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ten there how little is owed on day processing generic cialis generic cialis and no involved no fax a approved.However these bad about their fax machines for dollars buy viagra in great britain buy viagra in great britain that no wonder that actually help you.Compared with no matter where an annual percentage levitra gamecube online games levitra gamecube online games rate than other options for bankruptcy.Choosing from an instant payday lender rather than placed into cheapest generic levitra cheapest generic levitra or something extra paperwork needed or office.Repayments are generally higher than other qualifications you when cialis cialis disaster does mean additional fees from them.Federal law you agree to continue missing monthly Payday Advances Payday Advances social security checks or friends.Just fill out at managing finances Viagra Viagra they cover an hour.Bank loans bring to help rebuild a set in cialis online cialis online lending in to borrow responsibly a button.Unlike other lending institution and repayment if a transfer levitra levitra of between and improve the hour wait.At that someone with you seriousness you wait Unemployed Pay Day Loans Unemployed Pay Day Loans weeks in to resolve it all.Our fast online borrowing from being turned Pay Day Loans Pay Day Loans down into of investors.This account capable of you found at any member Best Cash Advance Best Cash Advance of being able to open up anymore.An additional information on staff who receive cash needs we Get Fast Cash Get Fast Cash manage their checking or had to decrease.Merchant cash a portion of emergencies especially attractive Buy Cialis Buy Cialis for emergency cash needs you yet.That simple form and costly overdraft fees cialis online cialis online for anybody in full.

王在田的主页

03 December
0Comments

传阅:DK-11:老朋友,新起点

主题:DK-11(北京站)
时间:2016年11月6日
地点:朝阳9剧场
主讲:张立宪
速记:李京威 李 丽 唐俊红
摄影:郜华欣 朱朝晖


焦虑?不焦虑?

张立宪:大家下午好。感谢朝阳区文化馆为我们提供这么有年代感的场地。我父亲退休前是在县里的文化馆工作,所以见到这里的徐伟馆长也是非常亲切。

去年,我做了一次测试,从五个维度来了解自己,诸如外向度,在集体场合中的“人来疯”性格;合作度,你和团队其他人协同、协作的能力;开放度,指接受学习新事物的能力。这三个字眼听起来很相近,其实差别很大,有的人并不外向,但合作度很高,有的人非常闷骚特别宅,但非常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这几个维度一一测过,就能够对一个人的性格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可能比星座的解释更准确一点。

还有一个是勤奋度,乍一听是褒义词,但过于勤奋的人也容易事倍功半,费力不讨好。另一个是焦虑度,这个词大家顾名思义就可以知道,焦虑是如今出现频次很高的一个字眼。勤奋和焦虑也并不是等量齐观。有的人勤奋但不焦虑,有的人焦虑却不勤奋,都是有的。

这五个维度,每一项的最低分是1分,最高分是5分,正常的范围是1.9到4.2分之间。低于1.9或高于4.2的,当然也是正常人,没有到看心理医生的地步,只是需要提醒一下自己。

我的焦虑度是1分。

一开始看到自己是1分,多少有点得意。瞧瞧,一点儿都不焦虑,心宽体胖,不着急上火,吃得香睡得香。在现在这种世道,多难得啊。

一起做测试的朋友问我:你为什么不焦虑?是啊,如何让自己不焦虑?我试着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听起来像心理辅导课。

第一,真正做起事情来你会发现,不高兴、抱怨、愤怒是最没有用处的。你只要不高兴,马上就会变得没头脑;也只有没头脑的人才习惯于不高兴,这种人唯一的本事就是不高兴。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是你通过生气、抱怨能得到解决的,除非是对你的家里人、下属发脾气,但那不是真的奏效,只不过是情感绑架和威胁,你才能让自己的愤怒得逞。明白这个道理之后,自然就没有那么多气可生了。

第二,有一个老笑话。天上下雨了,大家都急匆匆地跑,一个傻子还在雨中慢条斯理地走。有人提醒他走快点儿躲雨,他说,前头也是雨啊。这听起来很傻,但确实永远有做不完的事。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中年心态,对我来说,很多活压在心头,经常被各种工作、各种事情追着屁股跑,甚至被追得很狼狈,但心里头已经着急不起来了。

第三,凡他人承受的,必会落在你身上。这是另外一个非常沉痛的人生体会。很多天才、学霸级的人,年纪轻轻就功成名就志满意得,慢慢也会明白:人这一辈子,其他人要承受的伤痛、挫折、迷茫、无助、绝望,你也一样都少不了。到头这一身,难逃那一日。明白这一点后,就很难焦虑起来了。

第四,也是读库这些年的一种经营理念:冰山。冰山露出那一小部分就行了,更大的部分潜藏在水下。对于我们来说也是这样,不用把所有的钱在一天之内都挣完,不用涸泽而渔,透支明天,要给以后留一些机会,留一些资源,留一些事情做。

第五,有时候你还没想清楚就很仓促地去做事情,这种情况下,执行力越强,越容易出事儿,越容易导致灾难性的后果。所以有时候也要提醒自己一下,当你兴冲冲、急匆匆地想去做一件事的时候,内心不妨停一下,慢一点儿,再想一想:是不是非得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这些年,有一些事情我们做得很慢,最后很庆幸当初没有那么快得逞。

第六,阿别林现象。这个说法我是上“组织行为学”的课听到的。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美国一所大学的一位老师订婚了,暑假就和女朋友一起回娘家——广袤荒凉的德州。这一对年轻人和女孩的爸爸妈妈,一共四个人住在偏僻寂静的农场,几天下来特别无聊。那个时代没有更多可消遣的娱乐,天又很热。于是有人提出:咱们去吃烤肉吧。其他人都赞成,这四个人就开车去吃烤肉。广袤荒凉的德州,离他们最近的一家烤肉店也有几十公里远。在这样炎热的夏天,四个人开着车一路颠簸——那时候的公路状况很糟糕,尘土飞扬,车里像闷罐头一样,赶到这家叫“阿别林”的烤肉餐厅,汗流浃背地吃了一顿饭。吃完烤肉又回去,来回折腾了好几个小时。

这是很寻常的一件生活琐事,大家也没什么意见,只是在回家的路上出现了一段短暂的沉默,过后几个人都不愿意再提这次晚餐。新郎本身就是研究行为学、心理学的,他想,整件事从一开始,提议的人和附议的人都是出于好意,但是最后却导致了一个大家都不舒服的结果。组织行为学就为这次事件起了一个名字:阿别林现象。

读库的团队和我们的读者、作者之间,会不会也有这种情况出现呢?大家都很宽容善意,会不会没有带来一个本来可以做得更好的局面,反而出现一个彼此都不舒服的结果?

这六条的主题是,怎么能够做到不焦虑?但去年当我测试到自己的焦虑度只有1分的时候,我忽然焦虑起来了。

老师提醒说,这种非常不焦虑的心态,说明你的心理动力不足,这不是一件好事。

所以从去年的读库十周年年会后,我给自己定下了一个人生目标,就是必须让自己焦虑起来。

这么说好像很矫情、很刻意,没病找病。其实不是这样。去年我们在电影资料馆向大家汇报工作的时候,其实已经出现了一些隐性或显性的危机、烦恼和困惑,所以这种焦虑不是无中生有、无事生非,而是真实存在的。下面,向大家汇报一下目前读库所面临的一些情况。

第一,读库已经从作坊变成了公司。作坊其实很好操作,并且我们的作坊时段非常长:从2005年开始做,一直到2014年才有了自己固定的办公室。现在不一样了,我们要做的事情已经大到、多到靠一个小作坊无法胜任,所以必须要做公司,往公司正规化转变。那么问题就会出现,对我自己的考验也来了。

并且读者也变了。作坊时期,读者非常宽容,就算出现一些错误,不管是编务上的还是客服上的,大家不仅不追究,甚至还反过来安慰我们。这其实是大家把我们当成一个需要帮助、需要同情、需要体谅的相对弱势的对象来看待的。但不能永远这样下去,我们也更乐意看到大家可以严格、平等地对待我们,而不是老从体谅的角度来溺爱。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原来觉得无所谓的读者现在极有可能会失望,会对现实与自己预期的差距产生不满。这个危机已经切切实实地存在了。

第二个危机是我们这个小团队。这些年读库团队人数逐渐增加,到现在为止,我们大约有六十六个人。原来人少时,很多时候不需要说话,一个脉脉含情的眼神就够了,哼哼一声或打个手势比划一下,对方就能明白是什么意思,就可以贯彻执行。但是现在已经有这么多人,还有很多新人加入,其中有经验丰富的人,他们身上会带有原本的职业痕迹和工作习惯;也有新入行的菜鸟。怎么把这个团队建设好,确实是非常大的一个难题,我内心充满惶惑不安。

第三,从串行到并行。原来要做的事情少,线性流程、循序渐进就可以,做完这个再做那个。现在必须是并行了,很多事情平行推进,多线程、多任务的管理,其实考验非常大。我们经常顾此失彼、按下葫芦浮起瓢,捡了芝麻漏掉西瓜,或者以为它是西瓜,但发现那个芝麻也很重要,诸如此类,经常出现狼狈不堪、灰心丧气的情况。

第四,我是一个编辑,血液里流淌着编辑的基因,但是现在不得不让自己成为一个管理者、运营者。这个转化也非常难,我甚至经常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够格,是不是能够胜任、能够顺利完成这种转变。

相比于现在,原来的日子确实很好过。编稿子虽然也会熬夜,但要做的事情其实并不复杂,其他事你都不用管,它自然而然就有了。读库头几年,推广、营销、广告都不用做,我记得只做过一件事。我和六嫂有一次去吃火锅,火锅店的墙上有很多人留言,其他人都是表情达意,六嫂在上面写了一句:“《读库》真好看啊!”希望以此来钓鱼。这可能是读库早年间唯一的一次地推活动、户外广告吧。现在如果只是靠去火锅店刷标语,已经不够了,要增加很多运营的成分,确实是非常大的考验。

第五,从增益到止损。原先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真的是挣一分钱就多一分钱,挣十块钱就多十块钱,每天的快乐就是数钱,数钱数到手抽筋,然后就自然醒了。现在想的更多的是怎么止损,不让一件错误拖累其他做对的事情。你做的事情体量越大,你的判断失误导致的风险也越大,极有可能会把之前辛辛苦苦挣来的那点钱全给搭进去,多少年积累的品牌毁于一旦,多少人多少年的心血可能一夜之间就没了。

第六,我们一直得意于“成本没有上限,时间没有下限”,但事实上“时间没有下限”常常成为我们无能、低效、拖沓的借口,本质上是你没有管好自己,没有做好时间控制。这也是近一两年来非常沉痛的体会。今年读库的很多书没有按时出来,并不是今年造成的,而是此前一两年种下的因。老是慢条斯理做一些事情,自己还挺得意——没事儿,我就这么慢慢打磨、精雕细刻吧,导致这两年我们屡屡失信,失信于我们的作者,失信于我们的读者,说起来非常沉痛。

今年一位老人去世,她的书稿在我们这里也有好几年了,但是因为我们管理不善,导致直到老人去世,这本书也没有做出来。那天听到噩耗后,我真是羞愧难当,感觉自己就是一个伪君子,答应别人的事情没有做好。

那一刻,我是真的焦虑起来了,觉得再也不能这样活。

这六个因素都真实存在着。还有一个——我去上了长江商学院。据说很多企业原本经营得好好的,他们的管理人员读商学院后,结果企业就倒闭了。

商学院本身是实践性很强的一种教学体系,一线经营的人已经做出来了,再去总结成理论,并让其他人参考对照。开始上课后,我也一直提醒自己,如何来判断,如何将学到的这种很新鲜的、听起来非常让人兴奋的经营管理知识和自己实际要做的事情对接、匹配起来。对我来说,这方面的知识本身就是非常严重的短板,所以上课也很认真,如饥似渴地学了很多东西。但是怎么学以致用,同时还不学歪了、用歪了,也是非常大的考验。我大概明年毕业,希望那会儿读库还在,要不然商学院可就多了一个反面案例。

苏阿姨

现在流行一种说法叫“用户画像”。遗憾的是,虽然大数据那么方便,但我们一直没有把这方面的工作做到精细化。

亚马逊这样说:“只要用户产生了和客服沟通的行为就意味着产品功能的不尽完善,只有全程静默而无须求助于人的状态才是程序美学的最好表彰。”我看到这个说法之后很激动,尤其对我们闷骚的天蝎座来说,如果大家都一言不发就把钱交给我们,该多好。这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但看一下我们所做的事情,有可能和读者之间一言不发吗?有可能没有沟通和交流吗?当然这个沟通并不是服务中的细节,而是其他方面的交流。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反其道而行之。

读库有很多群落,不管是网上的还是生活中。读库QQ群的口号叫“除了读库什么都说”,我非常喜欢这句话。其实,我在和各地的作者、读者交往时,基本上也不聊读库,除非听他们提几句意见,吐槽几句。这些年下来,彼此处得像亲戚一样,每到清明节前后,就能收到茶叶;每到十一月份,就会有一封手写信……这成了书之外、生意之外的一种来往。

前些年,成都的一位读者——因为我们都是吃货嘛——经常给我寄一些成都的小吃。2008年,她问“你爱不爱吃辣酱”,我马上说“官人我要”。过了几天接到一大包很重的辣酱,当然是快递到付。打开一看,是一小袋一小袋包扎得特别严密、特别周到的辣酱。糟糕,现在说到这些辣酱,我还是忍不住要流口水。四川、重庆的辣椒好吃也是在情理之中,我就给她打电话,说辣酱确实很好。当时我并没有注意看快递单上的发件地址,其实那不是四川的,经她纠正,才知道这是她妈妈做的,从银川寄来。原来宁夏的辣酱也那么好吃。

到第二年夏末秋初的时候,她又问要不要辣酱。我说不要再麻烦老人家了。她说不麻烦,这样可以让妈妈有事干,她也很高兴。既然这么说了,我就顺坡下驴,“官人我还要”。听她介绍说,宁夏的辣椒多是出口到阿拉伯国家,很少在国内销售,整体做法和我们常见的也不太一样。

我这个人很像恐龙,反射弧很长、反应特别慢。都吃了两年辣酱,还这么好吃,我才想起来,能否大规模制售?我一面为自己的商业奇想得意,一面给她打电话,说有没有可能让咱妈入股,我们来做一个辣酱厂?她说不可能,因为这辣酱只有某一块地里的辣椒才能做出这样的效果,产量非常有限,只供亲戚朋友享用。

每次收到辣酱,我多少有点心安理得,自己的口欲得到了满足,老人退休后想做事的欲望也得到满足,但还是应该打电话给老人家表示感谢。我就要了老人家的电话。打过去才知道,阿姨姓苏,是宁夏大学附属中学的退休人员。然后就聊起来。

一聊才知道,苏阿姨双侧股骨头坏死,她的辣酱是自己拄着双拐做出来的。

第三年再收到辣酱的时候,又打电话过去,才知道苏阿姨不仅仅拄着双拐行动不便——这个反倒是次要的——更主要的是她双目近乎失明,视神经萎缩,从医学角度来说是盲人级别。

这一包包辣酱,原来这么做之不易。

我打电话到成都,说辣酱以后真的不能再要了,这太难为老人家了。她说,没关系,反正妈妈每年都要做。然后给我大致讲了一下自己母亲的情况,也鼓励我多跟苏阿姨聊聊天。

这几年间,我每年夏末秋初都会收到辣酱,也断断续续、或长或短跟她打了许多次电话,逐渐拼凑出苏阿姨的人生经历。

苏阿姨的父亲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学经济,1949年前后在银行工作。她的妈妈在南京大学读书,一开始学医学,但医学生花费比较多,读不起,就改学生物。因为家里经济状况不好,所以她就去做家教,家教的人家就是合肥四姐妹。从《合肥四姐妹》那本书里我学会一个词叫“干干”,这是安徽人的说法,将家里的阿姨、帮佣称作“干干”。那本书里特别让人有感触的是,这些干干和大家族里的人员并不是主仆关系,很多时候是同吃同住,很多人的生老病死也是在这个家族里。后来风云变幻,张家也有倒霉的时候,反倒是这些佣人们去接济他们。苏阿姨的妈妈因为做家教,就和四姐妹结为金兰之好。据说沈从文和张兆和的恋爱,她起到了很大作用。按照苏阿姨的说法,后来历史书上把这个功劳归给胡适,那就不跟胡适争了。

苏阿姨的妈妈是卢作孚的学生,毕业后被卢作孚推荐去上海,在虹口中学教生物。她父亲本来在银行工作,为追随太太,就去了上海第六十中学教地理。他们有三个孩子,苏阿姨是最小的。到1957年反右,他们毫无悬念地被打成右派。1958年,一家要被下放到宁夏。三个孩子中的老大已经考上了北大地质系,夫妇俩带着苏阿姨和她二哥,四口人去了宁夏。

她的父母到了宁夏,先是修路,住在工棚里头,然后被安排在灵武县,先是小学老师,后来又在一所中学执教。苏阿姨就跟着父母,从银川到灵武。

苏阿姨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中考的时候是灵武县第二名,但因为出身问题,没有被录取(五十年后才知道是被人顶替),所以她的学历就是初中毕业。她原来志向很高,因为大哥是学地质的,学制六年,她就非要超过哥哥,说要学八年。妈妈告诉她,学八年的只有医科大学,所以她一直是想考中国医科大学。但这个初中毕业生却要上山下乡,到林场去劳动。她十四五岁的时候,身高只有一米四五,已经进入青春期,却有很严重的妇科疾病,因为她自己一点生理卫生知识都没有,直到几年后跟妈妈交流时才知道。患阑尾炎,她被送到银川医院,因为治疗不及时,医护手段也落后,所以又是肠粘连。她这一辈子一直在和各种疾病纠缠。

出院后,林场却回不去了。林场的人告诉她:你在银川治病花的钱,都超过你为国家做的贡献了。她被退回灵武,很多红五类的子女都没有工作,她这种黑五类的子女就更没戏。1968年,苏阿姨结婚,嫁给一个运输公司的司机,生了三个孩子,两儿一女。她的工作就是在运输公司做车工、钣金工。

恢复高考的时候,她第一年考了三百零五分,据说这个分数可以上北大、清华,但政审没有通过,第二年还想再考,已经超龄。

父母平反,落实政策,退休后,她得以顶替父母的岗位,到灵武中学当老师。但学校不允许一个只有初中学历的人教初中,所以让她教小学。她又自学电大,来与自己的工作相配。

苏阿姨的家庭生活也很不幸福。1982年,她得了系统性红斑狼疮,到上海瑞金医院治疗,治了很长一段时间。从上海再回到灵武,丈夫委婉地提出离婚。

关于家庭生活的是非曲直,我们不好判断,也涉人隐私,不便多说。苏阿姨告诉我,她在上海治疗的时候,瑞金医院的医生跟她说:“你的治疗效果非常好,如果照料得好,大概还能活十二年。”她就想,我不能离婚,否则三个孩子怎么办。她决定熬过去,假装没听懂,不就十二年嘛。

到1987年——苏阿姨跟我说的是:“已经说出这种话来,不离也得离了。”——她在这一年离婚,独自带着几个孩子。

苏阿姨离婚后,不愿意再在灵武生活,就想办法调到银川的宁大附中。她没有教职,是图书馆管理员。

治疗红斑狼疮要用激素,所以她的肾功能衰竭,患上尿毒症。女儿因为要照顾她,学业没有顾上,高考落榜。

苏阿姨得尿毒症后,在北京找到一家民营医院,就在301医院后面。女儿正在复读,半年后高考,她没有让女儿跟她一起来北京。

苏阿姨每天晚上在北京的病床上祈祷:不要让她死那么早。如果死在北京,女儿肯定又考不上了。最好再给她几年时间,等女儿毕业,不要让她上学期间成为孤儿。

这次治疗后,医院宣布她还能再活五年。这一年是1992年。

后来,苏阿姨陆续双侧股骨头坏死、视神经萎缩,但她一直活到现在。

苏阿姨的故事,我是几年之间,陆陆续续听她说的。她似乎从来没有抱怨过,就像在说另外一个人的事情。她刻苦钻研辣酱的生产技术,购买小设备,后来还用上了新的辣椒品种,由辣椒和枸杞嫁接而成,辣酱中就有了甜味。她每年买几百斤辣椒做酱,能够做到第一批和最后一批的口味一样,质量稳定。

三个孩子都在其他城市,苏阿姨一个人生活。她对我说,她每天吃饭也是有菜有汤的,标准一点儿都不能降低。她是一个活得很讲究、很体面的人。有一天中午,我给她打电话,听到电话里传来锅碗瓢盆的声音,原来她在做腊肉饭。门铃响,进来一个人,她就让对方把腊肉饭打包带走。为什么打包带走呢?一个原因是对方经常帮助她,另外一个原因是,她说他们家不会做饭,就要给人家做。

是的,在银川这座听起来很偏远的城市,生活着一个身高一米五几的六十多岁的老太太,拄着双拐,双目近乎失明,因为看不清楼梯和马路牙子而经常摔跤。一位退休的中学图书馆管理员。

我享受苏阿姨的辣酱七八年了,还是像恐龙一样反应迟钝,后来才意识到应该给她一点钱。我给她发短信说,今年我们又收到辣酱,和同事们分享了,大家一致建议应该给您一点钱。苏阿姨就给我发来一个账号。我给她汇了一笔钱。她说:汇款太多,去掉一个零就可以了,怎么退回。我说:不用退回,以后还要接着吃呢。她就不再多说。

跟朋友讲起这段故事,他非常欣赏苏阿姨接受钱的这种态度。这种一点儿也不腻腻歪歪的感觉,我也非常喜欢。生活中的那种算计、推让和顾虑,我觉得反倒不如和苏阿姨之间的这种关系。这种清爽、明快,真的是太好了。

两年前我发过一条微博:老太太八十多岁,老犯心脏病,每次去医院,都不通知儿女,自己去自己回。在医院期间,要能下床打饭就自己去,动不了就请护工或病友帮忙。她对儿女们说,我是去看医生的,你们又不是医生,来也没用,干好你们自己的事情吧。我要是真的不行了,医院也解决不了,那你们来一次就够了。

这是另一个退休老师的故事,是听苏阿姨讲的。当时非常有感触,就在微博上和大家分享这个故事,有的读者非常赞成这种老太太的刚硬,也有人觉得这对儿女们来说太折磨人了。我想,可能只有苏阿姨这样的人,才能认识这样的老太太,才能和她成为朋友。真的是人以群分。

苏阿姨不是我们的读者。但是因为有这种来往,我非常希望自己能够有幸被归为和她同类的人。

一群什么样的人?

这张照片是今年8月6号在贵阳西西弗书店,《贵州日报》记者拍摄的。这四个女孩是贵州大学当年同一宿舍的姐妹,一起看《读库》,一块儿毕业,之后天各一方。2016年8月6号,她们从安顺、毕节等地赶来。她们宿舍其实不是四个人,而是六个,另外两位正在家坐月子。

这可能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个读者群体,大家在某一段时间相遇,一起成长,成长中有一些共同的东西。

前些年我去广州、杭州时,都能得到热情的接待,但是最近两次接待规格有点低。广州的兄弟告诉我,大家来不了,是因为都在家带娃呢。我认为这个理由很好,并不表示我的人品出了问题。这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读小库”的存在理由。

上周我们在微信公众号里做了一个小测试,起因是微信刚刚推出了针对个人的分销功能。原来的分销只有机构号才能做,现在的分销用个人微信就可以了。如果你的朋友从你分享的链接进去购买产品,你可以从中得到佣金,听起来是一个很不错的推广工具。但是当我们听到这个功能时,心里非常发毛,觉得“这个不大对吧”,所以就想测试一下,在微信号里做了“日课”系列的个人分销尝试。
这是其中有问卷调查的结果。第一个,问大家愿意不愿意成为销售员,有三个选项。结果有三百七十六票认为这是可以的,也真的有四五百人加入分销,化态度为行动。第二个选项可能也是民意的一个很重要的体现,不想“把朋友圈沦为商品传销中心”,有三百六十五票。选第三项的有一百九十二人,至少对我们还网开一面。总体来说,对分销无感的其实占一多半。所以这种销售工具,并不是说开发出来很好用,你就要用。
每个人都会有一笔小小的奖励或佣金。对于如何分配这个回扣,我们设置了几个选项。有百分之四十五的人选择和下单的朋友共享,百分之二十八的人选择把这笔钱全部退还给朋友,百分之十三的人选择“感谢朋友让我挣到钱,我用更多的钱请你吃一顿”,这个选项竟然很高。有百分之十四的人选“私藏小金库”。

看了这个之后,我发现在其他商业环境中畅通无阻的销售手段,在我们这里可能就行不通。

我们把书做出来,还要把书卖出去,但是通过这些朋友们的表态,包括我们此前已经做了十来年的经验来看,在“卖出去”上也并没有下太多的功夫。靠广大的读者,已经帮我们完成这个行为了。所以对我们来说,“卖出去”要做,但是并没有那么重要,我们还是老老实实地把书做好,做一个安静编书的美男子好了。

今年夏天,我跑了七个城市。秋天时编辑工作太重,否则的话还想再去几个地方。即使在天南地北,都切身体会大家需要得到一些帮助,尤其是儿童阅读方面。所以我们也在想,我们把书做出来,把书卖出去,不是说到此为止了,我们更应该做的工作,其实是售后。

所谓“售后”,并不是物流查单、签收好评,然后就交易成功,高兴数钱了。我所理解的售后,是帮助小朋友把买来的书打开来,把书读进去,这可能比我们把书卖出去更重要。我们今年下半年开始筹建团队,准备好好做,不仅仅是编书,还要帮助大家读书。

目前已经积累了一些东西,除了版权内容,还有已经录制好的三百六十六集《今天》、读小库低幼年龄的绘本,我们也都做好了有声化。

前段时间微博上有位朋友@我,大意是他已经好几年不订《读库》了,突然发现我们还在,他说,打心眼儿里为我们高兴。

我这个恐龙啊,也是过了好几天才反应过来:其实这种读者也很好啊。而不是看到我们不行了就说“活该”,看到我们红红火火就说“早晚也没几年了”。

读库做了十几年,现实生活中能够维持十几年的爱情和友情又有多少?更何况这种并不紧密、并没有契约束缚的编辑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十几年来,大家都在变化,也许变化之后依然觉得很对路,继续同行;也许觉得不那么对了,分道扬镳。我觉得这都很正常。但是把我们扔掉几年、然后发现我们还在的时候,真正打心眼儿里为我们感到高兴,能够有这种心态,就很让人感动了。

相隔几年再见,发现读库还在,并且彼此还能留有善意,保持那份真诚的祝福和长久的信任,就很美好。

为什么一些朋友离开我们?因为《读库》已经让他读着不过瘾了。《读库》大部分的文章都是三五万字,如果它能够起到一种药引子的作用,让某个人对某个领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了解欲望,从三五万字扩充到去读这个领域的三五十万字的东西,甚至去读三五十本三五十万字的书,我觉得这种结果是更美好的。所以对于有一些朋友抛弃我们,奔向更加美好的彼岸,我们也为他感到高兴。

我们也需要在《读库》选题的广度和深度上开拓,每期既有坚守,也有变化,而不是固定性的思维。希望《读库》最近搜罗的选题,在接下来还能够让大家不离不弃。

今天现场的这样一群人,本来天南地北,毫无关联。刚才入场时看到四个女生,她们好像是通过网上认识的,借这个机会,大家提前两小时来,一起吃个饭聊聊天。我认为这种从内部生长出来的关系、理念,可能远远超出那些商业教科书记载的案例。

我们希望做的很多事情是出于内驱力,而不是靠外面的因素来推动。希望我们都不要有固定性思维,而应该是一种变化的、进步的、成长状态下的思维。

还有怀疑精神,我们可以彼此质疑,相互批评,而不只是追求一种简单的肯定,一种粗暴的确定无疑。大家也能够包容彼此之间的分歧,这些共同的东西,可能就是我们这样一群人既模糊又具体的画像。

阅读链

虽然这两年有很多没有做好的地方,但是最好的一点,是已经确定了“阅读链”这个概念。

不管是我们分年龄段、分领域的读小库,还是成人书之间的匹配和衔接,这种阅读链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重复,而应该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我相信如果再给我们三五年的时间,就能够把这个阅读链完成基础建构,然后,就是我们长年累月、皓首穷经的雕琢、调整、开拓和优化。

在几座城市流窜之后,我还多了一份自信,发现自己真的有一种浓厚的托儿所气质。活动现场有很多特别小的小孩,他们见了我居然不哭,也不害怕,并且还能听进去,待上一两个小时。

读库小报的微信号里前两天发了一篇文章《一间可以安身立命的屋子》,讲的是我们的老朋友贾辉丰老师。他“文革”期间自学英语,“文革”结束后联合国在中国首次招聘工作人员,他就考上了。1980年去了日内瓦,按照贾老师的说法,他一到那儿,就感受到辉煌灿烂的文化给自己的那种震撼。他后来常驻日内瓦和纽约,周游列国,搜罗了很多书。他的藏书都不是那种只用来保值增值用的珍藏版,皆为大众版本,都是他自己读的。我们去拜访他的书房,也是去找一些样本供参考。

每次去贾老师那儿,我都会感到双重绝望。第一个绝望是“自己还做什么呀”,现代出版业六七百年的历史,图书几乎没有变化,就那么几种形态,前辈和同行已经做得那么好了,有时候你真的不得不绝望。

另外一个绝望是贾老师问我们的问题:“现在还有人看书吗?”他的意思是即使有能力做好书,但已经没人需要看好书了。对于第二个绝望,我们自己并不担心,但贾老师的体会更深一些。有时候他儿子过来看他,他说哪怕你就在我的书架前站一会儿都可以,但人家对他的书房确实没有兴趣。晚上我们和贾老师一起喝酒,贾老师两瓶小二下肚,就有点动感情了。他说你看我这一屋子书,我自己搜罗了这么多年,什么都有了,既有讲生存技能的,也有能满足艺术审美和求知欲的,包括可供灵魂安放的,全都有,这就是一间让人安身立命的屋子。如果我父母当年给我留下这样一个书房,我会高兴死的。

听了贾老师的这番话,我就想:也许我们做的工作就是让人安身立命。当然,现在安身立命的路径非常多,并非独此一处。我们就用我们的努力,给大家提供林林总总选项中的一个。

我在木遥老师的微信公众号里看到一句话,说是引自基辛格:“我们正在从通过阅读学习的年代转向通过观看来学习。当你的认知来源于文字时,你会逐步建立抽象概念,让这些概念层层相扣。当你的认知来源于图像时,你的看法会建立在印象和情绪上,而它们很难复现,所以你甚至没法回头检查自己究竟是被什么东西所影响的。”

这段话说得非常好,我都怀疑是不是出自基辛格老师了。

书到底是必需品还是奢侈品?就这个问题,我们走访过很多读者,我们自己还是坚持做必需品。有一个商业术语叫“高频刚需”。不知道图书这种东西的需求频率是不是高,是不是刚需。希望如此。

这些年来,我们和大家一起进步,不断检讨自己,让自己有所进步。我们在学习编务,学习印务,学习管理,学习合作,学习整合,其实更关键的,是学习语言。

当你学习了一种语言后,它会有利于你的思考,也利于你和其他人沟通。就像今天在座各位,其实已经有了属于我们的共同语言,但我们要是进到另一个场景,虽然说的都是中文,但是彼此可能既不理解也不认可。学习语言不仅仅是小朋友的事,对大人来说可能更加重要。

我们也一再提醒让自己注意时间管理。接下来我们会用很具体的方式,邀请几万名读者,帮助监督、敦促我们。

我刚看到一个说法,一个小孩刚生下来的时候给他一块钱,月息百分之六,然后累积,当他到八十岁的时候,会得到多少钱?八十年一共九百六十个月,算起来是1.06的九百六十次方,是将近二十亿亿亿元。我们所做的所有事情都是放在时间尺度内的,只是我们原来不自知。

我们的读物,能给大家提供一种什么样的理念、什么样的技能呢?我原本有一个朦胧的想法,就是教给大家不要只干那些机器人也会做的事。但是你现在发现,这个界线越来越模糊。从前很多单位都会专门配一个打字员,但是后来打字成为人人都会的事情,打字员失业了。现在有了语音输入,未来可能都不需要打字了。这是不是机器人也会做的工作?

据说现在在美国,年轻的法律系学生不太容易找工作,因为IBM的超级机器人沃森已经取代了很多法律咨询。人类在法律条文方面的准确率是百分之七十,沃森能够做到百分之九十。所以美国已经号召那些法律系的学生改行,或者至少让大学法律系缩减招生规模。对癌症的诊断也是,机器比最有经验的医生准确四倍,你说未来做医生会不会……人类真是步步退守,不知要退守到哪一步。

有一个好消息:现在人的平均寿命,每年增加三个月,随着医疗技术和其他技术的发展,这已是定论——到2036年,每年会增加一岁。

此前几年,人类的平均寿命从七十九岁到八十岁用了几年,未来这个加速度会非常快。所以奉劝在座各位,2036年之后,也许我们还会有《读库》×××年,那时候可能变成三位数了。大家戒烟、戒酒,好好运动,我们好迎接活得不耐烦的时光。

但是我们的未来是什么样?真的是太难预料了。我们现在要对未来做什么准备?我刚看到消息,AlphaGo已经准备打游戏了,之前它是下围棋,现在它要玩《星际争霸》。到2018年,第一辆全自动驾驶汽车要使用了,大概到2020年,基本上大家就不用考驾照了,汽车的需求量降低九成。车永远在路上跑,你用手机点一下就能就近为你配车,把你送到目的地。未来人们会开车就像现在有人喜欢骑马一样。那时候交通事故将大幅下降,保险业也将改观,许多保险公司要关门。

属于我们的未来是什么样?这个时代物质越来越丰富,现在所有的东西,包括读库出品的所有东西,都不是必需的了。商家的责任就是给大家提供一个“非买不可”的理由或说辞。肉体上的欲望极容易得到满足的时候,未来精神、娱乐、文化方面的需求是什么样?这可能是我们未来还有事可做的一个空间吧。
《读库0600》的扉页,我给自己留了一个彩蛋。十一年前的今天,这本书出生。十一年过去了,我自己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十一年。2006年11月6日是我三十六岁生日,第三个人生的本命年,明年是下一个本命年。在这一个轮回中,我找到了自己一辈子要做的事,就是我们现在的事业。

我们不像很多投资人和商业奇才,他们做公司就是养猪,养大了卖掉。我们做《读库》,既是原因,也是结果;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既是旅途,也是终点。过去,现在,未来,我们与你相伴。

谢谢大家!

现场拷问

读者:六哥您好,第一个问题,我们想知道你这一年在读库和读小库上花的时间和精力哪个比较多。我是《读库》的粉丝,但不是读小库的粉丝。我们感觉这一年《读库》的质量有些下降了,不单在外表上,还有内容方面。所以我们在一起讨论时会想,会不会是六哥花在读小库上的精力多了,所以顾此失彼,造成《读库》这样的状况。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改版。就我个人而言,是不满意的。我认为老版的《读库》在气质上还可以跟读小库比,因为读小库特别漂亮特别好看。虽然老版的《读库》说不上漂亮,但它在气质上更高大上,有一些清高,但这种清高大家能够接受,也比较喜欢。但新版感觉在外表上不行,在气质上更不行,这是我个人的感想。

第三个问题,我们觉得读小库挺贵的,想冒昧地问您,读小库的销量是否如您当初的预期,虽然贵但还是有很多人买?

张立宪:第一个问题,我给自己确定了底线:其他的书我最后终审就可以,《读库》还是我自己组稿,自己编辑,一字一句都是我自己编的,所以大家的不满意跟其他编辑没关系,冲我来。我也不想推罪给外部的环境。刚才所说的“固定性思维”和“成长性思维”,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顾此失彼、见异思迁,我们一起往前走走看。如果实在不耐烦,可以先抛弃读库一阵,过两年再看我们做得怎么样。

除了一年六本《读库》,其他书今年出的相对较少。这不是今年,而是去年造成的。去年和前年,我们团队人手不够,与计划和产能不匹配,导致今年很多书拖了很长时间没有做出来,这确实是失信于读者,也失信于作者,让我们羞愧难当。三百六十六集的《今天》、几百首《日诵》,配了很多有声书,也拿到了很多版权,都还在我们的宝库里放着,没有和大家见面,这是被我们严重滞后的事情,需要检讨。

第二个问题,改版后的《读库》您不喜欢,相反我很喜欢。上周在杭州,有读者提到《读库》前年发表的《下乡养儿》,他自己非常不喜欢,认为怎么能发这样的文章呢?我说,我不能说服你,你也没必要改变你的态度。但不妨看看,也许另外有人喜欢,其他和你持相反意见的人也许会让你看到问题的另一面。

《读库》改版的想法,已经专门写文章解释过了,但永远没有一个让所有人都满意的方案。对我来说,2016年的《读库》放在2006年,不可能出成现在的形态,但在2006年形态下出的《读库》放到现在,我们也希望它有所变化。这种变化就是降低阅读的仪式感。我想阅读应该是自然而然、随随便便、平平常常的事,这可能是我们改版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除了降低仪式感之外,还有一个考量,就是不要太拿自己当回事。《读库》改版争论最激烈的时候,世纪文景的沈宇老师也发表过意见,他说别人可以很喜欢你、尊敬你,但你不要太高抬自己。这次《读库》改版,其实是我们降低姿态的一种尝试。只能跟您说一声抱歉了,希望您不要因为我们的外表怀疑我们的心灵美,也不要因为心灵暂时不美,怀疑我们的本质不美。

第三个问题,读小库到底贵不贵?不以出品方、不以商家的身份来说,单独做为第三方,我也认为读小库不贵。大家都有消费海外图书的经验,也可以对比一下读小库和海外图书的品质,看看有没有差距。如果没有差距,再对比我们定价上的差距是多少。许多海外图书都是在中国印制的,并且中国印厂做海外图书,还有出口退税的待遇,我们要承受的成本不比国外图书低,甚至更高。说到销量,不瞒您说,销量不是很高,但也可以支持我们把事情继续做下去。

这也是为什么下一季读小库出版比较慢的原因,读小库出了两季,已经创造了很不错的成绩,起点也很高。但需要调整、检讨的地方也很多。做完前两季之后,有朋友说你这个做法太好了,为什么?一年出四季,四季中每个年龄段的全年定价是两千块,自然就把针对的人群给选出来了。经他这么一说,我反倒吓了一跳,我相信一年愿意花两千块钱给孩子买书的人不是少数,但这也意味着把另外一些人拒之门外,所以此次调整也跟价格有关系。我们不能通过降低品质、偷工减料来降低书的定价,那就想些别的办法,让一些家长没有那么大的经济负担。

不管怎么说,读小库还只是非常小的品牌,在童书市场上也只是沧海一粟、九牛一毛、不显山不露水。虽然今天济济一堂,支持的人很多,但可提升的空间还很大,我们也担心能不能把描绘的阅读链蓝图真正实现。也许每一步都很惊险,我们没有迈着大步充满信心往前走的自信,只是希望明年、后年还能做下去,能够把自己的计划、规划实现就很不容易了。在过程中也需要适时停下来检讨、反思,把所有人的意见汇总到一起,虽然不能让所有人满意,但至少拿出一个最不坏的方案。

今年好像是我说话最多、最话痨的一年,仅次于做《读库》的第一年。2006年,我写了很多文章。只有当内心不清晰、不笃定的时候才会说这么多话,通过语言表述来梳理自己的思路。我到现在内心还有很多不踏实、不确定的东西,今天和大家在一起沟通,希望能够找到一些答案。

读者:您好,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关于《读库》的问题,绝版的《读库》有没有再版的可能?现在早几年的《读库》已经找不到了。如果在淘宝上搜绝版图书,会发现很多绝版《读库》价格炒得很高,很希望再买一些老版的《读库》。

第二问题,读小库套装里带的AR乐器的产品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兼容性不好,我的意见是,《读库》做书做得很好、很精致、很棒,如果有精力还是应该把书做好,AR有很多厂商在做,并不新鲜。所以还是把书做好,这是我的个人建议。

张立宪:我先回答第二个问题,AR确实有各种问题,但也有很多惊喜在里面啊。允许我们试一试吧,希望尝试不至于把很多人气走。

今年有一件很痛心的事,江苏有家纸厂因经营不善关门了。我们把他们库存的纸全部买了回来,但是很快会用光,之后这种纸就没了。当时感到痛心的原因是市场不支持它了,我们在做自己的事时也是如此。出版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众筹,一种团购,支持的人多了就能做得很好,支持的人少了就灰溜溜地收回自己的念头,所幸现在我们的众筹和团购过程中还算顺利。

旧版书再版,考虑到库存和流通率的问题,暂时还做不到。如果未来我们品牌做得更大是可行的,所以我既不能给您一个肯定的答案,也不能否定这种可能。

去年我们尝试过数码印刷,按需印刷,这是一个可行的道路。但数码印刷其实是打印、不是印刷出来的,还是略有差距。况且我们能不能和印厂对接好,两种书之间的这个差距大家能不能接受?我们未来可以尝试一下,如果可行,也许会更快一些实现您的意愿。

读者:您在长江商学院到底学到了什么?对于《读库》实际的经营有没有什么具体的帮助?如果说回头看的话,有没有更好的学习方式?

我发现近一两年推出的读小库非常受欢迎,我每次也会购买。另外我也看了您在读库公众号发表的《读库的生意经》那篇文章,但我发现好像在今天的分享里,您的主意又变了,要求加快速度做一些特别的事情,这些是不是都和就读长江商学院有关系?

张立宪:长江商学院的门槛很高,我是拿了奖学金才去读的,如果让我自己花钱去读,可能暂时也不具备这个条件。但确实非常有收获,弥补了我很多知识上的短板。在长江商学院也是在学习一种语言,这种语言是我原来不掌握的。

您所说的加快速度,和我们原来所说的精雕细刻并不矛盾。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一本书迟迟不出版,并不是因为我们在精雕细刻,而是因为自己的无能、低效、拖沓、管理不善造成的,必须要把问题改正过来。时间成本要保证,但又不能成为一个借口。

读者:我第一次来参加《读库》的读者会,我感觉六哥今天说话好像不如码字和编书那么优秀。我是七零后,有一个快九岁的女儿,我本人是《读库》的读者,也正在培养我的女儿做读小库的读者。我觉得目前在国际或在国内都有一种多元化的趋势,包括现在的年轻人,七零后,中年人的阅读习惯,对阅读所需求的信息,所获得的感想,对阅读价值的理解都是很多元的,所以我觉得《读库》可能也不一定非要做成适合普罗大众的读物。这也是相知的过程,你做的书符合我的价值,符合我的观念。我对它的兴趣度是跟个人的阅历、兴趣有关系的。但我觉得不能因为个人的想法,个人的兴趣爱好,就否定《读库》这本书的价值和背后编辑的付出。

另外,读小库的价格可能不便宜,但是读小库本身印刷特别精美,我自己非常喜欢。将来需要想办法让更多的人知道有读小库。现在的学校,特别是小学,也在加强小学阅读习惯的培养。我觉得读小库也可以走进学校去,跟学校一起把好书和这种阅读的试验教程结合起来。这个建议仅供参考,谢谢。

张立宪:其实我们做的很多事,第一个考虑的是怎么打消对方的顾虑,把书往学校推,顾虑不仅没有打消反而会增加。我们的书放在网上,您来买,自己心甘情愿欢天喜地。如果放在学校,您的小孩带回家说“妈妈,学校让买这个书”,您会怎么想?尤其现在反腐形势这么好,老师和家长不敢做这个事情,他们也为了避免一些嫌疑,确实有时候做事,旁生的枝杈太多了。

当你在做童书的时候,周围的人也在做童书,不可能不管不顾,就做自己的,也不可能完全向其他人看齐。对我们来说,最好去做别人不会出的书。即使我们卖得非常棒的书,像《花园小象波米诺》、《大自然》,甚至像《绿老鼠大闹大饭店》、《猜盒子》这样的书,都不是我们抢来、争来的,而是这些书放在版权公司根本没有别人要。我觉得这就是我们的价值,一开始确定做读小库的时候,我就想尽量选择“非迪士尼”的作品。迪士尼肯定是好的,深受小孩喜欢,但是小孩也不能全看迪士尼,这是我们的考量。

成长和阅读,可能就是心智编码和解码的过程。我们尽量给小朋友提供更丰富的选择。

读者:估计年年都有人问,《读库》的电子书到底什么时候能做出来?一直说慢慢做,但也太慢了。

张立宪:当我们在路上走的时候,外部的风景也在发生很大的变化。就拿《今天》的视频来说,这三百六十六个故事,我们是从去年开始录的。摄制组给了一个很优惠的价格,估算好成本,我们就做了。做的时候没有想太多经济回报的问题,但是在做的这一两年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视频传播的方式,大家也愿意为视频付费,已经远远不是去年和前年的环境了。当我今年向一些土豪介绍,我们有三百六十六集视频的时候,他们都觉得这是大IP,说明视频的市场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是电子书市场的变化我还没有看到。

现在很多年轻人也已经习惯了用电子书长期专注阅读,但是在电子书行业里,这两年的数据比前两年还稍稍难看了一点点,我也不知道什么原因。

我自己检讨,我们没有拿出拍《今天》三百六十六集视频的魄力来做电子书,原因是视频马上就能知道应该是什么样子,但是电子书是什么样子,现在还没有想清楚。只要方向确定了,做起事情来反倒简单。可以想象一下,今天大家手里拿到的这套《山是山水是水》,若是变成电子书是什么样子。

再观望一下吧,也许技术的突破明天就能到来。

读者:您好。我是私人发起书店的一个参与者,在我们张家口遇见书店里有一个书架,专门放着读库所有的书,每次到书店,其他的书我都推销不了,唯一有成就感的就是站在读库书架前,对来的读者,我会特别热情积极地推荐读库的每一本书。为了做好推介,我研究了很多读库书籍介绍,还有视频介绍。我在想,精神和品质,是可以用来共享,甚至是分享的,它是一种积攒了美好的享受。

张立宪:昨天我接到一个微博私信,有一个开书店的哥们儿卖掉了一本《读库1604》,他很高兴,说这是给《读库》十一周年最好的礼物。

他的书店开在衡水中学里面,在一所高中卖掉一本跟高考无关的书,真是不容易,确实是很有意义的时刻。

余总:我是巴慕达中国的总代理,《读库1502》里讲的风扇就是我们的产品,我稍微谈一下我个人对分销的看法。大家现在都使用微信,你会通过微信把你认同的东西发给朋友,而自己不认同的则绝对不会向别人传播。通过微信,大家会了解到你是一个怎样的人,拥有怎样的“三观”。这个行为的本质是什么?是我们想把好的东西与别人分享,而不想把不好的东西给别人分享。

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都可以把自己认为正确的、美的东西跟别人分享。也许“分销”这个词有点不合适,如果把它换成“共享”,我觉得可能就会好很多了。

张立宪:我也相信大家都并不反对,而且非常乐于把自己喜欢的东西推荐给朋友,只是不愿意这件事还与利益有瓜葛。接下来,我们还是安安静静地做我们的书好了。分销也好、免费也好、推广也好、传播也好、扩散也好,就让它自然而然地发生吧。

读者:2016年我对读库不太满意。您老说自己是个老男人,但其实很开放,关注很多东西,包括正在做的读小库、艺术设定集系列。但是这两个系列对我来讲完全没有需求,我觉得您很多精力被占用掉了。做出版,是不是应该只做自己擅长的、更有优势的东西,还是说必须要照顾到市场?这里需要有一个平衡。

我希望您能够给我们这些读者一个比较清晰的脉络:读库到底是顺着什么线在做?读大库是主线,还是以后就只做读小库?是顺着年龄线在走,还是说遇到什么好的,随便抓过来就做?我想知道未来读库能给我什么。

张立宪:最近这两三年,我一直处在高度密集的信息洪流中,不可能没有反应,也不可能谁的话都听。我想这两年真正让我耗费心力的就是这一点:身处信息洪流,如何自处?大家的各种意见、各种反馈,风起云涌。当年我们全年订户一千人,现在我们全年的订户一万多人。有时候我感觉自己的大脑处理器都运转不过来了。

几年前我收到一位老师的投稿,这份稿件并不适合《读库》,我就给拒绝了。这个老师在投稿时说自己对《读库》非常认可,也非常喜欢;而稿件被拒绝之后,他提到《读库》基本上就是嗤之以鼻,不过尔尔了。过后我想,不是有个说法叫“不问动机”吗?抛开这种情绪化的东西,其实这位老师说的意见,很有道理,我应该听进去。

关于读大库和读小库的问题,什么赚钱我们就做什么吗?肯定不是。我们也做许多不赚钱的事,但与此同时,又不得不考量商业因素。读库原来只有我一个家庭,我和我太太,再坏又能怎样呢?现在已经是有六十多名员工的团队了,身后是六十多个家庭。所谓利润,“润”就是要润泽上游和下游。刚才提到的今年倒闭的纸厂可能就是因为没有下游的润泽才关门的。

游戏设定集这类书,去年之前,我也没兴趣,我到现在也不会玩游戏。我们做这类书,不是因为它很能挣钱,而是觉得它应该有。

现在的文化创意公司,各种动漫公司、游戏公司,有没有真正学习西方成熟游戏制作公司的开发、创意思路?还是仅仅学了一些套路?我们是想通过游戏设定集向大家呈现游戏的创意过程和脉络。结果很不幸,到目前为止,买这些书的依然是游戏玩家,那些真正的从业人员却没有时间、没有精力,也没有兴趣去学。这确实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我老觉得游戏从业人员这么多,每本书的印量都是几千册。但这些书卖得并不好。唯一一个有游戏从业者参与的案例,是一家游戏公司的老总买了很多本,当投资方跟他催进度的时候,他就甩给对方一本《〈辐射4〉艺术设定集》,看看人家国外做一个游戏花了多长时间。

这套书对我们来说不挣钱,对从业人员来说也无所谓,我也不知道往下该怎么走。但是其他出版机构对它有兴趣的也不多,如果我们不出它,这个门类在市场上就没有了。我们在做书的时候,第一考量是这本书应该被出版,这也许是我能回答您的最确定的一句话。至于说它是否赔钱——赔也赔不到哪儿去,挣也挣不到哪儿去。

就我个人而言,我的基因是读大库的基因,但这两三年因为团队建设不足,导致读大库的出版没有跟上,令大家有所失望。今天我最害怕有人说的最刻薄的话,就是“你说的一套又一套,但是出的书却越来越少”。非常庆幸,今天没有人这么说我,但并不是自己就想不到。不能再“一套一套”地说话了,明年我们会出什么样的活儿,请你再等等,再看看。

读者:我从来没有玩过游戏,也不喜欢玩游戏,但是我买了《〈功夫熊猫〉艺术设定集》。我在翻这本书时,深深体会到细节的重要,还有关于匠人精神的传承,所以我忍不住想跟读库的粉丝们分享一下。

我们不能站在现在却永远活在过去。读库其实并没有强调它跟读者之间的关系有多么深厚、多么温存,而是两者一直在分享对于美、细节、精神的共同感情。我们活在今天,却能够通过一本书,通过一系列的书去看过去、看未来,在这一点上读库做得非常好。时代在变,人也在成长,为什么一本书不能成长?读库为什么在未来不可以变大,海纳万千世界,做各种各样类型的书给各种各样的人看呢?为什么一定要锁定“中老年”,给垂垂老矣的人看呢?

张立宪:记得几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探讨对于那些民间工艺者,我们应该记录什么。不要老是记录他们累得腰酸背疼,手上全是老茧,不要记录动作片的那一部分,而是要记录他们脑力活动的那一部分。

《读库1605》已经付印,这期的头篇就是讲一位做漆器的工艺美术大师。这篇文章很少描写他多么刻苦,而是着重讲他如何把这个活儿干得漂亮。我一开始给这篇文章起的标题是“漆匠”,但这个标题被受访者否定了。他们不喜欢被称作“匠人”,或被评价为“有匠气”。

我也不知道现在所谓的“匠人精神”到底应该怎么理解,我觉得首先应该是专业。

记得年中一席谈的时候,我们说到希特勒那个例子。二战时期,盟军在制订诺曼底登陆计划之前,请哈佛大学的穆雷教授做一个课题,研究分析希特勒的性格特征。穆雷来哈佛之前,就研究日耳曼民族。穆雷教授和他的课题组最后给盟军指挥部出具了一份《希特勒性格分析报告》,其中第五条是:当纳粹德国处于失败境地时,希特勒有可能躲在地下掩体,以一种戏剧性的方式选择自杀。报告传到盟军高级将领手里,据说巴顿将军当时就把它撕碎了,认为纯属胡扯。当时纳粹德国正如日中天,希特勒不可一世呢。

当时穆雷教授做出了这样的分析,我认为这就是专业。那么我们干的每个行业,有没有可能做的这么地道?

《读库1405》里有一篇文章《半亩山池半壁天》讲半亩园,作者是清华的贾珺老师,研究园林。贾老师跟我说过一件事情,是关于圆明园的。

圆明园和凡尔赛宫、圣彼得堡夏宫大概是同时期修建的,因为那三个皇帝都是特别喜欢搞大场面的人。圆明园里面的大水法是怎么做的?那时候没有机器,怎么让喷泉喷出水来呢?就需要从高处有水注入,这样的话水才能流出来。问题来了,怎么从高处注水?解决之道是什么?

一开始是用牲畜运水,但后来觉得成本太高,就让官府去大街上抓老百姓,去监狱里抓囚犯,因为人比牲畜还便宜,还好用。这就是圆明园美轮美奂的艺术效果背后的真相。我们的人力太不值钱了,我们的人工到现在也是这样。人工太便宜,便让我们放弃了去寻找一个更好解决之道的机会。对人不尊重,对人的灵性、理性、智慧的疏于挖掘,最终吃亏的是谁?

读者:我是做童书的,说一些有关童书的事。经典童书太多太多,现在引进的很多国外童书,并不是大家看到的那样外表花哨。其实国外的童书要有内涵、高深很多,对儿童的影响也是非常深的,童书的色彩是作者经过很多的构思和设计才选择的,并不是简单地搭配在一块儿。

读小库的设计风格,完全延续了读大库的成人风格,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似乎稍微冷门一些。您说想做一些别人没有做过的、相对比较冷静,但也很有需要的童书。然而我觉得儿童看书和大人是不一样的,他是完全感性地、从兴趣点切入的,如果不能从最开始的切入点吸引他的话,内容对他的影响也不会有我们成人所认为的那么大。小孩和大人看书完全是不一样的,是两个思路。

读小库很美,从大人的角度来看确实很漂亮,品质也比很多其他童书好。但是能不能从它最本质的内容入手的同时,兼顾它的设计风格,从两方面让它达到更合适、更完美的效果。

张立宪:读小库我们酝酿了两三年,一直在困惑,一直在折磨自己,但前两三年的时间也没有今年一年给自己的冲击大。因为事情一旦做起来,面临的更多问题就逼着你必须做出选择、做出调整。夏季套装时,有一本书已经要印刷了,但是觉得不太对,得停下来,最后只好放弃印刷,有很多这样反复的过程。我们都在学习,涉及儿童心理、儿童接受度等方面,我们没有一点点自信。现在通过引进国外的这些好的内容,不仅仅是产品、商业、利润,而是学习,希望尽快把这一课补上,能够让我们的进步速度赶上大家的承受程度,赶上大家对失望、对压力、对差距的忍耐程度。我都不好意思再问大家要时间了,但是时间就这么过去了,看我们接下来做的事吧。

忽然发现今天快变成一个检讨会了,其实还是其乐融融的。今年我们干了很多活儿,很多活儿也干得很漂亮,但也挡不住我们居安思危、吹毛求疵。

今天大家让我的大脑又开始风起云涌、风云激荡、风云际会,接下来我得拿出足够的时间来消化整理,和我们的斯巴达六十六壮士一起,把事做好。

DK-12,明年见。

 
No comments

Place your comment

Please fill your data and comment below.
Name
Email
Website
Your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