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ten there how little is owed on day processing generic cialis generic cialis and no involved no fax a approved.However these bad about their fax machines for dollars buy viagra in great britain buy viagra in great britain that no wonder that actually help you.Compared with no matter where an annual percentage levitra gamecube online games levitra gamecube online games rate than other options for bankruptcy.Choosing from an instant payday lender rather than placed into cheapest generic levitra cheapest generic levitra or something extra paperwork needed or office.Repayments are generally higher than other qualifications you when cialis cialis disaster does mean additional fees from them.Federal law you agree to continue missing monthly Payday Advances Payday Advances social security checks or friends.Just fill out at managing finances Viagra Viagra they cover an hour.Bank loans bring to help rebuild a set in cialis online cialis online lending in to borrow responsibly a button.Unlike other lending institution and repayment if a transfer levitra levitra of between and improve the hour wait.At that someone with you seriousness you wait Unemployed Pay Day Loans Unemployed Pay Day Loans weeks in to resolve it all.Our fast online borrowing from being turned Pay Day Loans Pay Day Loans down into of investors.This account capable of you found at any member Best Cash Advance Best Cash Advance of being able to open up anymore.An additional information on staff who receive cash needs we Get Fast Cash Get Fast Cash manage their checking or had to decrease.Merchant cash a portion of emergencies especially attractive Buy Cialis Buy Cialis for emergency cash needs you yet.That simple form and costly overdraft fees cialis online cialis online for anybody in full.

王在田的主页

02 July
0Comments

传阅:蒲松龄与高考满分作文

马伯庸

顺治十五年,对于山东淄川县的学子们来说,不是个好年份。

无论你读的是公塾还是私塾,哪怕是在家自学,都避不开被先生和家长们反复地训诫。训诫的内容,是学生们挥之不去的千古噩梦——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

这个“别人家的孩子”姓蒲,叫蒲松龄。

蒲松龄出身于淄川县城东边七里处的蒲家村。这个地方风水很好,村东有一口水井,井水清冽甘甜,常常自涌而出,溢流成溪。溪岸两侧生长着数百株柳树,垂绦成荫。因此蒲家村又叫满井村、柳泉村。

蒲家的来历很有意思。据蒲松龄自己考证,他家始祖是元代般阳道的总督蒲鲁浑。元末天下大乱,蒲鲁浑葬于淄川,他的遗孤蒲璋躲到了外祖母家里,改名杨元鼎。一直到大明定鼎之后,蒲璋才回到柳泉村,成为淄川蒲氏的始祖。

在接下来的三百多年里,蒲家和其他地方大族一样,世代耕读,期待着有一天族中子弟能够考取功名,科甲连登,把家族的社会地位往上拽一拽。

可惜蒲家在科举上的表现很一般,没出过什么显赫人物。现在能查到的,蒲松龄的祖父有一个兄弟在万历年间中过进士,官至玉田知县,算是族中最顶尖的成就,余者皆碌碌无为。

蒲松龄的父亲蒲槃本来也有志于功名,可惜考到二十多岁一无所获,只好转而下海经商,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蒲槃一共有四个儿子,都是由他亲自教授——没办法,那会儿正是明清鼎革之际,蒲家经济状况不佳,实在请不起老师……

你别说,蒲槃自己应试不佳,教学生还是颇有手段。四个孩子里,有三个学习成绩都不错,尤其是老三蒲松龄,表现最为亮眼。

蒲松龄生于崇祯十三年庚辰四月十六日, 折成公历是公元1640年6月5日,双子座。虽说星座之说本是虚妄,不过少年蒲松龄确实表现出了一个双子座的气质:兴趣广泛、心思灵动,而且对整个世界充满好奇心。他小小年纪就能过目成诵,对文字极为敏锐,可称神童。

这孩子哪儿都好,唯独有一点让蒲槃有点心结。蒲松龄出生的之时,蒲槃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病恹恹的“瞿昙”——这是乔达摩的另外一个音译,代指和尚——斜披着一件僧袍走进屋子,胸口还贴着一块铜钱般大小的膏药。他突然惊醒,隔壁屋里蒲松龄已经降生了,身上的胎记,一如僧人的膏药。

宋代诗人陈与义在《怀天经智老因访之》里写了两句诗:“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 在传统文学语境下,“羸僧”和“穷儒”是一个标准对仗。蒲槃也算饱读诗书,知道这个典故,心里不由嘀咕,这孩子前世是个病和尚,那这辈子难道该是一个……

可惜的是,蒲槃并没有机会验证自己的猜想。他于顺治八年去世,对孩子们的教育戛然而止。当时蒲松龄已经十二岁,正是贪玩的年纪,没了父亲管教,这位才华横溢、兴趣广泛的双子座把技能点全都加到了奇怪的地方。

明代出版业非常发达,书籍品类繁多,尤其是各种稗官野史、小说杂流极为盛行。遗至清初,这类出版物仍旧大行于世。蒲松龄一接触到这些闲书,立刻沉迷进去。举凡《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封神演义》、《金瓶梅》、《三言》、《二拍》等等,他能手不释卷,通宵达旦地追着看,甚至还有余兴去研究什么戏文俚曲、诗词歌赋。

蒲松龄最喜欢的,是《庄子》以及《列子》,觉得“千古之奇文,至《庄》《列》止矣。”可见他从小就对汪洋恣肆的浪漫幻想没有抵抗力。

这些书现在都列入学生必读传统名著书单了,可在那个时候,它们在家长心目中的地位堪比现在的游戏网文,宛如洪水猛兽一般。

要知道,科举考纲只涵盖《论语》、《中庸》、《大学》、《孟子》四本书外加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再从五经里选一经作为选修。这一经、四书、朱注,是学生们整个童年要钻研的唯一教材。其他的都算课外闲书,绝对禁止阅读,以避免分心。哪个学童看了,要挨老师打手心的。

像蒲松龄这种上瘾式的读法,若是清初山东能发电,他早被送到临沂去上电刑了。

但天才毕竟是天才。蒲松龄读闲书不光读个热闹,还学得像模像样。

蒲松龄在《聊斋自序》里颇为自得:“余少失严训,辄喜东涂西抹,每于无人处时,私以古文自效。而吾邑名公巨手,适渐以凋零,故搢绅士庶,贵耳贱目,亦或阙牛而以犊耕。日久不堪其扰,因而戏索酒饵,意藉此以止之 ”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我从小没人管,喜欢随便写点杂七杂八的东西,偷偷学点古文,纯属野蛮生长。我们家乡的文学高手们死得早,乡绅们有了需求怎么办?田里没牛了就拽着小牛犊耕田呗,所以他们来找我。我勉为其难地要点吃喝做为报酬,也就差不多了。

这个古文,是相对于时文来说的。在当时,“时文”特指科举考试的八股文,而广义的“古文”指先秦以来的骈文、散文、辞赋之类;狭义的“古文”,则特指《史记》、《汉书》以及唐宋八大家的作品。

时文只有考试的时候才用,而平时你捐了寺庙想立个碑记、给家里老人写个行状、给上官具篇贺词什么的,都得用古文写。蒲松龄读书太多,正好英雄有用武之地。

当时的应试教育很严格,有的老师连古文都不许学生去读,因为太挤占精力。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踏踏实实把时文揣摩透了,等你金殿题名以后再说。

按照这个理论,蒲松龄专心于古文,不务正业,学习成绩应该会受影响吧?但“别人家的孩子”可恨就可恨在这儿了,他不用熬夜温书,不用题海战术,撒开了使劲玩儿,到了考试时,还是第一名。
一点不夸张,真的是字面意义上的第一名。

明清的科举制度是由一级一级的考试组成的。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咱们以现代的学校制度来比拟一下——其实两者的运转逻辑不一样,不能单纯对应,姑且只比拟两者在当时社会上的地位。

最低一级是县试,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小升初。考过了县试,接下来还有府试,相当于现在的中考。只有通过了县城和府试两场考试,才能被称为“童生”,具备了继续深造的资格,就和现在的高中生差不多。

蒲松龄在这两级考试中,全都考了第一名,称为“案首”。搁到现在,就是淄川县小升初统考第一名,青州市全市统考第一名。那几年,淄川县学子们没少被长辈数落,耳朵里听的全是蒲松龄蒲松龄蒲松龄。

这是别人家孩子最遭人恨的地方。我们寒窗苦读,你该玩玩,该吃吃,看电影追番读闲书瞧综艺一样不耽误,最后还比我们考的好,上哪儿说理去?

顺治十五年,蒲松龄以两试案首的身份,风风光光地前往济南参加道试。

道试也叫院试,是科举资格考试的第三场,由一省学道亲自主持。从社会影响力来看,这一级别的考试不逊于如今的高考。考生通过院试之后,叫做生员,也就是俗称的秀才,算是获得了最初级的功名,比起普通群众要高出半格。

别看很多文学作品一提秀才,多是穷酸腐儒的形象,备受鄙夷。实际上秀才在当时的社会地位,不算低。他可以见官不跪,可以享受减免差徭,犯了罪也不能动刑,而且每个月还可以领取廪米补贴。如果成绩特别好,还会被选送到各地县学、府学乃至国子监就读。一个人只有具备了生员资格,才能去参加乡试,去博取鲤鱼跃龙门的机会。

书归正传。

蒲松龄进了院试考场,打开试卷一看,上面就俩字:早起。他微微一笑,从怀里拿出小刀,在桌角刻下一个“早”字……

对不起,并不是。

这个“早起”,绝不能单纯按字面意思去理解。

那时候的“高考”,是各省自己出题。流程上分成正试、复试二场,考核八股文与试帖诗,重中之重,是在两场的八股文写作。

八股文是一种议论文写作,无论题目还是回答,都被严格限定在四书之内。考官要从四书里摘取某一段、某一句或某几个字出来,作为作文题目;考生则要根据这个题目,阐释对圣贤的理解,写成一篇作文。

蒲松龄拿到的这个题目《早起》,出自于《孟子》里的一个著名故事:齐人有一妻一妾。

从前有一个齐国人,他有一个妻子和一个妾。每次他从外头回来,都吹嘘自己跟达官显贵交往吃喝。妻子不信,就早早起床跟踪丈夫,发现原来他是去墓地向扫墓的人乞讨要饭。妻子回来跟妾抱头痛哭,说咱们怎么嫁这么一个人。孟子最后说:“想要升官发财荣华富贵的人,他们做的事情能不让妻妾引以为耻的,真是太少了。”

“早起”这两个字,出自这篇故事里的原句“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蚤起”即是早起,意思是妻子早上起床,准备偷偷跟踪丈夫外出。

在八股文考试,这算是最普通的一种题目。它首先考验的是考生对四书的熟悉程度。你看到没头没尾“早起”两个字,得立刻识别出来这是《孟子·离娄下》中的句子,然后迅速回想孟子想表达的道理,还得背诵出朱熹是如何解读孟子言论的。

接下来的作文,你必须紧紧围绕“齐人有一妻一妾”来做论述。如果你大笔一挥,大谈早起勤学,这一场考试就算废了。

蒲松龄拿到卷子之后,总觉得不满足。是啊,对他来说,这个题目太简单了,写起来根本不过瘾。

这个双子座的天才学霸,突然灵光涌现。

我能不能写成小说啊?

四书里的大部分篇章都是在讲道理。但“齐人有一妻一妾” 不一样,它是孟子讲的寓言小故事,里面有人物,有动作,有对话,富有文学性。蒲松龄平时喜欢看各种小说,自己也试着写过一些,他看到这个题目,一时技痒,居然在高考现场涌现出一股创作欲望。

蒲松龄决定玩一把大的。他大笔一挥,开始埋头写了起来。

想在八股文里发挥创意,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八股文有严格的格式限制,考生必须按照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入股、束股八个部分来写。从起股到束股这四部分,每一部分至少有一比,一比分为两股文字,这两股行文格式必须对仗。也就是说,一篇文章考生至少要写四比八股——所以才叫八股文。

限制还不光如此。考生在撰写文章,不能说“我认为“如何如何,而是要代圣人立言,模仿圣人的口气把道理讲出来。既然是圣人口气,那么便不能偏离四书和集注的考纲范围,不容你有别的观点——哪怕是王阳明的也不行。

别的考生戴上思想、格式和语气这三副镣铐,别说发挥才能,能顺利写完就算胜利。而对蒲松龄来说,我戴着这副镣铐不光能走路,我还能跳舞呢。

接下来,就让咱们看看这篇高考作文,领略一下学霸的任性。

八股开篇要破题。破题的用处,是用一两句话,把题目里隐含的意义给破出来。一篇文章的好坏,从作者破题的功力往往便能判断出来。

蒲松龄是这么破的:“起而早也,瞷之计决矣。”

“瞷”字念见,意思是窥探之意,这是《孟子》里的原字。这个破题翻译过来是:“起得这么早,是因为已下定了窥探的决心。”

从这一句,味道就不对劲了。

八股文重在说理,破题一定要从微言大义这个角度去破,一定要拔高境界。比如曾经有这么一道题,叫做“女与回也孰愈”,这是孔子跟子贡说的话,问他和颜回相比怎么样。有人这么破题:“以孰愈问贤者,欲其自省也”——圣人问子贡这个问题,因为他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学会自我反省。一句话,把这句话上升到教化君子的高度了。

而蒲松龄这句“起而早也,瞷之计决矣”,不像说理,反而更接近小说,而且是一个极富悬疑感的开头。起这么早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已经下定了决心去窥探。那么去窥探谁?为什么窥探?又是怎么下定的决心?

破题之后,是承题,作者要在这一部分对破题进一步解释,立起一个论点来。

蒲松龄是这么写的:“夫齐夫妇之起何以早也?惟瞷良人之故。”齐人的妻子为什么起的这么早?因为她下决心要去跟踪自己丈夫。”

蒲松龄在这里没有微言大义,反而给整个故事提供了最核心的推动力。这个破题和承题,连在一起看,把角色的动机解释得非常清楚:妻子为何早起,因为她下了窥探的决心。为什么下了窥探的决心?因为她要去跟踪她的丈夫。

接下来是“起讲”部分。从这一部分开始,八股文要求作者要隐掉自己,摹拟圣人的口气来进一步阐释道理,这叫“入口气”。《早起》是《孟子》里的篇章,作者自然要开始学孟子说话。

“尝观富贵之中,皆劳人也。君子逐逐于朝,小人逐逐于野,为富贵也。至于身不富贵,则又汲汲焉例候于富贵之门,而犹恐其相见之晚。若乃优游晏起而漠无所事者,非放达之高人,则深闺之女子耳。”

翻译:“我看那些富贵之人,都挺忙的。君子和小人都在朝野忙碌,无不是为了富贵。即便是那些不富贵的人,也在忙着去巴结富人,生怕相见太晚。那些看起来无所事事的人,不是心大的高人,就是深闺里的女子。”

这番议论,已经偏离了孟子的本意。但从小说做法来看,却在进一步论证故事情节的合理性。谁能早起去跟踪别人?必然是一个足够空闲的人,这是整个故事成立的客观条件。

“起讲”过后,是“入手”段落,也叫“过接”。在这一部分,作者需要从破题的论点过渡一下,以便顺畅地接到下来的八股部分。

蒲松龄继续学孟子的口气:“而齐人之妇则又不然,其疑良人也,既与妾某所以瞷之,已存瞷之心,为瞷之计,而熟思夫瞷之术。”。齐人妻怀疑自己丈夫,又与妾商量过。她既然存了窥探之心,便一直在仔细地思考如何窥视丈夫。

前面讲的是故事成立的客观条件,这一段讲的是故事成立的主观条件——齐妻经过深思熟虑,准备要动手了。

大家可以看出来,从破题开始到现在,蒲松龄一句大道理没讲,反而借孟子之口,津津有味地探讨齐妻行动的客观条件和主观动机。这完完全全是从一个小说家的视角去剖析这个故事。

特别要注意“熟思夫瞷之术”这句话。

《孟子》原文压根没提及这个细节,但蒲松龄却以一个天才小说家的敏锐眼光,发现了藏在行文中的璞玉。想想看,一个女子下决心要去窥探、跟踪她的丈夫,自然不可能说去就,这不符合人物逻辑。她肯定要经历一番剧烈的思想斗争,内心挣扎不已,要反复“熟思”才行。

这才是戏肉,这才是最精彩的戏剧冲突。

蒲松龄写到这里,灵感呼啦一下子燃烧起来了。他找到了这个故事最好的切入点,不是窥探的过程,也不是窥探的结果,而是齐妻窥探前那种惶惶不安的心情,是她与自己的斗争。

于是他果断把孟子扔在一旁,开始代入“齐妻”这个角色,用齐妻的口吻开始写她内心的煎熬。

接下来,进入八股部分。

一比:“当此际也,必有辗转反侧,不能终夜者矣!疑其所之,计其所之,而且审思其所之。当斯夜也,必有晤言不寐,坐以待旦者矣!于是窃窃然而自念也,曰“吾其起乎?

自从我下定决心要跟踪我丈夫之后,辗转反侧,一夜都没睡好。我猜测着他要去的地方,惦记着他要去的地方,反复地推算着他要去的地方。那一夜,我无法安眠,躺在床上等待黎明,口里还喃喃自语:“我是不是该起来了?

这是多么生动的描写,多么精致的内心独白。寥寥两股,把一个女子焦虑等待黎明的心情全写出来的。

二比:“因思良人之出也,奔走惟恐其后。使良人起而我不起也,则闺阁之步,又缓于男子;恐我起而良人出,我出而良人渺矣。可若何?又忆良人之归也,趋赶每悔其晚。使良人起而我始起也,则膏沐之事,倍多于弁冕;恐起者犹在室,而出者已在途矣。可若何?”

我最怕的,是丈夫出门时我没跟上。如果他先起床,而我还没起,女人本来就比男子行动要慢,只怕我刚起床,他已经出门了。等到我赶出门时,他已经看不见踪影。那可怎么办?再者说,就算是一起起床,他出门只要整理一下皮带和帽子就行了,我还得给头发做做保养,花的时间比他多。万一我还在忙活,他已经离开了,那可怎么办?

这一段心理描写,就更细腻了。齐妻考虑的事情实在太多了,各种担心,各种技术细节。尤其是她担心自己侍弄头发时间过长,没弄完老公已经先走了这一段,太有生活情趣了。

三比:如是则起之不可不早矣!维时明星灿矣,良人方踟躇而欲兴,而中闺之人已难安于梦寐。东方白矣,妾犹抱衾裯而自若,而有心之妇已颠倒其衣裳。

所以说,我不能不早早起来。天上星光灿烂的时候,丈夫还睡得迷迷糊糊将醒未醒,而我早已睡不着了。等到东方的天光初现,那个傻妾还抱着枕头呼呼大睡,我已经把衣服都换好了。

注意,蒲松龄这几段描摹女子心思,居然没跑题,始终围绕着早起这个话题来的。齐妻所有的担心,都是和早起有关系。

四比:当此之时,苟非富贵之家,当自恤纬中宵,分余明于邻壁。使良人而不富贵,则不早者其暂,而早者其常也,故揣揣焉惟恐其伪也。有所恐焉而起,则虽早而不知其苦。抑此之时,意彼富贵之人,方与小星三五,乐虫飞之同梦。使良人而果富贵,则起之时少,而不起之时多也,故切切焉犹冀其真也。有所冀焉而起,则虽早犹不觉其劳。

“恤纬”这个词用得特别巧妙。这个词出自《左传》:“嫠不恤其纬,而忧宗周之陨”——民间的寡妇都顾不上操心自己纺线的事了,而去担心宗周灭亡。这个词遂引申成老百姓忧心国事。齐妻用这个典故,再恰当没有了。

这第四比翻译过来,俨然变成了推理剧:那些不是富贵的人家,这会儿应该起来忙活了,屋子里的光亮都能照到邻居。假如我老公并没那么富贵,恐怕没什么机会晚起赖床,恐怕每天要得要早早起床出门吧。所以我才担心他是在骗我们。带着这种恐惧起床,就算很早其来也不知道他有所苦。那些有钱人家,这会儿正在作着美梦。丈夫如果真的富贵,肯定用不着起那么早,睡懒觉的时间也会很多。我真希望这是真的呀。如果是这样,就算起得早也不会觉得辛苦了。

这一段,齐妻深入地思考了丈夫的行踪,提出了一个缜密的逻辑判断:“真正的有钱人根本不会早起得如此频繁,穷人才需要这么辛苦。我老公每天早上早早出门,不像是有钱人的作派。”

五比:此起也,齐人疑焉,未可知也。不早于前,而独早于今,其喜我富贵乎?将必曰:“我行逝矣,子胡为者?”而妇不应也。此起也,齐人幸焉,未可知也。未起不敢先,既起不敢后,其敬我富贵乎?将必曰:“子姑休矣,无相劳也。而妇亦不顾也。

我现在起床,老公说不定会生疑:你平时没这么早起,今天这么早,是想跟我去贪图富贵吗?他肯定说:我要走啦,你到底想干嘛?我不能回答。当然也有另外一种可能,他没起我也不敢起,他一起来我马上就起来了,不敢比他晚。老公挺高兴,跟我说你别忙活了,不麻烦你。

齐妻真是个细致人,对计划可能存在的风险做了评估,演习了一下被丈夫发现的种种可能,以及该怎么应对。

至此,蒲松龄一共写了五比十股,来描写齐妻起床前的心理活动。然后他给出了收结:

“无何,良人出,妇隐告其妾曰:“姑掩关以相待矣,我去矣。”

老公终于出门了,齐妻对齐妾偷偷叮嘱了一句:“你关门在家等着,我走了。”

这个结尾极妙,戛然而止,无穷回味尽在其中。

一篇议论文,就这样被蒲松龄写成了一部短篇小说。但他偏偏写得严丝合缝,完全符合八股规矩,挑不出毛病来。尤其是结尾部分,还深藏着一段细致的用心。

八股文有要求,出一个题目,考生只能单就这个题目发挥,不能犯上,也不能犯下。比如说“早起”这句话,前面几句讲的是齐人跟妻妾吹牛的事,后面几句讲齐妻窥视到了真相,回家跟妾抱头痛哭。考生在答题时,不能涉及到前后这几件事,必须单就“早起”这事来谈。

而蒲松龄这篇八股,从头到尾严格限定在齐妻早起这一个场景,她临要出门,立刻收尾,丝毫不犯上下。

这篇文章写了一个女人早起前的一系列心理活动,有担忧,有惶恐,有逻辑推理,有假想丈夫与自己的对话,细腻生动,层层推进。蒲松龄生生从“齐人一妻一妾”这么一个老故事里,挖出最具光华的一个片段。可见《聊斋》之成,绝非偶然。

可是,这毕竟是高考。写这么标新立异的作文,难道不怕被主考官黜落吗?

蒲松龄一方面是艺术家气质上头,不管不顾;另外一方面,他还真不太害怕落榜。因为他是县试、府试的案首。按照科场的不成文规矩,案首只要不犯大错,在道试时百分之百会被录取。你想啊,你黜落一个案首,那就是说点他做第一名的知府和知县有眼无珠呗?这得罪人就太多了。

所以蒲松龄算是保送生,他参加高考,心态和别人不一样,玩玩而已,自然敢这么离经叛道。

别人家的孩子,真是气死个人。

考卷很快送到了主考官施闰章的手里。

施闰章学问很大,诗词也写得好,一手开创了宣城体。而且他为官清正,注重民生,时人称之为施佛子。更重要的是,他这个人特别开通,没有寻常腐儒的保守气息,对文学之美是有追求的。

他一拿到蒲松龄的卷子,非但不怒,反而大喜。蒲松龄的文章虽然不太正规,但每一个点,施闰章都能get到,深得其趣味。于是施闰章在卷子后面批到:“首艺空中闻异香,百年如有神。将一时富贵丑态,毕露于二字之上。直足以移风易俗。”

这个评语,也不太正规。因为官方的评卷是有标准的,考察理、法、辞、气四个方面,最好的卷子,应该要“清真雅正”。蒲松龄的八股,不符合这个标准,而施闰章的评语,也跟标准无关。

这种事,已经不是施闰章第一次干了。

有一次他做考官,出的题目叫“宝藏兴焉”。这是《中庸》里的一句。有考生一时糊涂,把“宝藏兴焉”的下一句“今夫水”也给写进去了,然后就着“水”这个话题洋洋洒洒写了一篇文章,这叫犯下,完全跑题了。

那位考生写完以后,知道自己犯错了,无奈之下在考卷结尾写了首俚词:“宝藏在山间,误认却在水边。山头盖起水晶殿。瑚长峰尖,珠结树颠。这一回,崖中跌死撑船汉!告苍天,留点蒂儿,好与朋友看。”

这词写得风趣可爱,施闰章看见以后,回了一首:“宝藏将山夸,忽然见在水涯。樵夫漫说渔翁话。题目虽差,文字却佳,怎肯放在他人下?尝见他,登高怕险,那曾见,会水淹杀!”然后法外开恩,让他考过了。

可见施闰章做主考官,对文字的审美要高于义理的表达。一份离题万里的试卷,都可以因为俚词绝妙而放过,蒲松龄这种紧扣题面的锦绣文章,自然值得大力褒奖。

顺治十五年的道试放榜之日,满城轰动,因为蒲松龄又拿了一个第一。搁到现在,就是山东省文科状元。(严格来说,高考离状元还远,第一名该叫“高考案首”才对)

县试、府试、院试连着拿三个第一,这叫做小三元,是极难得的荣誉。那一篇高考满分作文,也随之在社交媒体上流传开来。学生们自然是纷纷赞叹,可老师们却暗自嘀咕。这篇作文太险了,这是碰到了施闰章,万一碰到别的古板考官,可怎么办呢?赶紧教训学生,切不可学,切不可学。

不过也有懂行的老师感慨,说蒲松龄这是好运道,撞正了时势。

这可不是什么酸话。蒲松龄的高考作文拿到满分,不光是施闰章慧眼识珠,还和当时的科举风气有关。

顺治皇帝是个口味独特的人,他对八股义理兴趣不大,反而对有鲜明个性的文字赞赏有加。

比如金圣叹曾经做过一道题,叫“如此则动心否乎?”这句出自《孟子》。金圣叹狂性大发,写了这么一段八股文:“空山穷谷之中,有一万两黄金;露白葭苍而外,有一个美女。试问孔夫子你动心不动心?夫子回答:动、动、动…..他一口气写了三十九个动字。

这么写,你说哪个考官肯给他过?结果顺治皇帝看完以后,居然大加称赞,说“此是古文高手,莫 以时文看他。”

还有一位大学子尤桐。他写过一篇八股文,不用看内容,光看题目就知道什么风格——《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 ,马哲瞬间转了言情。顺治皇帝居然也挺喜欢,称赞他是当世才子。

有顺治这位皇帝做表率,那几年科举制文里经常涌现出一些搞怪的文章。也正因为风气宽容,施闰章这才敢放手施为,不问义理,唯文采是举。

蒲松龄自己对这个成绩极为得意,也对施闰章满怀感激。他深情地怀念说:“愚山先生,吾师也。方见知时,余犹童子。窃见其奖进士子,拳拳如恐不尽。小有冤仰,必委曲呵护之。”后来蒲松龄还在《聊斋志异》里专门写了一篇《胭脂》,称颂施学道的丰功伟绩。

高考成绩一放出,蒲松龄在当地的风头可谓一时无两,意气风发,成为公众焦点。他趁热打铁,和几个朋友张罗着,一起组了一个郢中诗社,每日吟诗作对,一时传为文坛佳话。眼看着一位新的山东名士,正在冉冉升起。五十年后,蒲松龄怀念这段时光,曾回忆道:“忆昔狂歌共晨曦,相期矫矫跃云津。”

有人劝蒲松龄先别急着起诗社,这只不过是院试,接下来还有乡试呢,那才是真正的龙门。蒲松龄却不以为意,那篇高考满分作文雄辩地证明,不必战战兢兢地苦守着时文规矩,只要有才华,走杂学古文路线一样能摘取功名,偶尔玩一玩诗词歌赋,说不定还能加分呢。

于是蒲松龄把所有的技能点,全加到了古文上头。用他自己的话说“受知于施愚山先生,文名藉甚。乃决然舍去,一肆力于古文,悲愤感慨,自成一家之言。”

如果施闰章和蒲松龄熟悉明代典故,应该会记得。张居正当年十三岁应乡试,被顾璘故意黜落,怕他年少得志,误入歧途,需要多磨几年心性。

顺治十七年。在万众瞩目之下,蒲松龄参加乡试,结果落榜而归。乡梓震惊,但却没太大轰动。乡试和前面几场考试不一样,这是与全国的精英一起竞争,难度极大,谁也没法保证一定能过。

到了康熙二年,蒲松龄再赴考场,仍旧铩羽而归。高考满分作文的光环,似乎没了效果。

这一次让蒲松龄意识到有点不妙,开始检讨自己这几年是不是玩的太high了。

于是他跑到同学李希梅家里说咱们一起复习吧,结果几个人每天“朝夕吟咏,隽语堪惊,半载之余,大被雅称”,而学业却是“回思书之熟肆,艺之构成者盖寥寥焉”——光顾着玩了,什么都没复习。最惨的是,还被来访的客人嘲讽:“日月逝矣,而功业未就,不知自警,亦足羞矣。”蒲松龄听完以后,“嘿然而惭”。

这个客人,未必真是存在,说不定是蒲松龄虚构的一个人物,借此自省。蒲松龄也从此立志,给自己做了详细的复习计划,发誓“请订一籍,日诵一文焉书之,阅一经焉书之,作一艺、仿一帖焉书之,每晨兴而为之标日焉,庶使一日无功,则愧,则警,则汗涔涔下也。”

学习计划很详尽,可是蒲松龄的心思,根本不在这上头。他的才华压抑不住,没事还是要偷偷摸摸写点诗。他自己知道这毛病,自嘲说“愁中诗酒戒难持”、“耽情诗赋亦成魔”。

蒲松龄不光耽于写诗,还喜欢搜集各种神怪异事,写写剧本,甚至还热衷于编些俚曲调子。后来他编的俚曲有专门的合集《聊斋俚曲》,衍生成淄博的一大民间曲艺流派——可想而知蒲松龄下了多大功夫。

蒲松龄有一个好朋友叫张笃庆,看他每天忙活这些事,看不过眼,写诗委婉劝他:“司空博物本风流,涪水神刀不可求。”

司空指的是晋代张华,以博物多闻而出名;涪水神刀是指蒲元为诸葛亮锻造的神刀,用八升涪凌水淬炼,削铁如泥。张笃庆的意思是你闲书看得太多了,对你考取功名是有妨碍的。

十一年,蒲松龄又一次落榜。他的好朋友孙蕙写信把他训斥了一顿:“兄台绝顶聪明,稍一敛才攻苦,自是第一流人物,不知肯以鄙言作瑱否耶?”

你这么聪明的人,少玩一会儿会死啊!稍微用点功就能成为一流人物,你敢认真点读书吗?

这说明什么?说明蒲松龄没怎么听,这些年吹拉弹唱什么都没耽误。气得张笃庆写信过来骂他,这次也不玩典故,说得极其直白:““此后还期俱努力,聊斋且莫竞谈空!”那时候蒲松龄的聊斋故事搜集已经初具规模,张笃庆觉得这是瞎耽误工夫。

其实无论是孙蕙还是张笃庆,都冤枉蒲松龄了。蒲松龄贪玩不假,可说起学习,态度也特别认真。
可问题在于,他天生性灵不在制艺,而在文学,后来又经施闰章点拨,把技能点都点到古文上头。
虽然理性知道要考取功名要认真读书,可对文艺的热爱却无法压抑。可惜这两者很难兼得。

尤其是进入康熙朝之后,科举风气为之一变。康熙不像顺治那么喜欢有个性的文字,他强调八股必须回归到经世致用上来:“文章以发挥义理,关系世道为贵,骚人词客,不过技艺之末,非朕之所贵也。”

“骚人词客,不过技艺之末,非朕之所贵也。”这句圣谕被蒲松龄看到,真是如当头一棒。当年最得意的高考满文作文,如果拿到现在来,只怕就成了高考零分作文。

他也想转型,但谈何容易。他在搞小说、杂剧、俚曲创作时有多开心,写八股文章就有多痛苦。过高的才华,反而形成了阻碍。蒲松龄留下来一本《聊斋制艺》,里面收录了他十八篇时文习作。如果严格按八股文标准,也就那么回事,确实难入考官法眼。

在这种矛盾中,蒲松龄一方面没有放弃艺术追求,一方面又孜孜不倦地继续赶考。康熙五年、十一年、十四年、十六年、十七年、二十年、二十三年,蒲松龄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在这期间,他完成了《聊斋志异》,里面有许多篇章讲科举:《叶生》、《于去恶》、《王子安》、《续 黄粱》、《司文郎》、《素秋》、《贾奉雉》、《三生》 。

尤其是《司文郎》那一篇,讲一个老僧,可以考鼻子闻出文章好坏。结果最臭的一篇文章,反而中举,而点中是文的考官,文字更是臭不可闻。老僧感慨说:“仆虽盲于目,而不盲于鼻。今帘中人并鼻亦盲矣!” 这话其实是蒲松龄自己的愤懑之语。

康熙二十六年,蒲松龄从19岁的天才少年变成48岁的老秀才。他去参加乡试,又一次被黜落。这一次他失败不是因为文章,而是因为越幅。

考举对于考卷格式有严格要求,每一页十二行,每行二十五个字,写完第一页写第二页,写完第二页写第三页。如果违反了这个规定,考官看都不看卷子,直接贴到外头出,不光黜落,还要展示羞辱。

蒲松龄大概赶上了一个喜欢的题目,写着写着又high了起来,就像当年拿到《早起》这个题目一样,情绪激动,才华上头,一激动多翻了一页,等于考卷中间空出了一页,自己浑然未觉。

这是个很低级的技术错误。蒲松龄描述当时的心情是“得意疾书,回头大错,次况何如!觉千瓢冷汗沾衣,一缕魂飞出舍,痛痒全无。”出了考场,知道这一科又无望了,居然还填了一首《大圣乐》来纪念这次失利。

回到家里以后,蒲松龄犹觉不过瘾,又写了一篇《责白髭文》。这篇文字当真是妙趣横生,蒲松龄说自己铩羽而归,照镜子发现胡子都白了,便写文责备,说都怪胡子你,英俊的人有了你就变丑,年轻的人有了你就变老,当官的有了你就得罪上司,读书人有了你就考不上金殿。还骂胡子你为什么不去长到那些功成名就的人身上,我一无所成你过来凑什么热闹……

很好玩,也很苦涩。

张笃庆一向看不惯蒲松龄搞这些玩意,又给他写了首劝学诗:

传经十载笑齐伧,短发萧萧意气横。
八斗雄才曹子建,三升清酒管公明。
谈空误入夷坚志,说鬼时参猛虎行。
咫尺聊斋人不见,蹉跎老大负平生。

《夷坚志》是唐代的志怪集子,这里是在暗讽《聊斋志异》。

蒲松龄一心两用,一方面是真心热爱文艺,不忍放弃;一方面又真心要考取功名,孜孜不倦。到了康熙五十年,蒲松龄还去青州考贡,勉强做了岁贡生,其年已七十二岁。真应了“蹉跎老大负平生”这一句。

康熙五十四年,蒲松龄与世长辞。“举人”这个目标,他这辈子也没够着。

时至今日,蒲松龄最广为人知的著作是《聊斋》。其实严格来说,应该叫《聊斋志异》。“聊斋”是一个系列的名字,志异只是其中一种。其他还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等等。流传下来的蒲氏作品,有俚曲十四首、戏本三种,还有《 农桑经》、《日用俗字》、《省身语录》、《药崇书》、《草木传》等农书、药书,大量诗话以及一大堆充满趣味的恶搞文字。

可见他这一辈子除了准备科举之外,真没闲着,兴趣之广泛,创作热情之高涨,让人佩服也让人感慨。追根溯源,他在科场与文场上的不同际遇,都可以追溯到那一次的高考满分作文。

现在回想起来。幸亏施闰章点中了蒲松龄,让他得以有机会继续创作;也幸亏此后历届考官没点中他,不然我们未必能看到聊斋传世,最多只在淄川县志里看到一位不痛不痒的进士名字。

至于蒲翁本人是否宁愿如此,便不得而知了。

 
No comments

Place your comment

Please fill your data and comment below.
Name
Email
Website
Your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