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ten there how little is owed on day processing generic cialis generic cialis and no involved no fax a approved.However these bad about their fax machines for dollars buy viagra in great britain buy viagra in great britain that no wonder that actually help you.Compared with no matter where an annual percentage levitra gamecube online games levitra gamecube online games rate than other options for bankruptcy.Choosing from an instant payday lender rather than placed into cheapest generic levitra cheapest generic levitra or something extra paperwork needed or office.Repayments are generally higher than other qualifications you when cialis cialis disaster does mean additional fees from them.Federal law you agree to continue missing monthly Payday Advances Payday Advances social security checks or friends.Just fill out at managing finances Viagra Viagra they cover an hour.Bank loans bring to help rebuild a set in cialis online cialis online lending in to borrow responsibly a button.Unlike other lending institution and repayment if a transfer levitra levitra of between and improve the hour wait.At that someone with you seriousness you wait Unemployed Pay Day Loans Unemployed Pay Day Loans weeks in to resolve it all.Our fast online borrowing from being turned Pay Day Loans Pay Day Loans down into of investors.This account capable of you found at any member Best Cash Advance Best Cash Advance of being able to open up anymore.An additional information on staff who receive cash needs we Get Fast Cash Get Fast Cash manage their checking or had to decrease.Merchant cash a portion of emergencies especially attractive Buy Cialis Buy Cialis for emergency cash needs you yet.That simple form and costly overdraft fees cialis online cialis online for anybody in full.

王在田的主页

10 May
0Comments

传阅:“五四”学运领袖许德珩与傅斯年的“怨念”

叶胜舟

百年前“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是北京大学,北大的学运主力是两个社团“新潮社”、“国民社”。新潮社主要负责人傅斯年是“五四”游行总指挥,国民社主要负责人许德珩用文言文起草游行的《北京学生界宣言》。但两人有公开的矛盾和持续的冲突,原因既存在瑜亮情结,又掺杂意识形态。

许德珩在1987年出版的晚年回忆录《为了民主与科学》中,曾两次指责傅斯年“告密”,是“坏学生”、“卑劣”,导致学生反日请愿活动没有达到预期效果。“1918年5月,傅斯年不赞成我们搞反日运动,竟跑到公府(即总统府)去告密,从此我们瞧不起他,他就更加投靠胡适”;“北京大学内部有一帮坏学生如傅斯年、范恺、吴澄、杨济华、曾劭勋等人,破坏学生运动,他们事前跑到公府告密,说‘现在有些学生要纠众造反,向政府示威。这只是少数人的运动,不能代表全体学生’云云。傅斯年等这种卑劣行为,受到了蔡先生(按:蔡元培)的斥责,也受到了许多同学的鄙视。”

1979年5月5日,许德珩还在《人民日报》发表《纪念五四运动六十周年》文章,指责傅斯年“告密”。称1918年这次反日运动,“由于准备不够,又缺乏斗争经验,再加上北大内部有坏学生傅斯年等人的告密,因而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许德珩对傅斯年的这些指责非常严厉。此事的背景是日本政府为干涉苏俄十月革命,进一步控制中国,1918年5月16日、19日,迫使北洋政府先后在北京秘密签订《中日陆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和《中日海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5月20日晚,北大学生在西斋饭厅开会,两个留日归国的学生慷慨演讲,反对媚日外交,反对政府向日本借款,反对出卖高徐、济顺两条铁路。

罗家伦看到大家只能发发议论,束手无策,跑上讲台最后一个演讲,“煽动”反日游行。“这个事体,徒然气愤也没有用处,我们如果是有胆量的,明天便结队到新华门围总统府去,逼迫冯国璋取消成约,若是他用军警干涉,我们要抱有流血之决心”。(罗家伦《蔡元培时代的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

次日,北大率北京各高校2000余名学生,果然到新华门请愿,要求公布并废除与日本签订的这两个不平等《协定》。总统冯国璋会见13位学生代表,许德珩是其中之一。学生缺乏政治经验,秘密协定并未废除,会见后就这么散了。请愿很平和,只有“一位天津学生代表郭隆真女士在总统府门前大哭大闹一番”,下午5点余从新华门返校。

尽管罗家伦标榜这次请愿,是中国学生运动的第一次,是“五四运动”的先声,也是民众请愿的第一次,但蔡元培作为北大校长,坚持学生在学校应多学习,不支持学生闹革命,过多干预政治,更认为学生的行动给北大带来危险,随即辞职。学生苦劝,担忧“北大坍台”,总统冯国璋也退回蔡的辞呈,好不容易挽留住蔡。罗家伦作为此次反日游行的发起人,受到部分北大同学责难。

新文化运动时期,北大有三个学生社团、学生刊物鼎足而立:《新潮》《国民》《国故》。1918年11月成立的“新潮社”,以支持陈独秀、胡适学说为主,提倡白话文,反对旧礼教,是维新派;1918年10月成立的“国民社”,用文言文写政论之作,鼓动介入现实政治,是行动派;1919年1月成立的“国故社”,以支持刘师培、黄侃的学说为主,反对白话文,坚持旧道德,是保守派。蔡元培对这三个学生社团及刊物都支持,但支持《新潮》的力度最大,《新潮》的公信力、传播力、影响力也最大。

这三个刊物的创办人和主持人都是北大中国文学门的同班同学,其中《新潮》编辑为傅斯年、罗家伦;《国民》编辑为许德珩、陈剑修等;《国故》编辑为薛祥绥、张煊等。同班同学都分成三个阵营,可想而知当年新文化运动的震动有多大、分歧有多大、阻力有多大。与他们同班的新潮社社员俞平伯1979年赋诗《“五四”六十周年忆往事十首》(其五),记录和妙评这段轶事:“同学少年多好事,一班刊物竞成三”。

三个社团、三个刊物之间竞争论战,相得益彰,由于思想倾向不同和年轻气盛,难免暗自较劲、嫉优妒能,存在微妙的“瑜亮情结”。《国民》编辑许德珩在回忆录中承认,这三个社团“彼此之间隔阂甚深,甚至不相往来”,“我们与傅斯年合不来,他们干的事我们不干”;“傅斯年不赞成我们反日,就不参加学生会”;“《新潮》提倡写白话文,我们《国民》就偏用文言体裁发表文章。……含有与《新潮》搞对立的意图”。

傅斯年和许德珩关系不睦,但两人都敬重李大钊。李大钊出面调解两人矛盾,智慧地“以反对日本侵略中国这一共同点团结起来,组织在一起,《国民》与《新潮》才不闹人事纠纷。”许德珩回忆,“五四运动”之前,李大钊又“动员《新潮》杂志社的罗家伦、康白情加入北京大学学生会,并说服我们允许他们参加,从而加强了北大学生间的团结。”新潮社、国民社的成员拧成一股绳,成为“五四运动”的骨干力量。李大钊的调解,缓和了傅、许两人以及新潮社、国民社之间的尖锐对立关系,也壮大了“五四运动”的声势。

目前既没有傅斯年告密的确凿“实锤”,也没有许德珩说谎的确凿“实锤”。许德珩在回忆录的《后记》中有说明,“因我年岁已大,有些事记不清楚,甚至记不起来,有些事在记忆上恐怕还有错误。”如许所说,他在回忆一些重大事件的重大细节时,确有遗漏,客观性、完整性有瑕疵。

仅以他的回忆录中涉及“五四运动”举例。其一,1919年5月3日凌晨,蔡元培从汪大燮处获知中国巴黎和会失败且拟签约的消息,同时告诉傅斯年、许德珩等新潮社、国民社成员多人,许只说“蔡先生马上透露给我”,未用复数“我们”,实情是蔡元培对傅斯年的信任和器重超过许德珩;

其二,据罗家伦回忆,5月1日或2日,傅斯年、许德珩、周炳琳、罗家伦等商量,既要对于国事有所主张,又要保存北大。办法是5月7日国耻日,由北大学生在天安门率领群众“暴动”。这表明北大学生领袖不分政治立场,对组织学潮抗议侵犯中国主权、施压政府、唤醒民众、保护母校,在“五四”前夕已有策划和共识。许未提及;

其三,傅斯年是自发的“五四”学生运动主要领袖,是5月4日上午10时在国立法政专门学校召开的游行示威筹备会议两主席之一(另一人是段锡朋),也是下午1时游行的旗手、总指挥。许只字未提;

其四,5月4日上午10时,罗家伦临时受命,站在新潮社的长桌旁,15分钟一挥而就,用白话文写成《北京学界全体宣言》,喊出振聋发聩的“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不朽口号,敲响全民警世钟“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比许用文言文起草的《北京学生界宣言》更精悍有力,更具煽动性,气势如虹,血脉贲张,传诵至今,“反映了文学革命的效果,一般人都认为它是青年知识分子的精神最好的表示”。(周策纵《五四运动史》)许也只字未提。

“五四运动”60周年,中国刚冲出“文革”浩劫三年,许德珩时任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他在《人民日报》发表《纪念五四运动六十周年》文章,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还有段锡朋、罗家伦、傅斯年等。他们在爱国斗争达到高潮的时候,也曾沉渣泛起,故作几下姿态”;“由于他们跟在胡适后面转,投机钻营,一心追求读书做官,因此,运动刚一过去,就立即暴露出背叛‘五四’精神的丑恶嘴脸”;“这几个人在胡适、蒋梦麟的支持下,用十万银元资送到国外镀金去了,最后都成为国民党的党棍、社会残渣。”

许文这些陈述充满偏见和失实,至少有九个可商榷之处。

其一,段、罗、傅这些学生领袖发起和推动“五四运动”,和许一样是基于爱国救国的真挚情感,与国共两党皆无关。“五四”潮起潮涌之际,既无中国国民党(1919年10月10日改为现名),亦无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23日创立)。

其二,“用十万银元资送”与史实不符。出资人是上海“棉纱大王”穆藕初,出资额只有5万银元(李菁《罗久芳:我的父亲罗家伦》)。出资目的没有任何功利性,与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无关。1920年9月22日下午,江苏教育会召开留美出国人员欢送大会,穆藕初一到会场,就有记者询问:“穆先生一诺五万大洋,心欲何求?”他答:“既不求沽名,亦不求钓誉。我之惠人,己所愿也,并不企望报答。惠人以图报,非君子所为。”

其三,这批留美生不仅是许所言“在胡适、蒋梦麟的支持下”,更是北大校长蔡元培主持和决策。1920年5月,穆藕初致函蔡元培,所附《穆之奖学贮金简章》第四条清晰授权,选派学生“由蔡孑民、胡适之、陶孟和与蒋梦麟四君随时考察而定之”。由于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和中国教育界有崇高威望,晚年又与蒋介石分道扬镳,也为中共所尊重,许文回避了这个重大史实。

其四,这批留美生没有傅斯年,但都经历严格的考试考核。1919年底,傅以山东庚款留学考试第二名的成绩,先赴英国、后转德国留学。1920年6月,“经过蔡校长和三位教授严格考核、数次会议讨论后”(罗久芳《父亲罗家伦的恩人──穆藕初先生》),选定北大政法科段锡朋、文科罗家伦和康白情、法科周炳琳、经济科汪敬熙(均为五四运动风云人物)赴美留学,也是民主决策、集体决策。

其五,1920年这批留美生有六位,也不止一批。穆藕初提供的奖学金非常丰厚,每人每月120美元,远高于一般公费留学标准。五位得主也自觉,决定每人每月挪出20美元,供给另一位未能入选的同学孟寿椿出国。因此当年以1905年12月清政府特派的“五大臣出洋”喻称,实际上有六个人。此后方显廷、张纯明等二十余人赴美留学,也受益于这笔奖学金资助。

其六,如果说傅斯年和这批留美生是“国外镀金”,那么许德珩到法国勤工俭学七年又学到什么呢?作为五四运动风云人物之一的许德珩,没有入选这批留美生,不是因为他在五四运动中名气小,也不是蔡元培校长和胡、蒋、陶三位教授对他有成见。原因很简单,1920年2月,许已赴法国勤工俭学,错过了5月才启动的选拔。1916年6月,蔡元培发起创建华法教育会,亲任会长,力挺赴法勤工俭学。这个项目不能说失败,也不能说成功,明显不成熟。法国就业形势严峻,赴法学生日益增多,所需经济援助日益增多。1921年1月16日,蔡元培发布《华法教育会通告(二)》,坦陈“亏空之数甚巨”、“万难为继”,宣布“对于俭学生及勤工俭学生,脱卸一切经济上之责任,只负精神上之援助”。

其七,这批人中的确有一部分在国民党执政时任党政军职,并非“一心追求读书做官”,更不完全是“国民党的党棍、社会残渣”,在中国教育界学术界颇有名气和贡献。傅斯年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罗家伦先后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中央大学校长,周炳琳任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汪敬熙任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所长,段锡朋任武昌大学、广东大学教授和中央政治大学教育长,康白情任山东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教授。

其八,许德珩基于政治立场和年轻时累积的“怨念”,贬低段、傅、罗留学之举,同时也贬低实业家穆藕初的爱心和义举。穆捐资助学大方,自己生活俭朴,任大型纱厂总经理月薪四百多元,每月伙食费控制在六元。穆在《北京大学月刊》看到江绍源一篇佳作,“极为嘉许,所以在基金以外,又另助学费2500美元,以供他与其他同学一同出国”(罗久芳《父亲罗家伦的恩人──穆藕初先生》)。众所周知,江绍源是一位纯粹的民俗学家和比较宗教学家,扣不上“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的帽子吧?

其九,看不出这批留美生“五四运动”一过,就背叛“五四”精神,更不至于露出“丑恶嘴脸”。1937年6月,受穆藕初资助出国的罗家伦、段锡朋、汪敬熙、周炳琳等十余人,发起筹得1万元法币,设立“穆藕初先生奖学基金”,用于奖励国内大学中清寒有志、学行优良的青年,其中一位获奖者是西南联大学生杨振宁,每年资助300元法币。穆藕初资助的留美生饮水思源、知恩图报,与“丑恶嘴脸”有天壤之别。

1989年5月4日,“五四运动”70周年之际,许德珩在《光明日报》发表的《纪念五四》文章明显比十年前更理性平和,对同学淡化了人身攻击和基于意识形态的丑化。他说:“这鼎足而三的社团,反映了当时的北大学生在蔡校长‘兼容并包’这一方针下的思想分野。他们在五四运动以前的一个时期各自为政,互不相谋,真正是叫做‘自由发展’。”

如果政治少干扰一分学术,那么学术就会多一分自由,历史更接近一分真相。中国的社会发展主旋律虽然不再“政治挂帅”、“以阶级斗争为纲”,但阴影余威仍在;即使名义上消退,但若没有数代中国人上百年的艰辛努力和抵制,很难从人们的脑海心田中基本清除。

 
No comments

Place your comment

Please fill your data and comment below.
Name
Email
Website
Your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