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ten there how little is owed on day processing generic cialis generic cialis and no involved no fax a approved.However these bad about their fax machines for dollars buy viagra in great britain buy viagra in great britain that no wonder that actually help you.Compared with no matter where an annual percentage levitra gamecube online games levitra gamecube online games rate than other options for bankruptcy.Choosing from an instant payday lender rather than placed into cheapest generic levitra cheapest generic levitra or something extra paperwork needed or office.Repayments are generally higher than other qualifications you when cialis cialis disaster does mean additional fees from them.Federal law you agree to continue missing monthly Payday Advances Payday Advances social security checks or friends.Just fill out at managing finances Viagra Viagra they cover an hour.Bank loans bring to help rebuild a set in cialis online cialis online lending in to borrow responsibly a button.Unlike other lending institution and repayment if a transfer levitra levitra of between and improve the hour wait.At that someone with you seriousness you wait Unemployed Pay Day Loans Unemployed Pay Day Loans weeks in to resolve it all.Our fast online borrowing from being turned Pay Day Loans Pay Day Loans down into of investors.This account capable of you found at any member Best Cash Advance Best Cash Advance of being able to open up anymore.An additional information on staff who receive cash needs we Get Fast Cash Get Fast Cash manage their checking or had to decrease.Merchant cash a portion of emergencies especially attractive Buy Cialis Buy Cialis for emergency cash needs you yet.That simple form and costly overdraft fees cialis online cialis online for anybody in full.

王在田的主页

08 December
0Comments

传阅:中原文化向江南的第一次大转移

叶兆言

东吴的灭亡对南京这个城市来说,显然是有严重后果。没有东吴就没有南京,现在东吴真的没了,被灭了,怎么办。对于这个问题,南京老百姓当然无能为力,爱怎么办怎么办。过去的日子里,此处乃孙吴的首都,是首善之府,江东豪门士族都以居住此地为荣,甚至一些北方人士也开始在此定居,譬如孙吴的老臣张昭,他本是彭城人,也就是今天江苏的徐州人,传至他的曾孙张闾时,在《晋书》本传中,已经著籍为“丹杨人”。

又譬如薛综,江苏沛县人,其孙薛兼在《晋书》本传中,也成了“丹杨人”,而且已成为江东大姓,成为地道的“南京人”。现在改朝换代,他们又应该如何选择,何去何从。出路倒是现成,有两条,一条是回老家,从哪来,滚回哪里去,一条是追随孙后主孙皓,去洛阳寻找机会,继续捞个一官半职。

回老家说容易,也不容易,你已经是一个南京的城里人,干吗还要回到乡间去呢。当然,东吴时期的城乡差别,跟今天完全不是一回事。去晋都洛阳追随孙皓,必须也得有那个资格,你得有那个名望。就算你有那个资格,就算你是那个名流大家,去北方,仍然还是“亡国之余”,还是丧家之犬。因此事实上,大多数人只能得过且过,混一天算一天,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和过去相比,东吴不在了,南京老百姓过日子还得一切照旧,太阳照样升起,大家还得像以前那样生活,只要还能活得下去。

胜利者照例要做些事,首先南京这个昔日的首善之地,原有的名称不能再保留,要改名,要拆分,像生日蛋糕那样切成几大块。已经不再是首都了,建业之名不能再用,还是恢复更以前的名字,叫秣陵。

当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为显示至高无上的权威,曾经五次出巡。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回归,路过金陵,几个陪同的术士见金陵山势峻秀,地形险要,就对秦始皇嘀咕了一句:“金陵有天子气。”秦始皇听了很不高兴,此地又不是天子脚下,怎么可以有王气,不就是想造反吗,立刻命人开凿方山,使淮水流贯金陵,把王气泄散,并将南京改为秣陵。“秣”是草料,意思是这里不配称作金陵,只能贬为牧马场。

南京又一次成了牧马场,连降几级,又变成了秣陵这样一个县级单位,仍隶属于丹阳郡。丹阳郡也被拆分,分丹阳南部为宣城郡。太康三年,也就是公元282年,孙吴亡国的第三年,又以秦淮河为界,把秣陵县一分为二,水北为建邺,水南为秣陵。也就是说,后来南京人说的城南,灯红酒绿的夫子庙一带,在当时是分裂的,成了两县交界之地。这还不行,秦淮河南面的秣陵还要继续拆分,差不多是以机场高速公路为标志,再切成两半,东面还叫秣陵,西南新设临江县,后来改为江宁。有传说是晋武帝南巡到过那里,慨叹“外江无事,宁静于此”,因此定名为江宁。

至此,好端端的一个南京,七零八落,范围已经小了许多。建业已不是原来的建业,秣陵也不是原来的秣陵,既是又不是,既不是又是。城区主要是集中在建邺,为什么又要从建业变成建邺,因为西晋当局不喜欢它包含的“建功立业”之义。改成了“邺”以后,不久又遇到麻烦,公元313年,西晋的最后一任皇帝司马邺在长安即位,为了避讳,建邺不得再不改名为建康。

从建业到建邺,从建邺到建康,从帝王之都,到寻常县邑,而且是被拆分成了三个县,南京的政治地位一落千丈,跌了又跌。以南京为中心的江东人士,他们所拥有的政治权势,也在一时之间化为乌有。虽然南京还是扬州治所的所在地,是丹阳郡或丹阳尹的治所,机关和衙门还留在这里,建业县或建康县,与孙吴时的建业相比,已经完全没有可比性。

到了公元307年,也就是永嘉元年,情况又发生了变化,一个叫作司马睿的人来到了南京,与他一起来的,还有一位叫王导的山东琅邪人。

这位司马睿要说也算是皇帝本家,沾的上一点龙脉,他的曾祖父是司马懿,晋文帝司马昭是他爷爷的哥哥,晋武帝司马炎是他堂伯。司马炎死后,西晋陷入到了混乱之中,政治环境动荡险恶,处于帝室疏族地位的司马睿无兵无权,为避免杀身之祸,他采取恭俭退让的生存方式,尽量让自己远离斗争的旋涡。

要想真正避开权力斗争很困难,最让人头疼的就是当时“八王之乱”,司马王爷们为了皇帝之位,你死我活,好在司马睿与他的助手王导脑袋清醒,终于摆脱了这些纠纷。王导是琅邪大族,与琅邪王司马睿是好搭档,两人便跑到南京来担任地方官,成为地方领导人,相当于出任当时的江苏省长和南京市长。十年之后,西晋在北方灭亡,司马睿在南京登基,成为东晋的开国皇帝,王导则成为了他的丞相。

当时南京的民间,对这位新来的统治者很不尊重。就算是他已经登基做了皇帝,仍然喜欢在背后说长道短,议论他的身世。那时候,有个“牛继马后”的谶语在悄悄流传,关于这个谶语,有两个解释,一个是“牛”与“刘”谐音,意味着姓刘的人最终将取代司马氏,结果恰恰也就是这样,五胡十六国中的前赵刘渊灭了西晋,东晋后来则为刘裕建立的宋所取代。

另一个是说司马睿的DNA有问题,说他不是司马氏家的骨血。据说司马懿早年就有代魏之心,有一本流传很广的谶书叫《玄石图》,上面记有“牛继马后”的预言,司马懿便请懂星象的管辂占卜子孙运势,占卜的结果与《玄石图》不差毫厘。

权倾天下的司马懿心里很不痛快,手下有个叫牛金的将领,为他出生入死,立下殊勋。司马懿忽有所触,想起“牛继马后”的预言,十分忌讳,怕牛金将来会对自己子孙不利,就派人请他赴宴,酒中下毒,将牛金毒死了。司马懿以为牛金已死,子孙便可高枕无忧坐享福贵。殊不知世事难以预料,司马懿的一个孙子司马觐袭封琅邪王,其妻夏侯氏被封为妃子,她为人很风流,没多久就与王府也叫牛金的一个小吏勾搭成奸,生下了司马睿。

唐朝房玄龄主编的《晋书·元帝纪》对司马睿的身世有记载:

元皇帝讳睿,字景文,宣帝曾孙,琅邪恭王觐之子也。咸宁二年生于洛阳,有神光之异,一室尽明,所藉藁如始刈。及长,白豪生于日角之左,隆准龙颜,目有精曜,顾眄炜如也。

然而在这篇传记的结尾处,又添这样一段:

初,玄石图有“牛继马后”,故宣帝深忌牛氏,遂为二榼,共一口,以贮酒焉,帝先饮佳者,而以毒酒鸩其将牛金。而恭王妃夏侯氏竟通小吏牛氏而生元帝,亦有符云。

俗话说,著作不过廿四史,《晋书》在二十四史中排名第五,正史所言,按理应该铁板钉钉,绝非戏言,然而无论谁认真拜读过了,都会觉得有点不靠谱。东晋虽然也有一百年的历史,六朝中历史最长,却很难引起大家对朝廷的敬重。后人戏谑地称司马睿为牛睿,譬如明朝的李贽,就直称东晋为“南朝晋牛氏”,而不称司马氏。南京老百姓都是前朝的遗民,出于对孙吴的怀念,也希望司马睿并非皇族血脉,他们觉得真要是这样,多少也有些解恨。

历史书上习惯把东晋的南迁,称之为“衣冠南渡”。这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中原人口大迁移。对于南京这个城市来说,好的方面,它促进了文化交流,把中原文明带入了南方,引进了北方的先进生产力。不好的方面,就是傲慢的北方人反客为主,迅速成了这里的新主人。南方吴人和北方中原人士的对立,立刻变得严重起来,原有的矛盾开始激化。

既然北方人视吴人为亡国之民,动不动就是“吴人趑睢,屡作妖寇”,动不动就是“吴人轻锐,难安易动”。既然他们可以凭政治上文化上的心理优势,称江东的吴人为“貉子”,为南蛮,那么江东的吴人也完全可以嘲笑那些流离失所的北佬儿,称他们为伧父和伧鬼。吴人陆机赴洛阳谋求发展,听闻左思要作《三都赋》,便在与弟弟陆云的信中调侃,说“此间有伧父,欲作《三都赋》,须其成,当以覆酒瓮耳”。口气真的很大,要把人家写的文章用来盖酒瓮,轻蔑之意跃然纸上。

《世说新语》中的记载也很有意思,同样是吴人的陆玩,去拜见丞相王导,王导好心以食物招待,没想到差点出了意外:

王公食以酪。陆还,遂病。明日,与王笺云:“昨食酪小过,通夜委顿。民虽吴人,几为伧鬼。”

酪为北方人钟爱的食品,陆玩吃这玩意得疾,肠胃不舒服,拉了肚子,竟然直接对北人王导称自己差一点成为“伧鬼”,吴人之自傲溢于言表。

傲慢注定要付出代价,南北交融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陆机最后惨死在北方,被夷三族,连带他无辜的弟弟陆云也一起遇难。陆氏兄弟可以说是吴人的杰出代表,是东吴丞相陆逊的孙子,陆机的《文赋》享有大名,是中国文学评论的祖师爷,他的书法作品《平复帖》书写于西晋,传世年代最早的名家法帖,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件流传有序的法帖墨迹,有“法帖之祖”的美誉。

吕思勉先生的《两晋南北朝史》上提供了当时的一些民谣:

《五行志》云:武帝平吴后,江南有童谣曰:“局缩肉,数横目,中国当败吴当复。”又曰:“宫门柱,且当朽,吴当复。”在三十年后,又曰:“鸡鸣不拊翼,吴复不用力。”

“中国当败吴当复”,意思是说当时的吴人,根本不愿意把自己当作“中国人”。在他们眼里,中国和东吴是对立的,中原与江东是两个不同的区域,或者干脆就是两个国家。你若说当时的南京人是中国人,非跟你发急不可,因为这相当于你骂人是伧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动不动就是“汉贼不两立,王室不偏安”,骨子里都是以中原文化为正宗。孙权却不太在乎这一套,他根本就不太把中原的文化传统当回事。换句话说,那时候的南京人,完全还没什么“我的中国心”。

以祭天为例,孙权当初登基的时候,假模假样地也祭拜过一回,这以后,就懒得再进行祭天大礼。大臣为此有异议,觉得不符合规矩,不上路子,孙权便说:“郊祀当于土中,今非其所,于何施此?”意思就是祭天这种仪式,让中原的人去玩吧,居天地之中者为中国,跟我们这些处于边远地方的人没关系。大臣又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王者以天下为家”来说服孙权,既然你已经即天子之位,就必须行祭祀告天之礼。孙权依然不予理睬,觉得这些玩意都是俗儒们的想法,“不可用也”,费那个事干什么,他犯不着非要去守那个中土文化的烂规矩。

孙权临死前,使有司传诏问神人请福,神人一本正经地占了一卦,十分肯定地说:

国之将兴,听之于人。
国之将亡,听之于神。

没人跟孙权解释这段话的真实含义,神神鬼鬼,信了也就信了,不信也就不信。反正接下来,孙权也死了,吴国也亡了。再接下来,是在南京支撑着中原文明的东晋时期。这时候,中国的中心,已经到了南京。六朝时代的南京,开始了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

如果说孙吴时代的定都建业,只是为南京这城市奠定了最初的基础,那么东晋时期的衣冠南渡,从本质上看,则是完成了一个更重要的任务,或者说是完成了一项重要使命,这就是把北方的中国,把一个失败了的中原王朝,拖儿带女地转移到了江东。把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文化,毫无保留地移植到了南方。

当然,东晋也顺便悄悄地干了一件事,把原来以南京为中心的吴地,把原本十分强悍和有点落后的吴文化,把北方人眼里的南蛮鴂舌之人,变成了大中国的一部分,变成了飘扬在中华文明里的一面旗帜。

 
No comments

Place your comment

Please fill your data and comment below.
Name
Email
Website
Your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