,受到了沿途民众的疯狂追捧。洛阳队在云南大具县给船打气时,一名纳西族青年背着一筐梨要求入队,他说:“中国人漂长江,也应有少数民族一份。”招待所的服务员也要求加入。在长江上游第一个大城市渡口(现攀枝花),四川省委常委和洛阳市副秘书长带领的慰问团迎接。

渡口市万人空巷,离开时,江边几万群众送行,把大桥上的一个围观群众都挤掉下去。一名少女突然跳入水中,向漂流船游去,没有追上,放声大哭。在狂热的民众面前,漂流队员明白,他们出名了。“他们看我都是一种崇拜的眼神,我都不明白他们在看啥子,看外星人吗?又不是从南极回来的。”一名漂流队员说。

◎ 成名与再战

肯·沃伦和中美队的放弃,反而加剧了洛阳队和四川队的竞争,两队都要抢“首漂”荣誉。

和洛阳市商量后,洛阳队直接派一队人乘汽车到武汉下水,两地同时开漂,直奔上海吴淞口。四川队措手不及,过了宜宾,长江便可通航,仅靠桨划,怎么也没法追上汽车。四川队开始强调“一寸不落”,派人去补漂之前在四川、云南跳过的4段江段。叶巴受阻后,洛阳队跑到虎跳峡,直接跳过半个四川,“一寸不落”正是它们的软肋。

11月,四川队的4只补漂分队赴四川、云南。在莫丁险滩,补漂队3人除一人在渡口后曾上船漂流外,其余二人都是第一次上船,之前一直在负责队伍的后勤和装备。结果船翻落水,3名队员全部遇难。这是长江漂流死亡的最后3个人,加上叶巴失踪3人、虎跳峡和白鹤滩遇难2人、病死的西皮和被飞石砸死的记者,长江漂流三支队伍共死亡10人。

越往长江下游,欢迎群众的规模越夸张。每到一处,都有盛大招待宴会,并请到礼堂作报告。11月12日,洛阳队进入上海吴淞口,上海市委、市政府、海军上海基地、河南省和洛阳市的领导迎接,上岸后,手捧鲜花的上海市民簇拥着漂流英雄入城。队员们在同济大学做演讲,被学生的欢呼声打断。队长王茂军受上海电视台邀请,拍摄节目《真正的男子汉》,他特意刮了胡子,导演大为失望,“唉,我们拍的就是你那络腮胡……”

休整两天后,洛阳队乘火车返回河南,数千名上海民众到火车站欢送。次日,凌晨五点十七分,洛阳队乘坐的火车经过郑州,河南省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在站台等候,看望路过的队员。上午九点,火车抵达洛阳,数万人涌入火车站广场。“汽车都开不动,老师也不上课了,人群把队员们抛起来。”一名亲历者回忆说。

报道漂流的记者们也获得了他们的奖赏,他们将当年的全国好新闻奖、全国新闻摄影评选一等奖等奖项揽入囊中。接下来的一年,全国大大小小的江河里都挤满了漂流探险的人,他们希望用同样的方式沾染英雄的荣光。长江漂流的故事也被搬上荧屏,尧茂书的故事被改编成电视剧《长江第一漂》,由春晚上名声大噪的朱时茂出演,洛阳漂流队的经历被改为电影《天鼓》,主角包括李幼斌、迟志强。

长江漂流时,洛阳队就想过再漂黄河。在四川,一位小朋友问洛阳队队员:“你们漂完长江干什么?”队员回答:“漂黄河。”结果小朋友大哭,说:“都让你们漂完了,我长大以后漂什么?”队员们听完热泪直流。

1987年,洛阳队再赴黄河漂流,在黄河上,洛阳队坚持不用密封船,坚持“一寸不落”。但这一次,长漂时的队内矛盾公开并放大。组队时,郎保洛以“加里森敢死队”为模板,挑选了一批劳改犯、强奸犯、抢劫犯作为队员。《加里森敢死队》是1980年中央电视台引进的第一部美剧,讲述二战时一群囚犯在队长加里森的带领下建立奇功的故事。该剧播出后轰动全国,无数年轻人效仿,引发1983年的严打,该剧也被强行掐断。在黄河上游,这支“敢死队”与沿途藏民发生冲突,屡次动刀子。在达日,由于内讧,队伍自相残杀,一名队员被捅伤,一名记者在劝架时腹部被捅一刀。

在拉伽峡,洛阳队强行冲滩失败,雷建生、郎保洛等4人死亡,这成为漂流的转折点。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加强江河漂流活动的管理通知》,漂流立刻由“民族精神的弘扬”变成“过热”,中宣部下令,对漂流“不宣传、不报道、不支持”。但黄河上的3支队伍坚持漂完,最后以7人死亡为代价结束。等洛阳队到达黄河的入海口时,在场记者只有3人。长江漂流连同一起,被迅速忘记。

1986年,当漂流队到南京时,女排五连冠队长孙晋芳说:“你们不仅是不怕苦、不怕累,还要加一个不怕死!你们中间还有队员牺牲,我们非常感动,要向你们学习。”

但是今天,曾经一度与振兴中华、女排五连冠、洛杉矶奥运会首金并列的长江漂流,成了80年代被遗忘得最快的一场爱国主义运动。

◎ 褚斯鸣

回到美国后,肯·沃伦很快面临西皮家人的诉讼。在玉树放弃的队员提前回到国内,接受采访,将肯·沃伦描述成一个恶魔,并对他提出指控。因为西皮的死,美国国内对长江漂流的报道绝大多数是负面。“他宁可踩着尸体也要首漂长江。”一则报道这么形容。

1990年6月,长漂4年后,法院宣判,否认了4名离队队员的证词,肯·沃伦无罪。西皮和医生伪造了一份体检报告,隐瞒了自己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病史。西皮极其渴望参与长漂,但他的报社毫无合作欲望,停薪、不准假、不承诺保留工作,西皮想借此跳槽到华盛顿的报纸。肯·沃伦赢得全部6场官司,但欠下18万诉讼费。由于负面报道过多,他的漂流业务难以为继,他的公司和个人相继宣告破产,房产被出售。

6月的一天,肯·沃伦回家时,带回一束白色羽毛,他对简·沃伦解释:“对印第安人来说,白色羽毛是懦夫的象征。”他写了8封信,分别寄给给4名在玉树退出的队员和4名从前的仇敌,并附上一根羽毛。

1990年12月,褚斯鸣正在准备出国留学,肯·沃伦对他说:褚,你不要急着来,咱们一起把漂流做完,我负责给你交学费。

肯·沃伦再次获得体服的许可,一家日本的电影公司愿意赞助,褚斯鸣把张继跃、当年随队记者都喊上。当肯·沃伦的代表正在日本谈判时,1991年2月,肯·沃伦在家中突发心脏病死亡,享年63岁。

褚斯鸣这样解释肯·沃伦对长江的执念:“曾有过那么一个时代,在人们心里有爱。人们因为爱而欲罢不能,于是被高山大河、深海太空所吸引,孤注一掷地去舍身探索,很像人在为情所困的极端处迸发出的不顾一切。沃伦从心底里挚爱长江,他魔咒在身,无法摆脱,只有以身相殉。”

1993年,当年的中方桨手张继跃成立了中国最早的漂流公司,公司的一条经典漂流线路正是当年肯·沃伦看中的玉树到曲麻莱。在中国,漂流几乎只在公园以“激流勇进”的形式出现,远无法成为一项大众运动。张继跃的主要客户是日本人。接受采访时,英国才通过脱欧公投,日元升值,张继跃的漂流公司刚刚收到一笔汇款。他对银行的朋友说,缓些时候再把这笔汇款换成人民币。另一名中方桨手徐菊生,后来成了中国国家皮划艇队教练。

在印度,肯·沃伦播下的另一颗种子却发展壮大。1985年,与褚斯鸣、张继跃同在肯·沃伦家里训练的一个印度年轻人,Shauket Sikand,回国后创立了印度第一家漂流公司。他介绍说,每年有10万人在恒河上漂流,他们公司占了十分之一。Sikand说:“在印度,肯·沃伦几乎被老一辈漂流家当作神。因为他,漂流才在印度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提起被媒体称为“最后的伟大征服”的长江漂流,他说:“你不能征服长江。因为长江已经存在了几百万年,他还很可能会继续存在几百万年。我们利用河流来抵达每个人,我们必须感恩长江。”

肯·沃伦去世后,带着一个孩子的简·沃伦生活困难、个人破产,法律不允许她拥有个人积蓄。但即便在最困难的时刻,她每个月也省下90美元,租下一个储物间,把所有1986年的资料、档案储存其中。一直到25年后,从痛苦中恢复,她决定写下长江漂流的回忆录,书名叫《当梦想撞击恐惧》。在1983年因为被骗损失了40万美元后,肯·沃伦一度想放弃,但简喝止了她。“我不允许任何人跟我说放弃这个词,”她说,“现在,滚出我的办公室。”她在书里写道:“女人如茶包。把她放到水里之前,你永远不会知道她有多坚强。”

病故前有段时间,沃伦夫妇经济条件稍微好转,他们买了一座新房子。没多久肯·沃伦去世,遗孀简·沃伦申请个人破产,为了躲避债务,她必须卖掉房子。同年,褚斯鸣来到美国留学,暑假他想去看望简·沃伦。简·沃伦对他说:褚,你快来,这个房子我已经卖了。因为要让你看一眼,我跟房主商量了,他先不搬过来,再多给我几天时间。

1991年夏天,时隔6年,褚斯鸣又回到了俄勒冈州波特兰市。他来到简·沃伦已经出售的房子,房子里摆满了纸箱,大大小小的箱子已经分类,沃伦的个人物品已经打包封存。房子沿着河修建,前门通着道路,周围都是树林。简·沃伦对褚斯鸣说:我就等你来住两天,看一眼,这是肯活着时最想要的房子,他在这儿没住多久就去世了。

褚斯鸣推开后门,有一条小河,河水哗啦啦地流过。每天,野鸭就顺着河流游过来,到这里上岸,沃伦夫妇会往地上扔许多玉米豆给它们吃。在树上,一个木箱被小石头拴着,拿滑轮拽起来,里面也装满了花生、玉米,小松鼠就顺着树跑来吃,吃完就走。这是肯·沃伦一辈子梦寐以求的、在河边的房子,每晚,他枕着河声入睡,这个63岁的老人还想象着有一天能乘上他的 What’s Next 号,再度拥抱白色的水花。

 
No comments

Place your comment

Please fill your data and comment below.
Name
Email
Website
Your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