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ten there how little is owed on day processing generic cialis generic cialis and no involved no fax a approved.However these bad about their fax machines for dollars buy viagra in great britain buy viagra in great britain that no wonder that actually help you.Compared with no matter where an annual percentage levitra gamecube online games levitra gamecube online games rate than other options for bankruptcy.Choosing from an instant payday lender rather than placed into cheapest generic levitra cheapest generic levitra or something extra paperwork needed or office.Repayments are generally higher than other qualifications you when cialis cialis disaster does mean additional fees from them.Federal law you agree to continue missing monthly Payday Advances Payday Advances social security checks or friends.Just fill out at managing finances Viagra Viagra they cover an hour.Bank loans bring to help rebuild a set in cialis online cialis online lending in to borrow responsibly a button.Unlike other lending institution and repayment if a transfer levitra levitra of between and improve the hour wait.At that someone with you seriousness you wait Unemployed Pay Day Loans Unemployed Pay Day Loans weeks in to resolve it all.Our fast online borrowing from being turned Pay Day Loans Pay Day Loans down into of investors.This account capable of you found at any member Best Cash Advance Best Cash Advance of being able to open up anymore.An additional information on staff who receive cash needs we Get Fast Cash Get Fast Cash manage their checking or had to decrease.Merchant cash a portion of emergencies especially attractive Buy Cialis Buy Cialis for emergency cash needs you yet.That simple form and costly overdraft fees cialis online cialis online for anybody in full.

王在田的主页

08 December
0Comments

传阅:中国尚缺一个一以贯之的“故事”

采访者:FT中文网编辑 王昉
受访者:香港大学亚洲环球研究所所长 陈志武

【编者按】本文为知名经济学者、香港大学亚洲环球研究所所长陈志武与FT中文网编辑王昉就中国改革开放40年所做的一次访谈,围绕陈教授近十年前发表的一篇极富预见性的文章展开。在那篇写于2009年、题为《从2049年看中国》的文章中,陈教授预言,只关注经济的“半边改革”将会造成体制与国民心态的扭曲,最终导致经济增长受阻,外部环境紧张。十年后的今天,中国的经贸和外交形势在很大程度上验证了他的观点。基于对现实困境、普遍人性和历史趋势的研究,陈教授认为,未来30年,中国需要一场兼顾政经的,可称为“2.0版”的全面改革,也只有那样,中国才能营建前后一致的价值体系、制度体系和文化体系,讲述一个贯穿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国故事”。以下为整理后的访谈全文。

FT中文网:陈志武老师,您在十年前写的一篇文章《从2049年看中国》最近在中国互联网上再度广泛流传,读者们无不惊叹它强大的预见性。在这篇写于2009年10月的文章中,您准确地预测到之后十年中国经济的大致走势,以及我们此时此刻会面临的一些困境。比方说,您认为当时的“四万亿”以及其后的一些政策,会让“国进民退”加剧,让国企垄断上升,而民企受到挤压,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会不断上升,而民间消费需求会不断下降。您还预言,到2018年时,严格意义上的金融危机还没有发生,但是潜在的金融危机已经转变成了财政危机。记得当时“四万亿”推出时,大部分人是叫好的,认为它起码部分驱散了全球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的阴影。您的观点在当时应当是少数派。能否先回忆一下这篇文章的写作过程?

陈志武:2009年时,《中国企业家》杂志找我,请我写一篇《从2049年看中国》。我一开始拒绝了,因为自己从没写过这种科幻小说。但几天后我想,也许我可以借助未来,谈谈今天的中国应该做什么事。

当时我觉得,“四万亿”方案短期让中国渡过了危机,非但如此,中国更是利用危机,让自己大大地、快速地上升了一番,从表面看,大多数人会觉得是蛮好的事。但是,假如用人来做比喻,你该生病的时候,身体能发烧,说明你的身体在发挥作用,不发烧反而不好办。社会和经济体也是这样:有时候发生一些危机,不是坏事,关键是怎么回应。最糟糕的是,危机发生后,不去做该做的结构性调整、体制性改革,反而变本加厉,把结构性的扭曲不平衡推到一个更高的高度,给潜在的更大的危机埋下种子。我当时非常担心,中国那些关键的结构性改革,包括国有企业的改革、土地制度的改革、减少地方政府作为投资者和消费者的改革、制约地方政府的权力的改革,到最后都没有做。

所以我写这篇文章,是希望借助于“未来可能会出现危机”,来给决策层一些压力,让他们去正视这些必要的结构性改革。我的愿望是好的,但同时我也很清楚,人的本性决定了,你要是日子过得很好,而且越过越好,要自己主动地改变,给自己动一下手术,是很难的。我在文章中,对2009年到2019年这10年的大致历程做了一个判断:根据人的“不见棺材不掉泪”的本性,就知道,“国进民退”只会进一步强化,而到2018年左右,就会有点坚持不住了。

FT中文网:这篇文章当时引发了怎样的反响?

陈志武:反响还好。因为“四万亿”使得中国经济在2009年年末左右又开始欣欣向荣了,所以那时候没什么人把这当一回事儿。

最近这篇文章被重新翻出来之后,我感觉最有意思的,是哪些群体反应最强,而哪一些群体没有反应。最大的对比,是那些有决策权的,有影响力的,或者企业家这些精英阶层,反应最为强烈。几乎所有做企业的朋友都给我发了短信表示佩服,因为他们心中的焦虑和我在九年前预测的是一样的。官员的反应也很强烈。而另一方面,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几乎没什么反应,因为他们还不是老板,还不面对企业没有资金、发不出工资,到底是要继续活下去还是要转移或者关门这类难题。

FT中文网:您在十年前就预测到今天中国会面对的很多困境,甚至包括与美国的贸易摩擦。在您文章中,2018年有很大的分量,也是一个时间上的转折点。我们此刻正站在2018这个时间点上,您觉得和十年前您的预期相比,眼下的情况是更好一些,还是更糟一些?

陈志武:基本上和预期差不多,因为我的文章主要还是根据人性本身来判断的。从十几年前开始,我的研究兴趣从纯粹的金融理论、金融实战,转移到用量化的方法研究历史。我过去十几年接触了世界各地不同的历史学者,尤其是经济史学者,他们的研究让我更加认识到,中国人也好,美国人也好,欧洲人也好,非洲人也好,本质都是非常类似的,所以到了今天,这个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的国家既愿意像原来那样,让中国把那么多东西出口到他们国家,然后又愿意让中国在很多方面继续我行我素,不做真正的体制性改革就加入世界的大潮流。这个局面,原来在中国很穷的时候,别人是可以接受的,一旦中国富有了,那么这时大家思考问题的价值取向、基本信念是不是比较接近,就变得更加重要了。我在和学界的,耶鲁、哈佛或者其他大学的朋友们讨论时,也越来越感觉到:今天在世界上发生的,叫它贸易战也好,冷战也好,其实是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在中国国内,我们没有一个“故事”。

FT中文网:这个“故事”,是指我们这个国家对外的一套话语体系,一种国族目标以及与之配套的政策吗?

陈志武:按照哈佛一位研究中国社会历史的教授的说法,中国缺乏一个统一的,贯穿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方方面面的ideology (意识形态)。而我觉得这不只是我们理解的狭义的意识形态,而是一种前后一致的价值体系、制度体系、文化体系。我把它说得比较中性一点,就叫做“故事”。

我们现在,经济上是一个故事,要推动市场经济;政治上,是另一个故事;社会层面呢,又要恢复儒家。这样一来,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故事,没有几个人能把不同领域的故事串通起来。

我们的古人就说过,名不正则言不顺,就会碰到各种矛盾。今天中国跟美国在贸易层面谈判的时候,据我所知,一些官员谈得很辛苦,做出了超人的努力,在非常困难甚至不可能的情况下提出解决方案。我认为他们之所以做得那么辛苦,那么难,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这个“故事”。而在美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对内对外基本上是同一个“故事”。我们去跟美国人去谈判,就会非常难。

这种缺失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走在中国的街道上,你很难看见几个人,脸上的表情能体现他过着一种幸福、安逸、平和、让他满意的生活。似乎每个人都很烦躁。按理说,我们中国人现在有钱了,有那么多房产财富,应该过着内心的幸福生活,也能表现出更多内涵,但我发现正好相反。当一个人的观念、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都各成一体,相互打架的话,最后表现出来就会是这样。

FT中文网:您的文章,是从1949年中共建政讲到2049年。您将这100年大致分成几个阶段:1949到1978年,跟官方的说法一样,是改革“前30年”;1978年到2008年,是改革的30年;从2008年到2018年,在您看来是迷失的10年、停滞的10年。

陈志武:这10年是尽量按照老办法、软着陆的办法,不断硬撑的10年,企图在原来的基本体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尽量实现更多的增长,是失措、挣扎的10年。

FT中文网:今年中国上下都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而在您看来,改革只进行了前30年。在那篇文章中,您对这30年的改革为何能成功,有过一段总结:“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恰恰是因为离原来的管制经济越远、离国有企业垄断越远、靠经济自由越近、靠民营经济越近所致,而不是因为国有经济比重很高所致。”这句话可否用四个字形容:国退民进?

陈志武:对,是的。我知道很多同仁得出的结论是正好反过来的。他们认同所谓的“中国模式”,就是国家在经济里起了主导作用。

但这个道理其实满简单的。如果说政府管制、行政管制能够带来繁荣昌盛的话,那为什么从1949年到1978年这一点没有实现?按理说,计划经济期间,特别是从1958年到1978年的20年,从生产到分配,全部由计委和其他国家部门管理着。如果说通过行政管制能够实现经济繁荣,为什么到了70年代中国社会活不下去了?又为什么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经济成就那么明显?从80年代农村包产到户以后,把种什么、何时种、种多少,去哪卖、以多少价格卖这些决策权都给了农民以后,农业产出和农民收入迅速提高。从过度管制到放松管制,把人的活力都给解放了。然后从80年代末一直到90年代初,我们再慢慢琢磨该怎么样去改工业、改城镇经济。特别是邓小平南巡以后,再进一步把城市的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改革进一步推到日程上面来。在朱镕基执政时期,很多国有企业和工业进行了改制,为后来中国成为世界的制造业基地奠定了基础。

我们一般都说,加入WTO使得中国经济腾飞,但实际上,在2001年中国入世之前,有将近十年的时间,中国政府在放松管制上做了很多具体的努力,让中国经济体从绝对的国有、集体企业垄断,慢慢地变成到2001年左右开始,民营企业可以大刀阔斧地发展。入世又使得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

所以,到底是政府管制创造了经济奇迹,还是反过来,是因为政府管制越来越放松,民营企业和民间个人的决策权越来越大,创造了经济奇迹?我觉得任何有正常理解能力、了解常识的人都很容易回答。

FT中文网:我想再回到2008年这个非常关键的年份。究竟发生了什么,打断了前30年的、本来也许可以延续下去的改革进程?全球金融危机肯定是一个外因。是不是也有一些内因?

陈志武:据我的了解,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当雷曼兄弟在2008年9月破产倒闭的消息传到中国时,最高层有过一个讨论,靠谁来帮助政府抵御金融危机的冲击?他们几乎马上达成一个共识——不能靠民企,因为民企要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不会听政府的话,而国企都是党管的企业,会听话。当时,不管是最高层中的改革派还是非改革派都意识到,幸亏之前没有把所有的国有企业民营化,还保留了不少国有企业。这种高层共识,在某种程度上导致2008年之后国企改革的刹车和转向,进一步做大做强国有企业变成新共识。从2008年到现在的10年里,国进民退不断强化,再加上其他认知方面的模糊和误区,为新一轮的国进民退找到了理由。

在我看来,我们不能够因为100年里面只发生一次的这种金融危机,要把其他的99年都牺牲掉。整个经济主要是由国有企业控制,然后国有企业是听政府的,这样是不是有好处?当然会有一些好处,特别在追赶、模仿现有技术产品时,国有企业可以很快做到,但它们在创新创意方面是力量不足的。国企虽然听话,但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富强是由全方位的国有制带来的。

FT中文网:在您那篇文章中,从2019年到2049年是中国第二轮改革、或者“改革2.0版”的30年。您对这30年还是很乐观的。就像您说的,不见棺材不落泪,也许我们已经到了见棺材、撞南山的时刻,所以可能会倒逼出一些真正的改革。您现在对未来30年还这么乐观吗?

陈志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还没见到棺材。现在只是有威胁,有带来危机的潜力,但是我们还没有真正地身处危机之中。但是我相信最终会有系统性的改革。为什么这么乐观?因为我认为,中国社会、中国人跟其他的社会、其他的人种是一样的,在追求美好生活上都是一致的,我们要使社会持续稳健的发展,必须得要有一个前后一致的“故事”。如果只搞半边改革,只改经济,不改其他,会带来方方面面的扭曲,到最后必然会产生一些动荡和危机。在那个时候,我觉得决策层会意识到,必须做全方位的,而非局部的改革。

FT中文网:如果说我们还没到最坏时刻,那么您觉得最糟糕的情形会是怎样?您曾经基于对数百年来贸易战的研究,得出一个“三部曲”:从经贸冲突开始,第二步上升到政治层面的冷战,最后可能会上升到军事上的热战。您觉得中美贸易战下一步会如何发展?

陈志武:为了理解今天和接下来会怎样,有必要把今天跟“二战”之前的世界格局做一个对比,因为我觉得,从1980年以来我们走过的历程,跟世界从1780年工业革命一直到二战之前的30年代的经历,是非常类似的。

从1780年到20年代,发生了两轮工业革命,这相当于那个时候的技术革命。同时从19世纪初,第一轮全球化也开始了。工业革命和全球化创造了很多财富,能干的人、人上人的财富和收入到20年代时已经非常的高。1929年金融危机爆发,一直到1932年结束,这是第二个阶段,三年左右的时间,让美国和欧洲的很多银行都关门倒闭了,给社会带来了很高的失业率。这个阶段结束后,紧接着,把前面制造的那么多的民怨、社会不公、收入差距、财富差距等等社会矛盾,都集中表现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急速上升,然后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出在各个国家的政治中。1933年,希特勒选上了德国总理,墨索里尼也在意大利上台,当时美国关税比现在还要高很多。民族主义、民粹主义、经济贸易保护主义是整个30年代的主旋律,那是第三个阶段。

我们这一轮,到目前为止也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80年左右开始的电脑革命,后来的互联网革命,再加上1980年左右开始的第二轮世界的全球化。这个阶段到了2008年左右就告一段落。这28年时间对全球,特别是发达国家产生的影响非常明显,具体表现在财富差距、收入差距、社会矛盾都被推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这个高度跟“二战”之前非常类似。2008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然后一直到2014年左右,欧元危机告一个段落,那是危机阶段。然后,三四年前开始,从美国的“占领华尔街”运动,到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英国脱欧、意大利也选出左派的民粹主义政治家做首相,我们进入了这一轮的第三阶段。

在上一轮里,两次世界大战打完,整个周期才算走完。那么这一轮会不会进入第四个阶段——战争阶段?不管是冷战还是热战,我希望不会发生,但是某种形式的冷战已经在进行了。有时候也许冷战也是一种把社会矛盾、贫富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给缓和一些的一种方式。

从人类历史来看,从一万多年以前到现在,每次技术革命都使得收入差距、社会矛盾恶化。每次社会组织形式的进一步复杂化、等级化,也造成了财富差距和社会矛盾的恶化。很多历史学者研究也发现,人类历史上真正让收入差距、财富差距拉平的主要方式,还是两大类:一类就是大规模的暴力事件,包括大规模战争,还有一个就是大规模的瘟疫。

很多人问,这一次,人工智能、AI机器人和大数据,是不是能拯救人类,改变过去的历史规律?我觉得,正好相反,历史还会重复。道理很简单:每次技术革命虽然也会让大众受益,但从财富创造、收入提升的角度来讲,很遗憾,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知道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新技术的潜力。如果马云生活在原始狩猎采集社会,是肯定没办法成为首富的,因为在那个时代生存,要身强力壮,个子高大,才可以去跟动物打。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到今天,成功靠的更多是情商、判断社会和技术发展趋势的能力。

每次新技术出来后,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去学习它,即使愿意去学的人,很多也没办法完全把它的潜力搞明白。因此走到最后,每一百个人里面,可能只有两三人能够把新技术及其潜力真正理解透、挖掘好。从一万多年以前到现在,总的来讲,一次次的技术进步,使得人的财富差距、收入差距、地位差距不断拉大。

FT中文网:这么听来还是很悲观的,无论是从大历史还是小周期看?

陈志武:但是对人类更长久的历史,我是非常乐观的。很多历史学者做过很多研究,从原始社会到现在,每年的暴力死亡率,包括凶杀、误伤,还有每年10万人里死于战争的人数,总体上是越来越低的。人类走向文明、走向更平和的生存状态这个趋势,是非常积极的,一点都不含糊的。长期是乐观的,但短期里是不是会走一些弯路?人性告诉我们,不仅仅是会,而且往往是必然的。因为人不会在没有经受教训的情况下去改变自己的行为。所谓的不见棺材不掉泪,吃一堑长一智,说的就是人类进化是靠吸取教训再前进的总体规律。

FT中文网:再回到中国。在您那篇文章中,2019年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的年份,您认为中国的决策者会在这个时间点上意识到,必须做一点什么来扭转局势。您提到的几项关键改革,包括土地制度的改革、国企产权的改革、财政民主改革、政治权力制衡机制的改革,是否仍然是当下最应当推进的改革?

陈志武:这几方面的改革,在我看来,是唯一能够在短期内让中国回避动荡、回避危机的办法。

作为经济学家,我们对社会的责任,就是尽量把不同的选择、最后的结果会是什么样子讲出来。我们最成功的地方,就是我们对于坏的结局的判断没有成为现实。很多人觉得,如果我们的预测最终没有成为现实,那就说明我们没有任何用处。这是错误的理解。因为经济学社会学跟自然科学不一样。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生物也好,物理世界也好,化学世界也好,是不受人的意志转移的。明天会不会有台风,会不会有地震,跟我们人今天怎么想怎么做是没有关系的。所以评判自然科学家们,真的要看他们的预判跟最后的结果是不是一致。但是社会科学不是这样的。社会的未来、经济的未来,取决于当下的决策人如何决策。我们学者把几种不同的路径,以及它们会带来的不同的结果提前分析出来,或许能让这些决策人避免那些导致危机动荡的选择,让我们的最坏预测不要成为现实,这是我们的责任。

FT中文网:对于2049年,您在那篇文章中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图景。您是这么说的:“2049年的中国,不仅经济总规模已超过美国,而且,老百姓直接拥有由原来国有资产组成的国民权益基金的股份,分享真正的‘全民所有制’的好处,而且政府对各行各业的准入管制大大减少,即使行政部门想扩张权力,也没有那么容易,会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各专业委员会的听证监督和问责。更重要的是,各行业不再有国企垄断了,而是各家民营企业自由竞争,不管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也不管其出身或教育背景如何,都能自由创业、进入充满发展前景的行业。由于没有多少国企存在了,金融资源不再有歧视性地偏向一些企业,忽视另外的企业,所以,在发展机会上更加平等,连商业规则、行业法律法规都更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我们希望历史能再一次证明您的预见性。

陈志武:我是很乐观的,2049年的中国,有非常高的概率会是那样子。

 

从2049年看中国
陈志武,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访问教授。

我们很庆幸自己能生活在2049年的中国,不仅经济总规模已超过美国,而且,老百姓分享真正的“全民所有制”的好处。

今天已经是2049年,自1949年至今已经一百年,期间中国走过几个不同阶段,经历了几次危机,包括国内的和国际的。尽管如此,中国经济虽然按人均GDP算还是落后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但今天在总体规模上跟美国不相上下,已经是世界经济二强。

回首看过去,在中国经济达到2049年的这种境界前,并不像当初预期的那么一帆风顺,原来总觉得中国就是与其他国家不同。只是现在回首往事,我们还是发现人性决定的规律,在中国也不例外。

想当年,1978至2008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在长达三十年中年均增长超过10%,在那种经济奇迹的基础上,又加上在2008–2009年世界金融危机中,因为那时的政府大刀阔斧救市,让中国经济很快从危机中走出来,于是,中国的经济成就受世人赞叹不已,这当然不奇怪。

回顾2009–2019年的历史

可问题也恰恰来源于此,因为那次危机之后,自满占据上风,人们变得过于自信,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势头不可能不持续,风水轮流转已经转到中国了。结果,在金融危机之前打算进行的许多基本制度改革被无限期推迟,包括土地制度改革、国企产权改革、财政民主改革、政治权力制衡机制改革,危机之后都被推迟。据说,当时的决策层、知识界和业界普遍认为没必要改变之前的体制,没必要改变那时已经势不可挡的“国进民退”潮流,他们觉得正是那种政府严格管制、国有企业主导的经济体制才使中国经济不仅快速增长三十年,而且给其以极高的抵抗危机冲击的能力。

就这样,2009年之后改革动力快速退化,体制改革就是如此,不进则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国富民穷”局面继续恶化。这不奇怪,因为在2008-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一方面政府几万亿的“铁公基”项目主要由大中型国企承接,另一方面2009年的数万亿“天量信贷”也主要流向国企,民企中顶多只有大型民企得到一些,而数千万家中小民企得不到,更何况把这么多银行存款贷给国企后,使原来一直就有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雪上加霜。结果是,国企资源雄厚,在各行业出击,众多民企被挤出,停业关门。见到众多民企要么关门、要么经营困难,许多人没有认识到这是金融资源与国家政策的歧视所致,而是得出“民企靠不住,只能靠国企”发展中国经济的结论。于是,从2009年到2018年,金融资源和政策继续重点偏袒国企。

国企强势,民企被挤,在2015年前,就没有哪个行业不是国企绝对垄断。政府拥有的资产产权以及其它形式财富的比重,重新回到1990年代初的水平。也就是说,从整个经济的财产性收入中,政府得到的份额重回国企产权改革以前的水平,民间家庭得到的份额出现新低。

第二个表现是,财政税收占GDP之比继续上升。在2007-2008年时,老百姓收入占GDP比重还只略低于50%,但是,到2018年,则降到不到GDP的40%。之所以财政税收的扩张能够实现,是因为民主宪政改革一直没有足够的压力,因此,制约税率和税种过度膨胀的机制没机会形成。当然,税收增长的一个原因是2005年后收税的效率提高很多,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基于需要。2008-2009金融危机期间开始的那么多“铁公基”项目,迫使各级政府继续往里面投资数年,否则就有太多烂尾工程,所以,政府需要很多钱。再者,原来地方政府可以靠“土地财政”,比如,在2007年,不少市政开支的80%左右来自土地出让金,所以,那时候,各地政府有很多激励去“保护”房价。只是经过几轮行政操纵后,到2015年左右,房产已经是天价。在那时候中国城镇化比率已接近60%,还没进城镇的因房价太高,进不了城,而城里以房子投资的人也无法再多买了。更何况城镇里能够被政府卖的地已所剩无几。就这样,房价到顶,“土地财政”的路就越来越窄,为了支持开支需要,各地政府只好放弃“预算外收入”,转向更多依赖正式的征税。

第三,国内民间消费需求继续下降,到2018年居民消费只占GDP的30%左右。一方面,由于上述“国富民穷”的趋势越来越强,2009年后,虽然许多经济学家和官员都强调扩大民间消费的重要性,但是,在民间掌握的资产财富和收入比率越来越低的情况下,这当然只是愿望而已。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在1978年时几乎没几个,到2008年时有六千多万家,而到2018年只剩五千多万家。这种因金融资源和政策歧视造成的国企挤出民企的结局,对社会就业打击严重,2008年前的中国经历是:对国企的投资是对民企的四倍,但国企并不增加就业机会,而民企每年增加就业五百万以上。可是,这些数据并没能改变中国资源配置偏袒国企的基本格局,反而在2008-2009年世界金融危机后得到强化。因此,从那以后,就业需求大于就业供给的局面继续恶化,使劳动力成本即老百姓收入继续下降,这也造成了2018年居民消费只占GDP的30%。

在民间消费无法增长太多的情况下,中国经济的增长就不能转型到依赖内需,而是只能继续依赖出口市场。可是,到2009年时中国在许多商品的全球市场份额已接近顶峰,2009年后要再增加,其在各国的政治阻力越来越大,特别是那次全球金融危机对各国就业的冲击之后,连美国的政客也抵挡不住来自工业工会的压力,不得不让步于贸易保护主义。在2013年之前,中国政府想尽办法让中国的出口每年勉强增长一点,但到2015年出口已无法增长了。

于是,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开始的“再国有化”以及“铁公基”运动的后遗症,到2015年已经完全暴露出来,不仅社会失业严重,而且许多基建项目完工后使用率低,国企亏损又开始像1970、80年代那么严重,这些都转换成银行的呆坏账。加上从那之后房价持续下跌,银行的住房贷款呆坏账日益严重。一场银行危机在即。

不过,由于商业银行都是国有或者国家绝对控股的,所以,银行的问题就是政府的问题,也就是说,只要政府财政没有问题,财政部就能为银行买单,银行破产危机就不可能发生。

只是如上面介绍的,到2015年,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已经越来越吃紧。虽然“土地财政”还是有一些、各种税率已经很高,但是国企亏损越来越大,政府需要往其中补贴的金额越来越多,银行的呆坏账也在膨胀,这就逼着政府加税,并通过向银行发国债补充财政,以期度过挑战。

到2018年,严格意义的金融危机还没发生,只是在国有经济的安排下,潜在的金融危机已经被转变成财政危机。在继续加税可能使社会不满加重、同时政府负债已经很多的情况下,还是选择多印钞票,以通货膨胀将财政危机转移给社会老百姓。结果,还是引发强烈的社会不满,出现动荡。

危机之后改革三十年

往事并非总是不堪回首。1978至2008年长达三十年改革开放的经济奇迹,来的太容易,以至于即使人们没有把其背后的逻辑弄清楚,也不妨碍中国经济增长那么多年。特别是经过2008-2009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经济的表现,让许多人更是不能认识到: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恰恰是因为离原来的管制经济越远、离国有企业垄断越远、靠经济自由越近、靠民营经济越近所致,而不是因为国有经济比重很高所致。

在当时自信与自满占上风的情况下,太多人的确难以理性地理解当初中国经济奇迹的原因,难以选择进行基础性体制改革。所以,在2009年后,反而选择强化“国进民退”。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2018年后的短暂危机和动荡不完全只是一件坏事,因为人也好,社会也好,太成功之后,特别是太长时间成功之后,会变得过于自信,然后就朝着非理性的路走得难以自我回头。俗话说,“不见棺材不掉泪”,看来只有危机才能逼着社会纠错。

2019年后社会还是经历了一段时期的镇痛。可是,痛定思痛,这为那时的领导人倡导的基础性制度改革创造了社会基础。这就是为什么之后开始了真正的国有资产民有化改革、土地产权交易市场改革、征税权制约机制改革、财政民主化改革,等等,这些是邓小平时期也考虑过但之前时机不成熟的改革,终于在过去的三十年发生了。

1978-2008年是“经济”改革开放时期,2019-2049年也是三十年改革开放,只是侧重点在体制上。两个阶段加在一起,才完成中国“渐进式”改革路径的全程。回过头看,当年人们说东欧的“休克疗法”改革方式如何如何的不合适,而中国的“渐进式”是多么优越。只是现在再看这个问题,差别在于东欧在当时就完成了,他们早就不谈改革的话题了,因为改革的事对他们已经相去太远;而中国的“渐进式”到今天,到2049年才走完。人生有几个七十年呀!

不过,我们很庆幸自己能生活在2049年的中国,不仅经济总规模已超过美国,而且,老百姓直接拥有由原来国有资产组成的国民权益基金的股份,分享真正的“全民所有制”的好处,而且政府对各行各业的准入管制大大减少,即使行政部门想扩张权力,也没有那么容易,会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各专业委员会的听证监督和问责。更重要的是,各行业不再有国企垄断了,而是各家民营企业自由竞争,不管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也不管其出身或教育背景如何,都能自由创业、进入充满发展前景的行业。由于没有多少国企存在了,金融资源不再有歧视性地偏向一些企业,忽视另外的企业,所以,在发展机会上更加平等,连商业规则、行业法律法规都更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今天的中国是更加商业化、市场化了,以至于家庭的利益交换功能也淡化,那种通过家庭血缘关系来互通利益的传统安排已经越来越轻。许多人说现在社会的人情味淡,离婚率高,生小孩的数量也少了,等等,这并不是坏事,因为在金融市场以及其它市场取代家庭、社会关系的经济交易功能之后,婚姻和家庭的基础更多是感情,而不是利益,个人是为自己而不再是为别人活着。所以,一旦没了感情,婚姻的基础就没有了,离婚属合情合理的选择。有了金融市场解决养老病残的经济安全安排之后,自然没必要靠多生小孩“养子防老”了,人的生命就这样从功利工具目的中得到解放。生命多可贵呀,就那么几十年,何尝不充分享受自由飞翔的人生体念呢?市场的发达最终实现了“五四”运动所追求的个人自由和个人解放。

(本文是作者应《中国企业家》邀请以2049年的时间点虚拟写作,文中2009年后的具体经济数据均为虚构)

 
No comments

Place your comment

Please fill your data and comment below.
Name
Email
Website
Your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