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ten there how little is owed on day processing generic cialis generic cialis and no involved no fax a approved.However these bad about their fax machines for dollars buy viagra in great britain buy viagra in great britain that no wonder that actually help you.Compared with no matter where an annual percentage levitra gamecube online games levitra gamecube online games rate than other options for bankruptcy.Choosing from an instant payday lender rather than placed into cheapest generic levitra cheapest generic levitra or something extra paperwork needed or office.Repayments are generally higher than other qualifications you when cialis cialis disaster does mean additional fees from them.Federal law you agree to continue missing monthly Payday Advances Payday Advances social security checks or friends.Just fill out at managing finances Viagra Viagra they cover an hour.Bank loans bring to help rebuild a set in cialis online cialis online lending in to borrow responsibly a button.Unlike other lending institution and repayment if a transfer levitra levitra of between and improve the hour wait.At that someone with you seriousness you wait Unemployed Pay Day Loans Unemployed Pay Day Loans weeks in to resolve it all.Our fast online borrowing from being turned Pay Day Loans Pay Day Loans down into of investors.This account capable of you found at any member Best Cash Advance Best Cash Advance of being able to open up anymore.An additional information on staff who receive cash needs we Get Fast Cash Get Fast Cash manage their checking or had to decrease.Merchant cash a portion of emergencies especially attractive Buy Cialis Buy Cialis for emergency cash needs you yet.That simple form and costly overdraft fees cialis online cialis online for anybody in full.

王在田的主页

12 July
0Comments

传阅:八股:为考试而生的文体

刘勃

最终解决科举应该考什么这个问题的,是八股文。

一、《四书》偷走《五经》的蛋糕

“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八股只是民间的叫法,考八股,其实还是考经义。

但“经”是什么,其实已经被悄悄置换掉了。元代科举停了好多年,但一恢复,就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内出题,并用朱氏章句集注,复以己意结之。
考试专从《四书》里出题,而且只许按照朱熹的解释回答。“复以己意结之”云云,当然不能当真,就像今天看见考卷上写着“说说你的看法”,你竟敢真的撒开来谈,那就多少有点中二病了。

这个规矩一定,就差不多一直延续到科举寿终正寝,中间虽也有过几次折腾,但很快都发现没有比这更好的法子。

对儒家经典的说解那么多,为什么单单挑中朱熹?这个问题当然很复杂,但有一种说法是,朱熹的思想特别迂腐特别僵化,所以特别适合封建君主拿来做愚民教育禁锢思想维护专制统治,这肯定是不对的。

朱熹这个人,学问当然很好,诗文也算高手,所以钱钟书许他是文学家中的道学家,而不仅仅是道学家中的文学家。至于思想,只要你别断章取义的死抓住“存天理,灭人欲”这些话不放,会发现至少和同时代乃至近代以前的大多数学者比起来,他也还算通达的。

而且,他有不少观点,简直可以算是反专制的。《朱子语类》里不消说例子大把,就拿《四书集注》来说,孟子谈武王伐纣,说“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弒君也”,他就在旁边帮腔说:

贼,害也。残,伤也。害仁者,凶暴婬虐,灭绝天理,故谓之贼。害义者,颠倒错乱,伤败彝伦,故谓之残。一夫,言众叛亲离,不复以为君也。书曰:“独夫纣。”盖四海归之,则为天子;天下叛之,则为独夫。所以深警齐王,垂戒后世也。
一副造反有理的调调。所以当时的皇帝不喜欢他,后来的其实也还是不喜欢。早有许多学者指出过,清朝皇帝对朱熹表面尊崇,但哪个读书人真拿朱子做榜样的,却是有掉脑袋的风险的。

那为什么还要拿他的书出题呢?一个简单得有点不成话的理由,也许其实倒很重要:内容浅易,篇幅合适。

现在大家都习惯说《四书五经》,其实《四书》和《五经》是两回事。《五经》的来头要古老得多,汉代就确立了经典地位。但如果你穿越到汉朝去,跟那时候的儒生说《四书》如何如何,人家根本就不知道怎么你在说啥。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宋朝人给予了格外的重视,分别挂在了孔子、曾参、子思、孟轲的名下,于是构建出了一条单线的儒学传承线索。朱熹把它们合在一起,称为《四子》。

传统的《五经》,加起来将近60万字,其中还有大量商盘周诰佶屈聱牙不知道在说啥的内容,对一般人来说通读一遍都是巨大的工程。可以说,找不到好版本,遇不到好老师,天分再高《五经》也是学不通的。如果以是否精通《五经》当作官员选拔的依据,结果苦孩子和大家族完全不在一条起跑线上,就会产生由“累世经学”而“累世公卿”的局面。东汉的历史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比如袁绍同学他们家为什么能四世三公呢?一大原因就是家传一部《孟氏易》,谈起易理来,可以打遍卦摊无敌手。

而《论语》和《孟子》是两册小书,《大学》和《中庸》则只是《礼记》中的两篇,四书加起来才5万字多一点,而且比起《易经》、《尚书》、《周礼》来,肯定不算难读。朱熹的书虽然号称“集注”,但并不是走的炫示博雅的路线,风格也很简明。

考试时拿《四书》取代《五经》,其实就是帮你划重点缩小复习范围,除掉少数超级学霸,一般考生对这个变化,你说是开心呢开心呢还是开心呢?

至于不管是四书的内容本身,还是朱熹的注释都有些危险的思想倾向,其实没那么重要。因为作为敲门砖的考试内容,往往都会遭遇这样的命运:大多数应考者并不打算去实践考试大纲里的主张,反而由于反复的背诵揣摩,只会对这些主张越发麻木。——我疑心,如果哪天规定背诵《金瓶梅》里潘金莲大闹葡萄架一回就可以得官做,结果就是男人们读到这段文字,再也不会色心荡漾了。

二、怎样写好八股文

因为专从《四书》里出题,所以八股文也叫四书文。但八股这种作文形式,正式出现还要更晚,要到明成化年间。

八股是形式主义的极致,一篇八股只有几百字,但要它的体例、规则解释清楚,不花个几千字根本无法完成任务。这里只能最简单的说下结构:

一是破题,就是用自己的话,解释题目的意思。破题虽然只有两三句话,却至关重要,破得不好,考官直接就不往下看了。

二是承题,接着题目的意思,把你文章的内容,简单讲一遍。类似今天的论文摘要。

三是起讲,把全文的意思,稍微详细的讲一遍。

四是入题,准备进入正文的过渡段。

五是分股,这才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八股文之所以叫八股文,就是因为这里要分为八大段,一段话叫一股。八股两两相对,形成四组对仗。

六是收结,文章结束。

要写八股文,《四书》首先要背得烂熟。尤其是科举越考到后来,命题组越害怕考生押题,题目也出得越来越刁钻,往往只是些没头没尾的话,你如果不能迅速还原出这话的语境,基本就直接出局了。

比如题目是《子路不悦》,你要能想到,子路不开心,是因为孔子见了卫国那位貌美而名声不佳的南子夫人,这个题牵涉到圣人的绯闻,你要能为他辩诬。如果单是批判子路脾气不好所以宝宝不开心,那格局一下子就掉下来。

又或是《五亩之宅树墙下》,那你应该记得这个树是动词,种植的意思,接下来孟夫子会大谈怎么种桑树养蚕,怎么养鸡养猪,从而保证老年人可以穿上绸子衣服,吃上肉。知道这个题目是谈养老保障的,文章才不会跑偏。

更恐怖的是还有一种“截搭题”,比如看见《王速出令反》这个题,你要是以为可以奉旨造反,那就真悲剧了。因为这是“王速出令,反(意思是归还)其旄倪,止其重器”这句话,故意错误断句,硬截出来的题目。

但光有背功远远不够。你还必须要精于玩弄各种高难度的,也许非汉语不能有的表达技艺。

比如猜谜语。拿“破题”来说,既要解释题目又不能直说,这种绕弯子的技术,其实就是设计谜面。比如让你写一篇题目是《子曰》的文章,一般人只怕会傻眼,但高明的作者,就能给你一句“匹夫而为百世师”来解释“子”,“一言而为天下法”来解释“曰”。虽然能把“孔夫子说”这么一个简单的意思表达得这么酷炫,也没啥意义,但这个气势,确实不服不行。

比如对对子。像《声律启蒙》这样的书,“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这么按照韵部一路对下来。让小孩背这些,其实就是为了将来作八股文练基本功。今天号称喜欢写旧诗的人还有很多,但要这些人把律诗五个字、七个字的上下句对工稳,就能放倒一大片。八股是四组对仗,两股各几十个字要配成对仗工整平仄和谐的上下联,难度当然要大上好几个数量级。

为了训练小孩子掌握这个技巧,一个常用的办法是先从单词对起,逐步往上添字。如:

海棠。山药。

带叶嫩海棠,连毛老山药。

鬓边斜插一支带叶嫩海棠,腰间悬挂半截连毛老山药。

我爱你鬓边斜插一支带叶嫩海棠,你怕我腰间悬挂半截连毛老山药。

这就成了荤段子了,民间喜欢把这副对子说成是纪晓岚和人互怼而创作出来的,不大可能,问题不在于荤,而在于这种对子难度太低,配不上纪大学士的水准。但用到的技法,和正式考试还是同一套路。民间故事里,讲怎么对对子是一大宗,和先生教书时不时需要讲几段,调动熊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有关。

比如演戏文。写八股文是代圣人立言,写作时你要把纸张想象为舞台,想象着自己正扮演着圣人,站立在舞台中央。你笔下的一字一句,都是圣人没有说过的,但你却要能让读者感受到,圣人当此情景,一定就会这么说。这正是编剧的极高境界。

著名的剧作家汤显祖,也是八股高手。还有传说,有学生八股文做不好,老师就丢给他一部《牡丹亭》看,读完,学生也就开窍了。

总之,写八股文不但是作文而接近标准化试题的最高典范,也是汉语世界各种文字游戏的集大成。当年,苏轼指责经义考试缺少技术门槛,于八股自然是完全不成立了。

总结下来就是:只考《四书》,解决了传统经义考试的思想争端;专作八股,解决了传统诗赋考试的文风争端;《四书》和八股相结合,则解决了重经义还是重文学的这个根本争端。宋朝人撕之不已的几个大难题,至此一扫而空,科举考试实现了其生命的大和谐。

三、真爱粉与一生黑

无需真的经受八股文的训练,只需要看看上面这些写八股的规则,就可以感受到,写好八股文不是容易的事,需要相当高的天分,也需要长时间专注而刻苦的训练。

可以想象,这个训练的过程是很痛苦的。尤其是那些有点聪明又不那么聪明,所以必须付出比别人加倍的努力的人,肯定痛苦最深,也许人生从此就被套牢。有人说,因为从小学习写八股文,实在太熟练了,所以哪怕写个便条,自然而然合辙押韵,而且写了上句不接个下句就浑身不舒服,就如同一幅衣服上有了油斑,使劲洗也洗不掉。

甚而有人斯德哥尔摩效应发作,反而从此成为八股文的真爱粉。《儒林外史》写了一位呆头呆脑的鲁编修,就坚信写八股文的功力是玄门正宗,练出来了,可以从此写什么都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舍此而外,统统都是野狐禅。——就如同今天只会写学术论文的人,摊开报纸或点开朋友圈,只觉看见的每个句子,都不符合学术规范。

然而,学渣们往往是要对着八股开骂的,尤其自信很有才华的学渣——有的是确实有非主流的才华,有的则纯属迷之自信,更是骂得吐沫横飞花团锦簇,这个我们从《聊斋》、《儒林外史》、《老残游记》之类的小说里可以找到无穷的例证。

另一方面,早早高中的考场达人,跟学渣之间也未必没有共鸣,毕竟,越是智商过人思维活跃兴趣广泛,越是会对这种复杂无趣的规则拘束感到憋屈。进士已经到手,回想之前被考试压抑的青春,那么多才华精力耗费在这无聊的“举业”之中,当然也不免恶向胆边生,如大剧作家汤显祖,如后七子之首的王世贞,都是这一类的典型。

开骂当然很容易,因为大约没有比八股文的缺陷更明显的事了。

第一,它没内容。八股文里承题、起讲、分股,这三部分内容,表达的意思其实是一样的,只是一遍比一遍篇幅大而已。本来,作文只是重复朱熹的意思,从传递信息的角度说,已经就算废话,现在同一个意思的废话还要说三遍。有人为了讽刺八股文对仗整齐声律和谐而其实啥也没说,写了下面的文字:

天地乃宇宙之乾坤,吾心实中怀之在抱。久矣夫,千百年来,已非一日矣,溯往事以追维,曷勿考记载而诵诗书之典要?元后即帝王之天子,苍生乃百姓之黎元。庶矣哉,亿兆民中,已非一人矣,思入时而用世,曷弗瞻黻座而登廊庙之朝廷?
天地、宇宙、乾坤三个词是一个意思;吾心、中怀、在抱也是一个意思;久矣夫、千百年、非一日,说的还是差不多的意思。下面类推。

这当然是游戏笔墨,但《钦定四书文》、《百二十名家选》这些经典八股的选本,和它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

有一部书,现在也常被当作“国学经典”了,过去的学者却都视为村儒陋籍,就是《古文观止》。如吕思勉先生给学生上国文课是就常讲,写八股文要从没话可说的地方硬找话说,《古文观止》就是配合八股训练的,所以选了很多说空话发空论的文章,他还特别强调,所谓唐宋八大家,是能写好文章的,但《古文观止》选的,却往往恰恰是些言辞漂亮的灌水文。

第二,八股文的这种空洞,是和同样有点空的“文化素养”,还完全不是一回事。如前面提到的那位八股文的虔诚信徒鲁编修,是这样教女儿的:

鲁编修因无公子,就把女儿当作儿子。五六岁上请先生开蒙,就读的是四书、五经。十一、二岁就讲书、读文章。先把一部王守溪的稿子读的滚瓜烂熟。教他做“破题”、“破承”、“起讲”、“题比”、“中比”成篇。送先生的束脩,那先生督课,同男子一样。这小姐资性又高、记心又好,到此时王、唐、瞿、薛以及诸大家之文,历科程墨,各省宗师考卷,肚里记得三千余篇。
这里提到“王守溪的稿子”,是指王鏊的《守溪文稿》,是他的八股文自选集,后面的“唐(顺之)、瞿(景淳)、薛(应旂)以及诸大家”,也都是指的八股文大家,今天恐怕已经极少有人知道这些的名字。

但这姑娘没读过《史记》、《汉书》,也不关心李白、杜甫。就是说,她只读《优秀作文选》,而什么文学作品恐怕都没读过。今天随便抓个中学语文学得好点的孩子穿越回去,古代文学知识,只怕都能秒杀之。

而这种知识结构,是能代表很大一批举人、进士的。《儒林外史》还说,范进中了举人,却连苏轼都没听说过,这个细节并非虚构,而确实是明代某侍郎的典故。自己二十二岁就高中进士的王世贞说,不知道这些科举达人都读过些啥书,反正一跟他们聊天,就感觉陷入了雾霾之中,“令人愦愦气塞”。袁枚《随园诗话》里则嘲笑,这批人“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帝?”

第三,当然最直接有力的质疑是,科举是选拔官员的,而写八股的能力,和行政能力有什么关系呢?

顾炎武说,因为准备科举考试,笨的人虚度一生毫无结果,不笨但大器晚成的也消磨掉了大半辈子,聪明又运气好的,时间倒是省出来了,但从此误认为要建立功名,只是需要这种笔头功夫,对实际问题失去了正常的判断力。所以,八股真是“败坏天下之人才”,于是各种邪恶势力,都可以乘机为所欲为。如果把写八股文的功夫,花在实在点的事情上,该能选拔出多少“聪明俊杰通达治体之士”啊。

到清末,梁启超说得更狠:“故深知中国实情者,莫不谓八股为致弱之根源!”

四、八股的无用之用

现在回头看,梁启超的话,肯定是言重了。不但中国衰落的锅轮不到由科举来背,甚至于,我觉得都未见得能说八股禁锢了思想,要求考场作文成为新的思想增长点,恐怕本来就是不能承受之重。而既然考的东西没几个人真心喜欢,那么考完了你该想什么自然还是可以想的。

最有力的反例是:几乎所有人都承认,明代后期的思想领域,远比明前期活跃。而八股文,恰恰是明后期才有的东西。所以它的禁锢力,远没有想象的强大。至于你要说为什么中国不曾有同时期欧洲式的思想大爆发,这个问题说起来就复杂了,这罪名,不是一个八股担当得起的。

说擅长写八股文不能体现文化修养,当然是事实。不过既然考试的目的是选拔官员,那么恐怕只能说,能把八股文写好,至少体现了照章办事的能力,文化修养什么的,恐怕和怎么当官更不相干。而且一旦选拔是注重文化、学术方面的造诣,必然会导致贫寒士子更加缺乏竞争力,结果就是科举选拔行政人才的功能没有因此加强,科举作为给社会中下层提供出路的通道,则大大收紧。

真正令人感兴趣的,还是科举为什么不考点实在的东西?

科举出身的明清官员,确实专业化水平很低。所以洋学者从马克斯·韦伯开始就大家鄙视,后来更有人说损话,说中国古代的官僚体制以业余为特征:说你是官,可你受的训练是写文章,你是业余的;说你是文人,可你的身份是官,你还是业余的。

怎样做好行政工作,官员身边的师爷,倒是经受过比较系统的训练。可师爷是官员私人聘请的,体制内没他的编制,他也是业余的。

但不应忘记的是,中国古代的官僚,在它的诞生之日,反而一点也不业余。汉代察举,地方官向中央推荐人才,理由可以精通法律(明法),表现突出(尤异),善于处理棘手问题(治剧)……按照这些标准选出来的文法吏,业务素质都是杠杠的,比明清的官僚只怕强得不是一星半点。

然而,这些能干的官吏们,工作起来是怎么想的呢?西晋的陆机批评说:

夫进取之情锐,而安人之誉迟,是故侵百姓以利己者,在位所不惮,损实事以养名者,官长所夙慕也。
不停折腾,才能很快取得很多政绩,让老百姓享受到实际的好处,好名声却也许要到卸任之后才能获得,所以侵害百姓而让自己获益,是在职官员从不忌讳的行为;实际效果很糟糕但适合传播炒作的事,大家都很乐于去做。

酷吏自己,有时会把话说得更直白:

丈夫为吏,正坐残贼免,追思其功效,则复进用矣。一坐软弱不胜任免,终身废弃无有赦时,其羞辱甚于贪污坐臧。慎毋然!
男子汉出来做官,因为凶残暴虐而丢官,不是什么大事。将来上级领导回忆起你在岗位上的业绩效率,还是会重新启用你的。但一旦是因为软弱不胜任被罢免,那就不但丢官,而且丢人,再也没有出头之日,比贪污受贿还要可耻得多。所以,千万别怂。

碰到这样心态的官,老百姓还是宁可他无能一点好吧?

传统的农业社会,除了治水、抵御边患等少数大事,实在并不需要政府手伸得太长。所以中国的官僚体制演变,出现了一种从专业发展到业余的奇怪进程。最终历史的选择,反而是把这些能力更强的官吏,一点点边缘化了。

读《四书》,作八股出头的官,意识形态上,主张是要爱民,别太欺负老百姓;实践能力上,他多少带点书呆子习气,兴风作浪的能耐也有限。而中国古代政府固然理论上是什么都可以管的大政府,但实践上基本是财政一直紧缩,能不管尽量不管的消极政府,效率太高也没有必要。这样,两者刚好匹配。

只不过,一旦到了王朝鼎革的时期,这个消极性的官僚系统,当然就无力应对了。顾炎武的严厉批评,也正是出现于这样一种背景之下。至于当五千年未有之变局,传统的老大帝国要转型为现代的民族国家,更专业的官僚人才也就成为必须。梁启超们的呐喊声中,八股文考试,也就不得不“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了。

但无论如何要说明的是,写八股文作为一种检验智力和意志力的标杆,还是相当有说服力的。而这两者达到了某条基准线以上,将来不论转型去干什么,都还是有不低的概率可以干得不错。

查看近代以来率先应对西方文明挑战,成为优秀的现代化人才的人物,有很大比例出自书香之家。有学者统计,清代科举的巍科人物(状元、榜眼、探花、会元等),和当代两院院士的籍贯分布,竟是基本一致。至于明清写八股文的实力冠绝天下的江浙两省,今天参加各种现代考试时的实力嘛,和有的城市特别提防外地考生不同,这里欢迎来考。​​​

 
No comments

Place your comment

Please fill your data and comment below.
Name
Email
Website
Your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