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ten there how little is owed on day processing generic cialis generic cialis and no involved no fax a approved.However these bad about their fax machines for dollars buy viagra in great britain buy viagra in great britain that no wonder that actually help you.Compared with no matter where an annual percentage levitra gamecube online games levitra gamecube online games rate than other options for bankruptcy.Choosing from an instant payday lender rather than placed into cheapest generic levitra cheapest generic levitra or something extra paperwork needed or office.Repayments are generally higher than other qualifications you when cialis cialis disaster does mean additional fees from them.Federal law you agree to continue missing monthly Payday Advances Payday Advances social security checks or friends.Just fill out at managing finances Viagra Viagra they cover an hour.Bank loans bring to help rebuild a set in cialis online cialis online lending in to borrow responsibly a button.Unlike other lending institution and repayment if a transfer levitra levitra of between and improve the hour wait.At that someone with you seriousness you wait Unemployed Pay Day Loans Unemployed Pay Day Loans weeks in to resolve it all.Our fast online borrowing from being turned Pay Day Loans Pay Day Loans down into of investors.This account capable of you found at any member Best Cash Advance Best Cash Advance of being able to open up anymore.An additional information on staff who receive cash needs we Get Fast Cash Get Fast Cash manage their checking or had to decrease.Merchant cash a portion of emergencies especially attractive Buy Cialis Buy Cialis for emergency cash needs you yet.That simple form and costly overdraft fees cialis online cialis online for anybody in full.

王在田的主页

20 December
0Comments

传阅:最大的八零后已经快四十岁了

主题:DK-12(北京站)
时间:2017年11月26日
地点:百老汇电影中心
台上的人:张立宪 白岩松
现场速记:李京威 王 静 徐 湛
现场摄影:郜华欣 袁 越 田 歌 杨 正

白岩松:读库的朋友们下午好,欢迎各位的到来。

张立宪:大家好。读库十周年和十一周年的时候,我们尝试了一下大场地,结果发现有些hold不住。我不是罗永浩,也不是罗振宇,在那种大场地独自说话,没人激发,就发挥不好,而且大场地完全没有“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感觉,所以今年很自觉地又撤回到小场地。感谢百老汇电影中心为我们提供这个场地。场地小了,票就显得不够用,向那些不能前来的朋友们说声抱歉。

白岩松:先不谈读库,今年张立宪同学当爸了。

张立宪:一孕傻三年,我现在很多时候反应不过来,智商有点欠奉。

白岩松:他把这个当自己的事了,其实他没起多大作用。

张立宪:六嫂一再跟我说,不要拿孩子做文章,所以今天关于孩子的事不多说。

白岩松:这是个好消息,得告诉大家。读库十二年了,这一年不是什么大转折,有哪些新生长出来的东西么?哪些是你觉得还蛮骄傲的?

张立宪:我刚才在台下问老白,你的本命年经历过什么?今年对我来说,除了初为人父这个天大的喜悦,其实并没有上一个本命年那么好。2005年的时候,我三十六岁,产生了做《读库》的念头,一帆风顺就做下来了。到今年确实感觉有很多困境,有很多很吃力的地方。

困境是什么呢?主要是许多事情需要刚性兑付了。做到现在,慢慢从原来的柔性兑付转成刚性兑付,原来某一期书出得晚一点,跟大家说一声就得了;现在你出晚一点,好几万读者挨个解释一遍,客服都要累死。大家不再希望看到你是一个没有章法、不能给人带来确定感的机构。

原来我主要是做业务,就是编务、案头编辑,现在还要承担管理、经营职能,许多都是刚性兑付。员工的工资到时间就得支付,六十多个家庭等着花销;纸厂、印厂的钱到期就得支付,房租不给也不行。

这种经营压力随着我们规模的扩大,自然就增大了,到什么时间就必须做什么事。原来我老觉得,有质量的生活就是不用承担那么多“必须”,曾经一度还真是这样。

白岩松:老六以前相当自由,也正是在自由中,才有《读库》的诞生。去年的前天,2016年11月24日,我领着一帮年轻人去读库办公室,倒吸一口凉气,当然是面对热情时倒吸一口凉气。几十人坐在办公室,月月是要开工资的,我就越来越理解“读小库”为什么越卖越好了。

张立宪:老白当时说,看起来是大家为你打工,其实是你在为大家打工。我认为这是大家相互成就的过程,我们的员工得到的工资、奖金是他们应得的,这个工作机会不是我给他的,是他自己把握的。但刚性兑付的压力,和你年轻时所经历的痛苦烦恼、饥寒交迫、失恋失业都不一样,我和小伙伴们面临着到什么时间点就得出什么活,到什么时间点就得挣出多大的一笔钱来,否则就过不下去。这种不自由的感觉是几年前没有的。

白岩松:《读库》现在是几万名读者,规模相对比较平稳,但是因为办公室里人多了,想没想过你得把《读库》的读者再增多一点,码洋再增多一点,其他书也得再挣钱一点?

张立宪:这两年我反倒更老实,没有那么多野心了。前些年甭提我们内心有多少狂野的想法了。看到这个茶几就想,以后要出读库牌茶几,觉得什么都和我们有关系,什么都要做,什么都能卖,从台灯到阅读椅,我们都能干。后来发现我做不到这一点,并且我个人的生活过得那么糙,怎么可能给大家提供优质生活的样板呢?渐渐发现我们只能做《读库》,跟纸有关的,跟文字有关的东西。

白岩松:十二年前的《读库》读者,假如当初是二十四岁,今年都三十六了,假如当初是三十的话,今年都四十二了。这两年又有很多新的小伙伴成为新的读者,他们之间可以叫叔叔和阿姨了。产生了不同年龄层的读者,一个读库大家庭会产生一种变化。

张立宪:是啊,我们应该意识到,最大的八零后已经快四十岁了。每月月底,员工会给我发一封邮件,今年我接到一封邮件,向我提出一个严肃的问题:六哥你想没想过,万一你死了,读库怎么办?

我跟我父亲聊天,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很多人,尤其是男性,五十多岁就挂了,那时候的医疗、生活条件就是那样。我们现在也已经到了这个岁数,至少,人生的下半场开始了。

《读库》有一位作者王昌改,本来今天要来,没想到临时出差。他是1993年生人,《读库1404》发过他的文章《勐龙河畔》。

白岩松:也是属鸡的。

张立宪:当年他刚从西双版纳考到天津师范大学,写他的家乡,在《读库》发表了。如今他已经毕业,成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我一直没想到他和《读库》还会有什么关联,文章发完了,稿费拿到,就结束了,没想到还会重逢,并且成为同行。我们现在最年轻的作者还不是他,是1998年的。

白岩松:不是读者,是作者。1998年的。

张立宪:《读库》的作者里有父子俩、母女俩,有夫妻俩、翁婿俩、师徒俩。

白岩松:迭代了。但是读者出现了年龄差别,会不会对《读库》有影响?我觉得《读库》就像春晚一样,让一家四代人都能看,有点儿费劲,所以春晚越整越烂。

张立宪:这个我想得很少。可能《读库》读者代际之间的特征也没有那么明显,六零后爱看的,八零后和九零后也爱看,人性中的某些东西变化并不大。

白岩松:读库第一个本命年的时候你可以这么回答,第二个本命年就没戏了,新读者二十四岁,老读者四十八岁。

张立宪:老读者确实在减少。像我现在,除了看书稿就很少看书,因为眼睛已经花了,手机也看得少。新的读者有像海绵一样旺盛的阅读需求和吸收能力,就像当年的我们一样。我确实没有你那种体会,读书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轻松的事情,不需要哄着你、求着你、顺着你,你才去读,它不像其他消费品,以用户为导向。阅读有一种不变的东西,这种东西我去遵守它,读者也去遵守它,慢慢做下去就好了。

白岩松:所以这就是《读库》能做得长,电视节目就要考虑,一代人差十二年可差出不少。

张立宪:我们的电视节目在这方面恰恰做得不够,BBC十二年前的纪录片到现在也能看。

白岩松:2017年的《读库》,我发现理工类、科学类的文章数量开始增长。坦白说,《读库1705》的第一篇《未来的人会是怎样》我没看下去,虽然里面出现了熟悉的企业家的名字,这是跟你的个人爱好有关,还是觉得我该干这件事了?这一篇你看懂了吗?

张立宪:我看懂了,并且还看得心潮起伏。一期就那么多页,科技的多了,相对来说人文社科的就会少。这种变化我不知道是从何而来,可能我觉得人文社科的已经说得太多了吧,并且说多了也没有太多用。

说一句很灰心的话,我觉得我们做书没有多大意义。今年有一次和梁文道一起吃饭,他也有这种感觉。你自己认为一件很了不起、很有意义的事,最后发现没有多大用。原来老以为,我们做书,能给大家提供加油站或者弹药库,大家通过阅读得到勇气、武器,去面对这个世界,了解它,对抗它或者改造它。但现在发现,你最多提供一种避难所,或者叫钟点房,大家在里面读一会儿,出来之后发现自己没有得到多大意义,自己做的也没有多大意义,外面的世界依然如故。

白岩松:反过来支撑你一下,做书的人有这种说法,读书的人也有这种想法。我也越来越爱读那些没用的东西,本来没用的时光也需要打发,还看了一些有趣的文字、好玩的东西,这两个小时也过去了,比看手机强。

张立宪:我们这一代四五十岁的人,能够自觉地做知识更新、知识迭代的人很少。大多数人已经丧失了这种能力和愿望,他们过得可能更好。对我来说,唯一有点儿担心的就是,我们拥有的晚年,将与我们的父辈和祖辈完全不一样,我们的父辈基本都六十岁退休,带孩子,跳个广场舞,看自己慢慢老化。但是我们这一代可能是不一样的,人生的下半场才要开始呢。怎么过好下半场?我觉得很多同龄人并没有想过,大家现在还忙着风花雪月,或是房贷股市什么的。但凡多想一下,都会和现在不太一样吧。

白岩松:2015年苏州诚品书店开业,我和台湾来的杨照大哥聊天,我觉得人生下半场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学会跟自己相处。

张立宪:我相信有些人是有这种意识的,恰恰《读库》比较模糊地让这些人互相找到了。

白岩松:唐诺写了一篇文章《更多好东西不在你的习惯里》,发在今年第六期的《收获》上。很多好东西在我们的习惯之外,我说要喜欢“不喜欢”,要喜欢“别扭”,因为新东西一定在“不喜欢”和“别扭”之间。唐诺说,他在一次书展上突然意识到,自己的读者分成三圈,靠里的一圈是真的读者,第二圈是假装的读者,第三圈是买错了书的读者。他说他特别看重假装的读者,因为假装一会儿就成真的了。

张立宪:这确实是流动的。真的读者也可能因为你的怠慢、冒犯、伤害,而对你失望,离开你;或者你和他在某个年代是合适的,但过了两年之后彼此不相爱了;假装的读者也许慢慢会变成真的。这里面有一种不言而明的东西。其实对于《读库》和《读库》的读者来说,维持起来并不容易,因为大伙都不爱说话,更不喜欢表白,看似宽容,其实心理门槛很高。我很难概括出第一条是什么,第二条是什么,但是它又存在着,这种存在让我们心里可踏实了。

现在到年底了,需要准备出很多钱付给各方,确实有这个压力,但心里又很踏实。每年我们收到那么多土特产,连谢谢都不说。今年终于回过味来,不能再这样下去,否则人家越寄越少。我们应该这样:这人寄来两盒茶叶,我们留一盒,另一盒寄给下一个哥们儿;那哥们儿又寄来了四箱芒果,我们吃三箱,另一箱再寄走;那哥们儿又寄来八只大闸蟹,我们吃六个,留下两个再寄给另外一个人,这样我们才能越赚越多。

这是开玩笑,但真的有一种大伙儿都不怎么说话的默契。

音乐剧《悲惨世界》上演已经三十多年了,它的监制卡麦隆·麦金托什(Cameron Mackintosh)在一本书里回忆自己怎么做这部剧。他的一个体会是,人与人之间,拍档之间,最好的关系、最好的状态,需要多少年才能孕育出来?二十年到二十五年。我一想,我们还远远不够,读库团队的小伙伴们,到现在最长的也才工作了十年。我和六嫂结婚二十一年,也才刚刚到最好的状态。

照这个看,读库现在还不到最好的时候,而是在通往最好的过程中,其间有人离开,有人加入。所谓的下半场,还好可以有这种期待。到读库二十四年的时候,咱们再坐在一起,都不说话,默默坐一会儿,彼此散去。

白岩松:仔细一想,也挺吓人的。

张立宪:卡麦隆和《悲惨世界》的编剧、作曲都是多年的老哥们儿,逐渐打磨出一个完美的剧,这个过程一直没有断,渐入佳境,每一刻都妙不可言。

白岩松:我的感觉是,《读库》的确是一个挺适合一个人独处时的伙伴。我不知道在座的读者是不是也有这种感受,《读库》上的好多文章不必去分享,不像有的书看完之后,一定要让别人也看看,《读库》上的文章好像就是自己看完就蛮好。

张立宪: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读库》和《读库》之外的书,都是书。我现在可禅了。

白岩松:但凡你听懂了老六说的话,那你一定是听错了。

读库在向前走的时候,有没有觉得正在形成习惯,还是想打破习惯?

张立宪:习惯和打破是互为表里的,我们越来越习惯了这种改变,或者说,我们在逐渐改变我们的习惯。

白岩松:我看到了一些改变,人文类文章减少,而新的科学、人工智能,包括人类的未来会是怎样等等内容增多。

张立宪:因为这个新的时代已经不可抗拒地到来了。去年英国《新科学家》创刊五十周年,四十余位世界级科学家对人类五十年后的未来生活展开预测,其中一个说法是,未来五十年,是一个稀缺性逐渐丧失的年代。

现在谁还稀罕家里有几盒月饼呢?小时候拿几块月饼高兴得什么似的。现在,满大街的自行车已经没人要了。其实现在买书也跟不要钱似的,也许再过三五年,读库的书会被某个大机构买单,免费送给大家看,这都有可能。

稀缺性在逐渐丧失。由此,我们从周围的人际关系中,或者从父母、从家族那里继承来的紧张感也会丧失。

但是现在大家还在习惯这种紧张感,兜里的钱永远不够,永远得防备被别人骗,永远要跟别人争,提防着有些东西被别人抢走我就拿不到。我们还没有做好这种心理准备,去迎接稀缺感丧失后的从容感。尤其是我们这代从小穷惯了的人,心理的调整是需要尽快学习的,否则可能变得越来越low。

白岩松:大家总说有两样东西在变化。比如从新闻这行来说,突然意识到资讯本身、新闻本身已经没什么价值了,因为你想不知道都不可能,人工智能都可以去写这样的一个“知道”。因此,现在新闻真正拼的是更多的知道,还有整合、调查、评论等等,资讯本身没价值了。我们三十多年前当学生的时候,学的是资讯本身最有价值。

同样的,知识没有价值了,因为获取知识太容易了,老师讲到三,底下学生已经上网查到八了。网上到处是问答的时代,《读库》是不是要提供高于知识的这些东西?我的个人感觉是。我在《读库》里最喜欢的文章往往是那些我知道的,但它又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它在另一个位置。

张立宪:知识就摆在那儿,但是你怎么解读这些知识,怎么把这些知识与你相容,这个过程是需要学习的。并且往往是看了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这个过程通过阅读才能得到。

现在我们在编稿子,或者在处理这些信息的时候,不自觉地顺应这种新的潮流,就是尽量让大家把内心的紧张感减轻,不要老拿自己当一个穷人来对待。这个社会需要数据化,需要计算,但不是算计。

有那种特别会钻空子的人,钻来钻去,自己的身姿就变得很猥琐难看。还是尽量让自己堂堂正正一些。

白岩松:你说当爹之后一个重大的变化是,晚上看碟的时光没了。

张立宪:对呀,我已经问过其他爸妈,三年之内基本上不能再完整看一部片子了。最近公映的片子,我想看《银翼杀手2049》,当然也可以在上班时间悄悄去看片,但自己内心会很愧疚,所以真的是没有心思了。

我看电影,喜欢电影之外相勾连的那些事。最近,我特别感兴趣的,不是一个新闻发生后,那些正常人的反应,而是小粉红和五毛。非常遗憾,这个群体没有被挖掘,我特别希望有调查记者能够好好地去记录、呈现一下这些人。

白岩松:你觉得他们有趣在哪儿?

张立宪:何以如此?何以至此?他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他们和别人的关系。

你看《战争风云》,沃克总结说,同盟国像轴心国,轴心国像同盟国。德、意、日这三个国家,表现得就像民主国家一样,各行其是,自由自在。轴心国的元首们从来没有在一起开过会,乱成一团,一盘散沙。同盟国反倒表现得高度统一,动不动就开会,协调协同。为什么会这样?

后来,我又看《山本五十六》。他在海军省,被陆军省的人恨不得拿枪指着打。为什么要打他?因为当时甚嚣尘上的言论是,我们大日本帝国应该和德国的希特勒老师结为同盟,山本五十六不同意。他在海军省里也有兄弟认为日本应该和德国结盟,他忍不住了,问这些人,为什么要和德国好?希特勒是什么人,你们知道吗?兄弟们说,知道啊,《我的奋斗》我们都看过,很崇拜他。山本五十六就让那些傻兄弟拿出《我的奋斗》。当然,这些人看的是日文版《我的奋斗》。而德文版里第十一章,希特勒对大和民族有一番评论,大意是,日本是一个毫无创意的劣等民族,德国未来也许会和日本结盟,但我们只会利用他们这种执著精神……结果,这几句话在日文版里被删掉了。

如此重要的信息被屏蔽,导致一帮被希特勒鄙视的人还拿希特勒当亲人,一股劲儿地要跟德国好,最后酿成了大悲剧。

白岩松:其实德国人也特别讨厌墨索里尼。德国的媒体跟我说,希特勒跟墨索里尼唯一的合作就是一次又一次地把墨索里尼救出来,他就没打过一次胜仗。

张立宪:我还看到一个统计,大概是说,整个二战期间,日本人总的死亡人数中,有百分之九十是山本五十六死之后死的。一个人在一个大潮流中,他也不得不把自己绑上战车,与之殉葬。我们真正有兴趣了解山本五十六的人有多少?我凭什么要看一个日本鬼子?看了之后吸取教训的又有多少?

白岩松:编《读库》时间长了,会不会越来越是一个职业的编辑?还是一开始就是,偶尔有一些文章让你突然又觉得自己是个读者?

张立宪:我还是作者、读者和编者三合一。拿到一个稿子,先从编者的角度看它适不适合我们,再从读者的角度看它有什么问题,然后再从作者的角度,看有没有可能帮助原作者一起把它磨得更好一些。

白岩松:今年第五期里,我比较喜欢那组布达拉宫的照片。布达拉宫单个的照片,我看过一些,但是把它从1901年,一直到2008年摆在一起,我没见过。看完这篇带多媒体属性的文章,我突然有个感觉,其实布达拉宫一直就像一个人在那儿,看着广场上各路人马。拿到这样的稿子的时候,你还要去做什么?

张立宪:这篇稿子其实是作者有心,他做了这些工作。我不知道他做了多长时间,可能在《读库》之前他就在做。

白岩松:而且还花了不少钱呢。

张立宪:他就喜欢这个,他在知道《读库》之前就已经把这个工作做完了。对我们来说,就是把他这个非常好的研究成果转述给大家。这个过程完成了,其义自见。

2013年,我去韩国参加东亚出版人会议。东亚包括日本、韩国、中国,还有香港地区、台湾地区,以及越南、菲律宾等。诚实地说,我认为日本出版人是最职业的,是最让我佩服的。

只要是去参会的,基本上都是这个行业里非常优秀的人。我们看中国的出版人,包括香港和台湾地区的,感觉每个人也都很优秀。但你看过日本出版人之后,会发现他们在意境上有很大的差别。我个人的总结是,日本的出版人,他们做一本书从来不去想意义,意义是属于读者的。所以他们把每本书都做得非常好,做得自己都很骄傲,然后就拿着自己的书,冷峻地向大家一本本展示,那意思就是你识货你就读,你要是不识货、不喜欢,不读就得了。不像我们,先说自己做这件事情的意义,我这本书要表达什么,要达到什么效果,多么不容易,多么了不起,等等。

那次会议对我个人影响非常大。相对来说,内地的出版和香港、台湾地区相比都有一定的差距,但对我来说,那个差距还没有弥补的时候,我正好又看到了一种更高的境界。

白岩松:老六在做《读库》的过程中,一直有一种骄傲。这几年,华语地区的出版人和写作者都变成了销售员,空气中充满着“你买吧,你买吧”的迎合。而在日本,恰恰有些局部——日本现在也在弥漫“你买吧,你买吧”,始终保有一种“我的尊严”,我还要要求你呢。比如日本有一些小旅店,叫两餐一宿,规定好到这儿没得选,按我今天买了什么最好的,得按我这儿吃,而且您住到第四天,对不起,我劝您不要住,您去其他宾馆,我们这个宾馆只能做到三天不重样。其实《读库》也是有这种骄傲的,起码老六有。

张立宪:抱歉,这个意义恰恰我认为是不属于我的。

白岩松:所以是我说嘛。

张立宪:有这么一群人,觉得读书、买书、阅读,不需要非得哄着,非得顺着,这是你自己的事儿,对吧?爱读不读嘛,爱买不买嘛。我觉得就是这样,何必说那么多呢?你说那么多,也许误会会更多,错觉会更多,错爱也会更多。

白岩松:外圈的读者会更多。

张立宪:错爱一旦让人识破之后,会跌得很惨。如果有朝一日,我们因缘巧合,突然有一个爆发式的增长,怎么办?当然,数钱是很快乐的一件事,但也许数完钱之后你还要恢复到常态。怕的是突然一天我们的销量比如说增加了一百倍,你按一百倍去配置各种资源,之后发现那一百倍里有九十九倍都是错爱。人家发现爱错了,离开了,然后你怎么办?你就空守着为他们建好的房子、为他们备好的婚床,独守空房吗?

所以就让它慢慢发生吧。今年我有特别大的一个体会,我相信在座各位人到中年都会有这种体会,因为你经历了生老病死后会发现,衰老是瞬间的事儿,死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很多事情也是这样,我们老觉得变化是逐渐的,结果是最后突然一下发生的。其实变化是瞬间的,比如我要做《读库》,2005年的那个晚上就决定了。结果呢,已经发生了十二年。也许接下来还需要十二年才能等得到,如果我不退休,可能永远等不到。

白岩松:你还有退休的权利吗?

张立宪:我认为必须要有。刚才不是说减法嘛,有的书在我的能力和精力之外,我就去找能胜任的人来编。我们现在筹划的接下来的几个系列,我都不再是操刀手了,而是会尽量去寻找更合适的人,给他提供支持、提供服务就好了。如果说接下来的十二年《读库》会有什么变化,就是我做的事儿会更少,我一年可能就编这六本《读库》,再终审一些稿子。

白岩松:再然后就是一年六本《读库》也不编了,主要是这一天负责聊一聊。

张立宪:那多美好啊。

白岩松:在《读库》当中,我还比较喜欢的是突然又新冒出来的一种文体。其实中文每天都在被发明。去年在《读库1604》上,我看到贾行家的微博体文章《他们》,这个有意思,就像很多年前看到的东北老太太姜淑梅写的一样,后来成了爆款。然后,贾行家也出了书《尘土》。现在这种新的好玩的文字会不会又勾起了你这种叫“想战一场”的冲动?怎么后来书没在你这儿出?也可以考虑书是你出啊。

张立宪:当时我们操作这种单行本图书的能力比较弱,到现在也依然不强。现在我们接到的大部分书稿都是婉言谢绝,因为我觉得自己可能做不好,做得好也不一定能卖得好,会有各种考量。

白岩松:我觉得东北衰老也好像是一个过程,或者用老六的话说,是个瞬间的事情。刚开始衰老的时候,东北为全国提供小品和娱乐,现在当深度衰老的时候,东北开始提供更好的文学。贾行家的,双雪涛的,突然有一种乡愁和故乡原来就在文字里的感觉,只是过去别人没把它描述出来。所以,我倒觉得可以做啊。真的做减法,将来就是读小库成为读库,读库成为读小库了?

张立宪:我只能说为读小库提供服务。做读小库,我不是强项,就像我是一个新当父亲的人,还需要在座各位爸爸妈妈的指点。我未来能做的,还是把《读库》做好。

白岩松:但是我相信,无论是码洋,还是从网上看,读小库占的比例正在增大。

张立宪:它也没有大到哪儿去。大家千万不要认为做书那么容易,我们老以为某本书应该被出版,基于这种“应该”,把它做出来。但实际上,“应该”和最终这本书的命运之间,要走很远很远的路,哪一步不慎,灾难性的后果就会发生,那种皆大欢喜的喜剧性结果出现得很少。

白岩松:我挤兑过老六,老六去读MBA,收获到什么了?为什么突然要去读?现在读了那么长时间,我得问问你了,觉得这个决定挺对的?

张立宪:我认为这个决定是挺对的。我们对经营管理的欠缺比编辑业务的欠缺更甚。当时我是得到一个奖学金,可以免学费去读。但是,即使不免学费,我自己也会想办法攒出一笔钱去读。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专业的事情就需要具备专业的理念、专业的能力。比这个更重要的,我认为有两点,一个叫语言。电影《降临》里说,你学会了某种语言,就会具备某种能力。那么,管理学这方面的语言,有时候会帮助你的思维做一些调整,原来你半天描述不清楚的,到了这里可能一个词语就可以给它提炼、概括出来。或者某一种模块,能够让你知道你的执行程序会更高效,会更准确。

白岩松:新闻人和新闻人之间有时候是几个词的聊天,像围绕着“客观”,一般其他行业不太用“客观”这个词。再比如说“导语”,其他行业更不谈了。有时候找到那个词儿,就找到了。

张立宪:另外一个,我也经常和小伙伴们分享,把课堂上的一些知识趸到我们的业务会上。我们有一个词叫“琢磨人”,西方也在琢磨人,他们设计各种问卷、各种模块,来分析人、分析团队,我们东方也在琢磨人。我跟小伙伴们说,尽量多学一些西方那种琢磨人的路数,少一些东方琢磨人的伎俩。

白岩松:东方的琢磨人不是描绘出一个什么形象,而是我争取在你的身上占一些什么便宜,这个区别还是很大的。

张立宪:这个也是我觉得《读库》让我自己变得更好的一个原因。因为在座各位提供的支持,让我们能活着,让我们有活力,让我们比较任性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那么,反过来说,会让我们变得更好。

这十二年来,我自己也在发生变化。不是说我整点好东西,读者们去享受、去学习吧,与我无关。我从这里面学到的最多。每篇稿子都是我字斟句酌在编,字斟句酌只是皮相上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它传递的那种东西,这十二年来对我的修身养性非常有好处。包括我们由此而形成的一些价值观,一些为人处事的东西,能够让我们独立于所处的生态环境、所处的文化场之外。

读库第一次开标准意义上的大会,是在三年前,此前都没开过,因为没条件,都是找个咖啡馆,或者海底捞,一边吃火锅一边就把会开了。那天租了一个快捷酒店的会议室,开了一次会,说我们得总结一下我们企业的价值观是什么,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不占人便宜。

这点挺难的。因为我们基本上每天睁开眼想的就是怎么去占人便宜,怎么不被别人占便宜。能够做到不占人便宜,这一点真的是你得内心足够从容强大才能做到,甚至跟口袋里的钱是否宽绰都没关系。

我们有一个员工,四年前给我写信,希望来读库工作,并且把他自己编的书都打印出来,装订得整整齐齐寄给我。那会儿我们还没有规范的招聘流程,他就直接寄给我,我和六嫂逐字逐页地翻过去,这小孩太认真了。那会儿我们也没有办公室,就在咖啡馆见的他,他从几千公里外的家乡来到北京。我跟他不客气地说,我感觉你现在做编辑是不够的,如果你要来《读库》,只能在库房工作。他接受了在库房,一做就是三年。在这三年中,有一次他给我发邮件,听说编辑部的同事经常还能开业务会,探讨一下怎么编稿子,他说,听到这个之后真是羡慕嫉妒恨。我看了之后,真的是说不出的滋味。

到去年,他跟我说要到编辑部来,你可以考核我。我们当然鼓励员工转岗,但是转岗也得有一个严格的、公平的、公开的程序。我就把我们每次招聘的面试题给他做了一遍,做完之后,我也跟他诚实地说,如果单独从招聘的角度来说,你的面试成绩并不理想,但你可以来试试。你如果不试,还在库房工作,如果来试的话,有风险,就是试用期结束之后,你可能就得失去这份工作。他给我发了一条非常长的短信,他说这个答案几乎是唯一的,我必须要来试。他试了两个月,最后不能胜任。

白岩松:又回去了?

张立宪:回不了库房,因为那个位置已经属于别人了。最后他决定要离开读库的时候,我跟六嫂提到这事儿,六嫂非常难过,说不行,这小孩多好,我们再给他安排一个岗位吧。我把他叫到办公室,说你最好别走,你看看其他岗位有没有合适的。他说,我如果再挑一个岗位的话,对其他同事不公平。最后他选择了离开。

我肯定不能说是《读库》给了他这种价值观,我认为正好是一群价值观相同的人凑在了一起,我们来做一件事。做的过程中,我们挣取属于自己的报酬,不占别人的便宜,不从金钱上,尤其是时间上盘剥别人。

白岩松:那天老六和我商量今天聊什么,我说好的谈话是一次冒险,我们应该进行一次冒险——我觉得现在冒险已经进入到很舒服的段落了。

读库不占别人的便宜,也不一定提供更多的超出自己应该提供的东西。老六刚开始去读MBA的时候,我问,等你读完这个MBA,会不会由过去一个古怪精灵、任性好玩的出版人,变成一个成功的、庸俗的商人呢?你知道他在我们家是怎么回答的吗?“变成庸俗的商人是有可能的,成功还差得远哦。”

张立宪:对商人,我认为大家有误解、有误会。

白岩松:我在“商人”前面加了个“庸俗的”,对商人我没有误解。

张立宪:我们和一家版权方合作,比如他们给读库的版税率是百分之十,结果有一天,我们的版权编辑接到了该版权方给另一家出版机构的合约,版税率比给我们的低,比如说百分之八。这个时候,你怎么办?当时版权编辑跟我说,给别人是百分之八,给我们是百分之十,咱们是不是跟他们说说,也降到百分之八?我说,就当这件事没有发生,就当我们不知道。

因为百分之十的版税率是我们衡量之后,觉得自己可以承受的,并且我认为读库和他们之间不是讨价还价的关系——我们和版权方、和作者之间,都不是讨价还价的关系。既然百分之十是我们能够承受的,那何乐而不为呢?就让他们拿百分之十好了,这样也许等他们以后必须要做出选择的时候,会选择百分之十而不是百分之八。第一,你不要占别人便宜;第二,如果你有能力尽量多给别人一些东西的话,这对你自己也有好处。这也是商业。

白岩松:如果你没听到百分之八,没起任何波澜,你会认为百分之十非常对。

张立宪:对,这不是很正常的事吗?前几天在上海童书展,和读库小伙伴喝酒的时候还聊到这个事,我说以后如果能这么做,还尽量要这么做。只要我们力所能及,多给对方一些利益完全是可以的,这一点也不违背商业原则,也不违背商业伦理,甚至是更商业的。

我们再对在座的做个统计。最近发生了红黄蓝幼儿园的事,我相信没有人会觉得红黄蓝不遭恨。我刚看到这家公司在美国的股价腰斩,很多人也觉得大快人心。如果这时候有炒股专家明确告诉你,等它的股价跌到某个价位的时候,建议你买它的股票,肯定能有十倍以上的收益,你会买吗?

大家可以诚实地举一下手,会买这家公司股票的,请举一下手。

好的。我认为这就是答案。

白岩松:其实中国很特别。我看过一个调查,关于谁是市场经济国家。按照一般的准则,随行就市的当然就是市场经济国家。全世界范围内做一个调查,问卷是这样:铁锹平时卖一百块钱一把,但是暴风雪覆盖了这个地方,铁锹成为紧缺物资,您是否同意涨到二百块一把?调查结果中,回答同意的比例,排第一位的居然是中国和美国,欧洲人里不同意的比例更高。对于市场经济来说,其实我们是后来者,但骨子里就拥有那种更前卫、更根深蒂固的东西。这是一个挺好玩的话题。

张立宪:编了这么多《读库》,如果不从里面汲取一点精神力量,不是白编了嘛。刚才所说的这个时代的紧张感和稀缺性的问题,没那么多事儿,少赚点钱也饿不死人,现在没什么十万火急、人命关天的时候。

白岩松:各位发现没有,《读库》好像十二年里真干了一件一直没变的事情,价格没变。

张立宪:对,但我们的本子最近涨价了。这跟刚才所说的刚性兑付没有关系——那是你自己的经营策略、经营能力的问题,付得起钱就付,付不起就破产。更主要的是,在我们自己的测算范围内,觉得读库的本子该涨价了。

白岩松:请大家回想一下这十二年里房价是什么状况,包括图书——当然,图书涨幅是最小的。

张立宪:这个说起来确实很惨,图书的利润率不高,只要自己做过实业、做过公司的人就知道。现在图书行业主要挣的什么钱?第一,挣的是渠道的钱。读库之所以还能活着,不是说利润率有多高,而是因为我们的推广渠道几乎不花钱。

白岩松:他们的书也进书店,但并不是像很多传统图书那样把很多钱让渠道挣了。读库好在有自己的渠道。

张立宪:还有值得庆幸的一点是,读库当年在网络上成长的时候,网络渠道是不花钱的,但现在网络上的渠道费用也越来越高,想再做一本书难度会更大。

第二个挣的是物流的钱。大家买的东西越多,客单数越高,我们才有利润,如果您从读库只买一样东西,我们不仅不挣钱,甚至有可能赔钱。

可以想见,这个行业到现在为止也不是一个非常好的良性运转,要靠抠出点钱来、省出点钱来才能生存。

白岩松:《读库》前面的卷首画挺神的,大家感觉到了吧?2017年的那个小彩页,那么古典的绘画方式,背后却是荒唐的、黑色幽默的东西。

张立宪:它有一种叫“只有人才能干的事”的感觉,即使是在人工智能的时代。今年《读库》每期的小彩页,其实作者夏阿完全是在iPad上画画,他已经不在纸上作画了。

白岩松:啊?那些画是在电脑上画的?

张立宪:对,如果你说想讨一幅原作,对不起,没有原作,他只会给你打印出来,这就是原作了。但它依然是人工做出来的东西。《读库》未来不管怎么宣扬高科技,怎么分析人工智能,但骨子里人性的状态、人心的变化,才是我们真正关注的。

白岩松:十二年了,回头想想,跟你当时出发的时候相比,现在哪些是初心、守住了,哪些变了、将来得再调调?回头想想十二年前出发的时候,今天照照镜子是什么感觉?

张立宪:我认为十二年前做《读库》是我当时最好的选择,十二年后虽然有很多变化,但对我来说这依然是最好的选择,甚至是唯一的选择。我现在根本想象不到还能干什么。多幸福啊,有多少人能像我这样?

白岩松:咱们这帮人经常说“下半场开始了”,但坦白地说,这个说法有点像是咱们的自恋。我们的下半场早就开始了,怎么能快五十岁才开始?下半场什么打算?

张立宪:迎接变化,也让自己变化。如果一成不变就太乏味了。

白岩松:往哪变,变什么?

张立宪:结论不属于我,我觉得大家会做出判断。

白岩松:好,等家里姑娘慢慢改变你吧。来,接下来得把提问的机会给各位了。

读者:六哥好。最近这两年,现实题材和非虚构作品逐渐在影视圈崛起,最近《嘉年华》这样的片子上映,可能票房成绩也会不错。《读库》是非虚构作品的富矿,请问六哥是如何看待非虚构作品进行影视改编的?未来《读库》中的作品有没有影视改编的计划?

张立宪:《读库》里的文章,据说有几篇已经有人在打听,有影视公司在购买,但是这些跟我们无关,我们也做不了这件事。

白岩松:这就涉及在《读库》上刊发文章,是全版权有没有在你手里?

张立宪:从理论上说,文章在《读库》发了,如果再有二次权益转让的话,自然与我有关。毕竟有我的功劳,发表之后才能被第三方看到嘛。但是我们乐见其成,你们双方直接谈就好了。现在这方面我们还不是那么严格的商业体系内的一个角色,希望未来能够从中狠捞一笔吧。

白岩松:他提的这个问题有没有提醒你呢?

张立宪:我们做不了这件事。这几年的确是越做事情越少,越做越觉得自己能做的事越少。我曾经看到一个同学对另外一个同学说,买这个股票吧,大概如何如何。然后那个人就说,这不是我们投资的行业,所以我们不买。又过了一段时间,我很好奇地问第一个同学,这只股票是真的如你所料,从这儿涨到那儿吗?他说是,我说大哥那你下次告诉我行不行?

我们很多时候只看到贼吃肉,没看到贼挨打。取舍太重要了,我们做不了这件事,我没有这个能力。

读者:六哥好,我是从《读库》创刊到现在年年买。

白岩松:我问一下,您是几零后?

读者:我是八零后,1984年的。年年都会订,可是今年一本也没看。因为跟您差不多,我儿子也是今年刚出生,现在八九个月。感觉生活跟工作其实挺难分开的,想问一下您是怎么平衡这个状态的。

张立宪:我也是走到这一步才慢慢有所警醒的,我们原来太过托大,当情绪低落的时候,觉得看点心灵鸡汤,或者给自己加加油,就能够雄心万丈,满血复活。其实不是这样的,一个人不要说控制别人,连自己的情绪都掌控不了。当你情绪低落的时候,就是没有办法,因为有时候心理还和生理结合在一起,很多心理状况是生理状况造成的,只不过你并不自知。

这么多年下来,你越来越发现,你可掌控的东西太少了,你的喜怒哀乐、你的情绪,往往都不是自己能说了算的。所以我觉得唯一能做的就是,趁着日子好的时候把日子过好。

我觉得我们在自律方面都很差,尤其是文人——文人以不自律为荣,但这几年感觉到,还是尽量让自己多一些自律吧。

在座每个人的状态都还不错,还有闲情逸致在这个周末的下午过来聊会儿闲天,但事实上每个人都要做好准备,你的人生中,某一天会遇到一堵墙。我们年轻的时候往往会把很多挫败、很多失意归结到外因:我没钱所以买不起房子、买不起车;我的老板不好,所以我的工作度日如年。但那时候你是可以有选择的,买不起大房子就买小的,或者租;实在受不了这份工作可以辞职。但你会逐渐过渡到这一步,就是外界都对你很好,你能拥有的东西都是最好的,没有人为难你,但你依然会面临人生中最根本的问题,你解决不了,无能为力。并且不再是买不了大房子就住小房子,不再是大或小,多或少,而是要么有,要么无;或者生,或者死。

我们要做好迎接那堵墙的准备,把好日子过好,并且为未来那堵墙储备一些能量和能力。

白岩松:我想提醒你,你的这个提问里含有特别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每当自己做点传统概念中好像没那么有意义的事情时,心里就发慌,总想着要去平衡,但我个人觉得唯一不能错过的是你孩子成长的这一两年,千万不要错过。摄像机该买一定要买,该多陪一定要陪,这段时光转瞬即逝,等突然有一天孩子在门上“啪”给你贴一张纸:“有事请敲门”,你就知道自己错过什么了。

读者:读库之前做过编辑、编务方面的培训,但后来几年好像没有再做了,请问还有没有这样的计划?我人在太原,好像身边没有那么多人看《读库》,偶尔碰见一两个就特别惊喜。我想有没有可能在各地做一些线下的组织,让我们读者偶尔可以聚一聚或者是互相聊一聊,一起做一些发掘地方资源的事。

张立宪:培训方面,我确实觉得无能为力。要想让一次学习很有成效的话,是需要时间打磨的,需要大家在一起摸爬滚打、争吵,互相鄙视、互相学习。这个过程仅仅靠有限的几堂课,只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原来这样是可以的,但其实是不可以的。读库的小伙伴,我们尽量做到经常性、制度性的业务学习,到现在依然完不成基本的职业训练或者对专业技能的掌握。

你所说的第二个问题,现在也难以做到。因为越来越发现,人群是很容易分化的。你今天在这里看旁边这个人,和你喜欢同样的东西,俩人恨不得马上拥抱在一起,待会出去喝杯咖啡,聊得深入一点,就再去吃点饭。但是时间一长,还是会有各种各样的分歧。

白岩松:我插一句话,读库其实偶尔也会做一些线下的活动,只是全国太大了,是不是还没走到太原呢?你作为一个河北人,怎么也得照顾照顾太原啊。另外有一点,我有些惊讶,读库一直没有一个网上的聊天空间吗?

张立宪:有。那个聊天空间的宗旨是“除了读库什么都聊”。据说里面有一个最受欢迎的兄弟教大家炒股,至少能保证赚到订一份《读库》的钱。真是胸无大志。

白岩松:不过这挺像《读库》读者的。

张立宪:当年我也混过论坛,经历了网络生态的变迁,结果发现人性的弱点谁都有,一开始眼看他起高楼,最后眼看他楼塌了。时间一长,各种矛盾全暴露了:这孙子喝点酒就占女孩的便宜,那孙子一到结账的时候就躲厕所。所以尽量不去策动这些事,让大家自由自在地相处就好了。自组织,自生长。

白岩松:你会不会有点太固执呢?我觉得有时候读者也有交流的需求。

张立宪:我也有这个需求啊。这几年我每年要跑七八个城市,现场给你带来的那种碰撞、激发、提醒,非常有用。只是说,我们不主动去策动读者们的交流。

白岩松:在网络交流平台上,新一期《读库》出来那几天,几个编辑可以跟读者互动一下,每篇文章背后的故事肯定很有意思。

张立宪:原来是人手不够,有精力还是好好编稿吧,接下来我们慢慢成熟起来,会有人来做这个工作。

读者:我比较喜欢读库出的建筑系列图书,这次去台湾还专门去看了农禅寺。想提个建议,以后再做这类图书的时候,能不能开本稍微大一些。之前出的“堂奥书系”《乌镇剧院》也是,平摊的时候有点费力,以后能不能改进一下,后面的几本能不能出得进度快一些?

张立宪:今年王南老师也在现场,他已经表态了,会抓紧时间的。建筑史诗系列,原来计划用八年时间,他也在痛改前非,大概会用十年的时间来完成。堂奥书系,也要陆续交稿。

关于开本大小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是在国外市场就很好解决,出个大开本,出个小开本。但对国内图书市场来说,一个开本都卖不掉。当我们只能做一个开本的时候,从现在来看,这个开本可能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堂奥书系”的《乌镇剧院》和《农禅寺》,我们是准备再做大开本的。我之前也和姚仁喜先生说过,准备抢在他得普利兹克奖之前,把精装大开本做出来,然后等着他获奖,然后大卖其钱。

读者:六哥你好,白岩松老师好。我是做计算机编程的,我想问问二位,接触的理科生多不多?学计算机的,学电子,学机械的?你们觉得他们身上普遍存在一些什么共同的问题吗?

张立宪:我很关注国外的中学生和大学生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也留意过他们的教材,以及他们留作业要读的书。平心而论,我们国内的大学生过得太舒服了,所以毕业出来的学生是既不像文科生,也不像理科生。大学该吃的苦都没有吃到,该完成的知识储备、该读的书都没有读到,非常可惜,人生中最好的年华没有很好地用起来。

我见过比较好玩的人,是高中的时候文科好,结果不小心学了理科,或者理科好,却阴差阳错学了文科,他骨子里这两方面的基因都有。这个基因靠我们的课程设置、靠教育部发文件是做不到的。听说有些地方,从高一就开始分科了。只能靠自己稍稍有这么一点点意识。

白岩松:表面上看,中国现在的问题是因为理科不强造成的,骨子里是因为中国的文科太烂。这是有问题的。我不太喜欢现在的文科,我特别喜欢将来的中国的文科。就一个个体来说,好文科人一定有理科的某种思维,好理科人一定有文科的某些爱好。

张立宪:我最近看到一套民国期间编著的故事书,看了之后我们决定放弃。它里面传递的很多东西,拿到现在看已经不行了,不是我一个人有这种感觉,我们的小伙伴们在整理的时候,也都觉得要放弃。对我们习以为常的很多东西的解读,现在内心其实都应该多少有一点反省或检讨的意识。即使是我们一度引以为傲的民国的东西,也不能直接简单地拿到现在来重出。

白岩松:这个话题蛮有意思。读者们得到的都是最后同意拿出来的东西,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在大量的同意拿出来的东西之外,还有更多的是没有被拿出来的东西。有的都是临门一脚了,又被摁下来的东西。有没有后来觉得挺可惜的,但是摁掉了隔两年也没法拿回来的?

张立宪:这个世界上不是你一个人在做书,你要嵌入整个出版版图来看。怎么给大家提供一种别开生面,自己也别开生面,这样才能生下来,活下来。

举个卧薪尝胆的故事,我们一般都会把自己代入到越王勾践身上,认为他吃了很多苦,甚至不惜去尝吴王夫差的屎,尝完之后还得欢欣鼓舞地说,大王,我尝了你的屎,你的身体没事,挺好的。这个故事如果现在讲给稍微有一点点辨别能力的人听,初中生、高中生,有没有可能把自己代入到吴王夫差的身上?未来你的生命中极有可能遇到为你尝屎的人,你怎么对待他?如果我们讲中国故事,这个故事该怎么讲好?让小朋友怎么理解这个故事?

读者:刚才六哥讲到稀缺性的问题,现在普遍没有稀缺性了,但大家普遍都有那种紧张感。我第一次看《读库》,是2010年在我们大学的图书馆,看的是《读库0602》,一眨眼七年过去了。刚才白老师说的,《读库》的有些文章适合一个人读。这七年来,《读库》给我的感觉是由以前一个人围着一个炭盆烤火,变成一群人围着一堆火跳舞。白老师说科技的篇幅比较多,人文类的文章变少了,这也是《读库》的一些变化。我想问一下,我们该如何面对稀缺度减少,同时紧张度变多了?如何在大家一块围着篝火跳舞的时候,还能留一些炭,让大家能围着烤火?

张立宪:我觉得科学和人文并不是对立的,不是非此即彼的,它是两个翅膀,缺一不可。

白岩松:这是特好的一个方向。你的紧张度是不是在增长?稀缺性没有那么稀缺了。孔融让梨,是因为只有那一个梨,所以成为美德。现在小孩学孔融让梨,让完之后回头,“姥姥再给我一个”。所以它一点都谈不上是美德,不能拿来衡量孩子了。这个紧张度是不是在上升的?

张立宪:这个紧张度甚至比几千年的农耕文明还要厉害。阿尔法元(AlphaGo Zero)大败阿尔法狗(AlphaGo)的棋谱公布之后,人类的棋手还有兴趣研究它吗?还有。紧张度也体现在这里,就是做半天发现没什么意义,那么你要想真正上升到有意义的角度,门槛更高。

我们现在生活越来越像个寄生虫,人家发明了什么,你拿来用就得了,生活成本越来越低,买得起手机,可以玩游戏、刷微博微信。但你真正想成为一个创造者,这个难度可能比当年考状元都难。这是不是您所说的紧张度因此产生?更不用说现实中的压力,房价,户口,被刁难,被禁锢,那怎么能够减轻紧张度呢?

前几个月,土摩托老师去英国采访了大卫·爱登堡(David Attenborough),大名鼎鼎的BBC纪录片出品人和解说人。在他去英国之前的饭局上,我们一直在做智力游戏:如果是我采访大卫·爱登堡,要问他什么。

很难问,因为大卫·爱登堡是个正确到乏味的人,太完美了,太正确了。他也接受过很多次采访,BBC已经出过好几部关于他光辉一生的纪录片。这种紧张感是你发现要把工作做好更难了。难得有这种机会,一旦机会降临,你却更加惶恐。

那顿饭局结束之前,大家想到了几个方向。因为大卫爵士这六十年拍纪录片的生涯,基本上是眼见人类把环境毁得一塌糊涂的六十年,他内心是爱人类还是恨人类?这是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他对技术的应用,大卫·爱登堡用过的某个设备、某个技术,会马上被好莱坞大片拿去用,他是怎么看的?第三个问题,英国人内心的莎剧情结,他把动物也拍成莎士比亚的戏剧,这样到底好不好?

当时总结出这三个方向的问题,我觉得挺兴奋的,心想至少这几个哥们都宝刀未老。后来土摩托老师去了英国,我还替他发愁,一个记者不仅要带着问题去,而且还要在采访过程中随机产生新的问题,您后来产生新的问题了吗?

土摩托:没有。这三个问题我都问了。

读者:我从2011年开始看《读库》,断断续续这么多年,现在在北京的一家独立书店上班,我今天特别关心的一件事情就是关于读库产品的定价问题。我想把读库的产品在我们店更多地推广售卖,但遇到一个问题,我们进读库的产品基本都是七折进,还需要加上商场的扣点,再卖给顾客,顾客可能有储值卡,打折之后,读库产品在我们店里售卖时的利润根本就不高,可能就几块钱。

我不知道读库产品的定价是怎么界定的,你们这样的定价会获利多少,如果长期这样一个情况,很多的实体书店没有太多利益,又占了很大面积,势必会缩减进货。比如读小库的《花园小象多米诺》、《大自然》、《梁思成〈中国图像建筑史〉手绘图》,我们后来都裁减掉了,它们不赚钱。但是我们觉得这些产品非常好,因为这个原因就不能把它们传递到读者手中,觉得非常遗憾。我想问一下这些书的价格是如何确定的。

白岩松:你觉得便宜了还是贵?

读者:我觉得可能是便宜了。

张立宪:我非常理解您的这个问题。大概是从去年开始,很多同行跟我说,图书行业,一本平装书基本上进入了四零年代,即四十元以上的时代了,当然有的书定价会稍微讨巧一点,定到三十九块八。

一般来说,一本书的定价都是根据其物理成本来定,算一下纸张是多少钱,印工多少钱,用物理成本乘五,就是它的定价,大概是这个幅度。

白岩松:其实一本书价格两折的时候,就是它的物理成本。

张立宪:这里面还不包括版税、稿费、编务、设计、行政等费用,但它们也是成本。这只是一个基本的定价策略。现在有很多网店一上新书就打折,所以不是乘五,有时是乘六或者七,直接预留出打折的余地。读库的书,一般是乘四,甚至不到四,因为我们是以直营为主,没必要把价格定得虚高,所以有很多书是二十多块钱或三十多块钱,这样的话,折扣的余地就比较小。

您说的问题确实存在,解决它的办法不是靠提高定价、降低折扣,否则就增加了读者的负担。这两年我想到的唯一的解决办法是动销率——我们迅速把一批书卖掉,这样就能用稍微低的价格卖书。比如说,这本书首印五千本,是用五年卖光、五个月卖光,还是用五天卖光,对我们而言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用五个月卖光,那乘三我们都敢做;如果用五年卖光,乘八可能都不够。我们希望尽量把读库品牌做得更好一点、更强一点,能够让实体店的销售走快一点,以快来抵消定价的问题。希望我们这个策略可以实现。

读者:咱们去年出了一个读小象,内容挺好,但扫封面太难识别了。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用这么复杂的形式来呈现,咱能不能升级改变一下?

张立宪:这个的确是问题,必须要改变。但是我们不具备这种基因。我们在电子产品方面吃了好几次亏,花了很多力气和很多钱,最后效果不好。不仅仅是我们,瑞典Bonnier集团,全球数一数二的传媒出版集团,他们做电子书也做不好,觉得再怎么着都做不过游戏公司。接下来怎么办呢?我们最近在和阿里探讨合作,他们有技术优势。我们把内容做好,把声音录好,让他们来做更好的技术呈现方式。希望能够让大家满意,用起来能够更顺畅一些。

读者:我希望六哥能谈一下关于读小库明年的计划。读小库团队在读库这个大团队中,人员大概有多少?

张立宪:读小库在读库团队里属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没有截然分开。有了活大家一起干,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发现哪个编辑更适合编哪一类的书,而不是读库和读小库的划分。这个编辑可能更适合编辑自然类的书,可能这类的书,不管是读库的还是读小库的,都归他。

读小库明年的规划,首先尽量把现在的出版规模维持好,在时间服从质量的情况下,把它们做好,因为我自己也有这个需求了。

在这个过程中,明年特别希望能够做好两个系列,一个系列是小文库本,因为真正适合高年龄段的小朋友看的书太少了。我们怎么跟小朋友讲卧薪尝胆的故事?我们希望未来不仅仅是引进版权,而且能够在国内找一些好的作者做这种原创的、大手笔的给小朋友写的小书、小文章。希望明年能够腾出手来做好这一部分,未来它应该是几十本、几百本的规模,只要我不退休就不断地邀请各类人加入其中,写一本几万字的书,一本小书,让小孩早晨把书塞到书包里,一天的课间时间就能看完。

另外一个系列是继续把科学基因、技术基因融入到我们日常的阅读中,老白说这两年《读库》这方面的基因更多了,我认为还不够,这个基因最好从孩子小学、中学就能注入,它能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甚至是某种思维、某种理念,也是一种文明,我们在这方面的文明还很欠缺。除了现有的产品线之外,希望把这两个系列做好。

白岩松:姑娘,你不觉得你应该对未来十年读小库的发展充满信心吗?老六的孩子今年出生,伴随着读小库成长,他会有更准确的直觉判断了,因为他旁边多了一个实实在在的读者。

有个笑话说,世界那么大,跟咱没什么关系,世界好与不好是由你身边人决定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老六作为读库的老大是幸福的,他会有直接的身边的世界,其实就这么大的世界够了,你们所代表的这个世界。我在中央电视台做节目,可我从来没办过一次跟我的观众的座谈会,只是猜测他们大致是谁,偶尔生活中会遇到。但老六是实实在在感受到在座各位提供给他的最美好的世界。

现在这个时代,多读读《读库》没什么问题,因为读《读库》就意味着不总看手机,然后能发发呆。我觉得现在最奢侈的东西就是发发呆了,《读库》是与自己相处时特别好的陪伴,这个“三陪”够厉害的,我希望它能一直扮演人与自己相处时的伴儿。你是不是应该谢谢大家?

张立宪:我们应该说选择了一条比较难的路,就是和一群最难找到的人相处,因为大伙都不怎么说话,不怎么表达感情,并且可能比我们的编辑还懂书。我们现在所从事的,又是一个很多人不愿意做的行业,基本上高考状元、人中龙凤都去干别的行业了,留下来的不管有没有真本事,但至少都有真爱。这对我们来说,就意味着工作更艰巨。

这两年对我来说,不管是职业还是个人生活,是很难的两年,也是很困顿、很困惑的两年,我又想到《悲惨世界》监制卡麦隆·麦金托什的话,人与人相处,拍档与拍档相处,同事与同事相处,最好的时间是二十年到二十五年,我们离熬到那个时间还很远呢,这中间出现任何问题都是进程中的问题,我们就奔着那个年头熬吧,熬到峰回路转。

白岩松:唐德刚说,中国现在正在穿越历史中的三峡,按他的说法还有一二十年就过去了。其实老六这一年多的时间,也正在穿越他生命中的三峡,激流险滩,但好事也蛮多的。十二年前的鸡年诞生了一个《读库》,今年又诞生了一个那么鲜活的孩子,就是因为他一定要付出一些平衡、代价。咱们一起给老六加加油,赶紧走过人生中的三峡,进入到更加平稳和开阔的江面上。祝贺老六,谢谢各位。

张立宪:我们就此别过,明年见。

 
No comments

Place your comment

Please fill your data and comment below.
Name
Email
Website
Your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