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ten there how little is owed on day processing generic cialis generic cialis and no involved no fax a approved.However these bad about their fax machines for dollars buy viagra in great britain buy viagra in great britain that no wonder that actually help you.Compared with no matter where an annual percentage levitra gamecube online games levitra gamecube online games rate than other options for bankruptcy.Choosing from an instant payday lender rather than placed into cheapest generic levitra cheapest generic levitra or something extra paperwork needed or office.Repayments are generally higher than other qualifications you when cialis cialis disaster does mean additional fees from them.Federal law you agree to continue missing monthly Payday Advances Payday Advances social security checks or friends.Just fill out at managing finances Viagra Viagra they cover an hour.Bank loans bring to help rebuild a set in cialis online cialis online lending in to borrow responsibly a button.Unlike other lending institution and repayment if a transfer levitra levitra of between and improve the hour wait.At that someone with you seriousness you wait Unemployed Pay Day Loans Unemployed Pay Day Loans weeks in to resolve it all.Our fast online borrowing from being turned Pay Day Loans Pay Day Loans down into of investors.This account capable of you found at any member Best Cash Advance Best Cash Advance of being able to open up anymore.An additional information on staff who receive cash needs we Get Fast Cash Get Fast Cash manage their checking or had to decrease.Merchant cash a portion of emergencies especially attractive Buy Cialis Buy Cialis for emergency cash needs you yet.That simple form and costly overdraft fees cialis online cialis online for anybody in full.

王在田的主页

26 August
0Comments

传阅:唐朝消灭东突厥的核心手段是贿赂与分化

王贞平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系博士,现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唐代外交制度史、中日关系史专家。著作有《汉唐中日关系论》《唐代宾礼研究:亚洲视域中的外交信息传递》等。

一、李渊向东突厥可汗称臣

当未来唐朝的开国皇帝,时为唐国公的李渊在太原密谋反隋时,突厥已是北方草原的霸主,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幅员辽阔,拥有“控弦百余万”的庞大军队。其中东突厥比邻隋地。大多数割据势力首领向东突厥统治者始毕可汗称臣,接受了突厥封号和狼头纛,以求能够得到这个北方强权的支持和保护。

李渊十分谨慎地处理与东突厥的关系。与其他叛军首领不同,李渊没有急着公开与隋廷为敌,以免过早暴露自己的真实意图,招来隋廷和其他竞争者的敌意。同时,李渊希望与突厥友好相处,以争取突厥对自己的反隋大业的些许帮助,或者至少要保证自己的根据地太原不受威胁。

617 年,李渊曾修书一封,遣使者送交始毕可汗。信中,李渊向始毕可汗提出了一项交易,以中原的钱财珠宝换取突厥的直接军事协助,或是至少让突厥承诺不干涉李渊统一中原。突厥只部分接受了这一提议。他们对李渊许诺的财物很感兴趣,同时视李渊为割据势力首领,要求他必须向突厥称臣,才会助他一臂之力。

李渊的使者在七天之内就带回了回信。突厥来信要求李渊接受突厥的封号和旗帜,并提出派官员为其册封。谋士们见李渊对突厥来信的态度消极,都缄默不语,但李世民显然与李渊意见相左。李世民认为,接受突厥封号以换取突厥的帮助只是权宜之计,而且早有先例。隋朝开国之君隋文帝就曾接受过莫缘可汗的称号。此前起兵的一些割据势力的首领也纷纷向突厥称臣。李世民不明白父亲为何不起而效之。毕竟,向突厥称臣并不等于永远成为其附庸。

李世民开始向父亲施压,要求他满足突厥的要求。很快就有人向李渊报告,李世民麾下驻扎在兴国寺的士兵议论纷纷,说如果李渊拒绝接受突厥的条件,他们就会发动兵变。这次事件的主谋其实是李世民的重要谋士裴寂和刘文静。不过,谨慎的李渊一直等到他的另外两个儿子李建成和李元吉617年阴历六月来到太原后,才给了裴寂和刘文静第二次机会,让他们详述推翻隋朝的计划。这一次,李渊以“事机相迫”为由同意了他们的计划。

先是“改旗帜以示突厥”。绛色是隋朝的官方颜色,李渊作为隋朝皇帝的臣子一直使用绛旗。现在,他需要用其他颜色的旗帜来表明自己建立新王朝的决心。谋士们在占卜后建议用白色,为了使改朝换代合法化,他们一直在太原地区散播预言和歌谣,称“白衣天子”即将出现,他将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突厥统治阶层同样推崇白色。他们视持白旗者为自己人。李渊权衡利弊后,同意改用白旗以示他有意改朝易代以及在名义上臣服突厥。

刘文静不久后便启程拜访突厥。他告诉始毕可汗,唐国公李渊“愿与可汗兵马同入京师,人众土地入唐公,财帛金宝入突厥”。可汗听后大喜。但实际上刘文静有意歪曲了李渊的真实意图,李渊其实只打算在名义上臣属突厥,在确保太原无虞的同时,获得突厥最低限度的直接军事援助。刘文静想必还告诉始毕可汗,李渊愿意接受突厥封号,希望能够得到突厥的马匹。欣喜的始毕可汗派康鞘利等高官前往太原。他们带来了数千匹战马,其中一千匹是给李渊的礼物,其余的则用于交易。康鞘利此行的主要目的当然不是卖马,他是向李渊递交一封有关始毕可汗授予李渊突厥封号的信件。突厥使者一行被带到晋阳宫东门外的侧舍,李渊对来使毕恭毕敬,谨守身为可汗臣属的礼节,恭敬地接受了突厥可汗的来信,并厚赐两位突厥使节。康鞘利许诺说,突厥骑兵将协助李渊攻打隋都,兵力由李渊自定。

不过,李渊只需要少量突厥骑兵,以示自己已经取得了突厥的支持,从而使刘武周打消从背后袭击太原的念头。在刘文静与突厥交涉的同时,李渊挥师西南。617年阴历八月,刘文静带着两千匹良马与李渊在龙门会合,随行的突厥骑兵仅有五百。李渊见此满意地说道:“马多人少,甚惬本怀。”然而,刘文静没有告诉他的主人,他曾在突厥牙帐点烛焚香,以李世民的名义与突利可汗在神灵前发誓结成香火兄弟。李世民因此与突厥建立起了密切关系。这种关系是李世民的软实力,日后他将以此阻止突厥的敌对行动。

二、唐军击败强敌薛举的关键是贿赂突厥

阴历九月,李渊率军渡过黄河,与自己的三女儿平阳公主带领的七万人马会师。阴历十一月,李渊攻下隋都大兴城。不过,另一支割据势力首领,较早之前已在金城建立西秦的薛举,此时也正从另一个方向逼近隋都。双方的决战一触即发,战争的结局将决定李渊是继续控制京畿,还是被迫撤回太原。

618年年初,唐军成功击退了薛举对扶风的攻势。薛举为重新赢得主动权,与突厥和梁师都取得联系,三方同意合力攻打隋都。然而这一计划因薛举的突然辞世而未能付诸实施。阴历十一月,唐军在浅水原击败西秦军队,并活捉继位不久的薛仁杲,此人是去世不久的薛举之子。这次大捷不仅化解了西秦军队对大兴城迫在眉睫的威胁,更导致这个短命的政权寿终正寝,其广阔的领土也被置于唐军的控制之下。至此,唐军才首次在西北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

传统史家将浅水原的战略性胜利完全归功于李世民,对其军事领导才能赞不绝口。不过,李世民扭转战局的决定性因素其实是外交和贿赂,而非足智多谋的军事策略。当618年年初薛举与唐的战事刚刚爆发时,李世民居于劣势,处境岌岌可危。西秦军的兵力几乎是唐军的三倍。李世民和其他唐将接连失利,兵力损失过半,被迫退回都城。生死攸关之际,李渊火速派遣都水监宇文歆出使突厥,劝莫贺咄设退兵。莫贺咄设即后来的颉利可汗,牙帐就设在五原郡正北。唐使带来大量金帛贿赂,并许诺将来突厥可以直接控制五原、榆林二郡。莫贺咄设因此转变了立场。他本来已与薛举约好在指定日期发援兵相助,此时却自食其言,反而命令部下在浅水原之战中与李世民并肩作战。莫贺咄设的背信弃义使西秦军孤立无援,西秦和唐的实力对比也因此发生了决定性的逆转。西秦的命运在浅水原之战正式打响之前就已经注定了。

三、唐军击败刘武周的关键也是贿赂突厥

618年以前,突厥的政策是煽动、支持反隋势力的活动,从中原的动荡和混乱中最大限度地坐收渔翁之利。突厥打着反隋的旗号,聚集了一批割据势力的首领,命他们向突厥称臣,并挑动他们互相厮杀。618年以后,突厥在操纵这些附庸进攻唐朝的同时,还试图通过复兴隋皇室来遏制崛起的唐朝。制定这一新政策的关键人物是嫁到突厥的隋朝义成公主。在她的策划下,突厥立隋炀帝之孙杨政道为隋王,置百官,居于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

但是,突厥改变立场奉行复隋政策,导致其与各割据势力首领的关系恶化。这些首领起兵反隋后,纷纷受封“可汗”,互不统属,仅向突厥称臣,其中一些人还自称“皇帝”。他们虽然在削弱唐朝上和突厥目标一致,但不愿意支持杨政道,更不要说向他效忠。诸割据势力首领与他们的突厥宗主产生矛盾,不仅削弱了突厥阵营对唐作战的能力,还为唐贿赂突厥以扭转不利局面提供了可乘之机。刘武周反唐失败后被其突厥宗主处死就是一例。

619年闰二月,始毕可汗到达夏州。他给刘武周配备了五百名突厥骑兵,命其攻打太原。但始毕可汗在当月病死,义成公主随即开始实施她的复隋大计。在诸割据势力首领中,刘武周对这样的政策转变尤为不满。杨政道的傀儡政权在定襄,恰好处于他的势力范围之内。不过,即便与突厥的关系出现裂痕,刘武周还是着手执行攻打太原的计划。作战初期(阴历四月到六月),他仍能得到突厥的支持。他屯兵黄蛇岭时,手下仍有突厥士兵。他率军攻占了太原东面和西南的几座城池,进而包围太原。阴历九月,太原沦陷。刘武周一鼓作气,又连下黄河以东数城。此时的形势十分严峻,刘武周有可能渡过黄河进逼长安。李渊为保都城,甚至一度打算放弃黄河以东所有失地,但最终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就在刘武周看似稳操胜券之际,他的攻势却突然崩溃。阴历十月,李世民率部渡过黄河,抢先一步阻止刘武周的军队继续西进。620年阴历四月,李世民追击并歼灭了因粮尽而退却的宋金刚。刘武周弃守太原,仅带着一百名骑兵逃回突厥牙帐。

史料对这一戏剧性变化的细节语焉不详。但有记载说,当李渊收复太原时,随行的不仅有自己的人马,还有两千名突厥骑兵。这表明,在刘武周与唐军作战期间,突厥改变了立场。突厥先是为刘武周提供士兵和马匹,随后又放弃了他,最后站到了李世民一边。刘武周惨败的原因,似乎只可能是因为他和突厥宗主的关系破裂,以及唐与突厥达成了某种协议。刘武周及其手下大将宋金刚不久后便被突厥处死,这正是他与突厥关系破裂的明证。至于唐与突厥达成的协议,从下述事实中可以略见端倪——唐军后来并未占据刘武周的旧地,而是把它拱手让给了突厥。

四、以贿赂劝说颉利可汗退兵

当各地的割据势力无法继续担当攻唐主力后,突厥只能亲自出兵攻打唐朝。至此,唐和突厥之间名义上的君臣关系已经变得毫无意义,双方进入公开对抗的新阶段。突厥处罗可汗在620年曾组织过一次规模庞大的攻唐计划,但因他在 620 年阴历十一月突然“疽发死”,整个行动计划随之终止。

622 年,颉利可汗集结三路大军攻唐。他亲率十五万精锐骑兵,在阴历八月大败守卫雁门的唐军,接着又包围了唐朝的发迹地太原。同时,另外两支突厥军队分头进攻甘州(今甘肃张掖)和原州(今宁夏固原),长安告急。唐廷在仓促应战的同时,派郑元璹向突厥求和。

郑元璹是处理突厥事务的老手,曾五次出使突厥。当时他正在为母亲守孝,为完成任务,他提前结束了本为三年的孝期。郑元璹劝颉利说:

“汉与突厥,风俗各异,汉得突厥,既不能臣,突厥得汉,复何所用?且抄掠资财,皆入将士,在于可汗,一无所得。不如早收兵马,遣使和好,国家必有重赉,币帛皆入可汗,免为劬劳,坐受利益。”

郑元璹的外交手腕和唐廷的钱财贿赂再次奏效,颉利同意撤军。

李世民对郑元璹的出使成果甚为满意。他致书郑元璹,称赞他有“和戎之功”。但是,靠每年向敌方提供大量贡物得来的和平难以持久。

五、分化颉利可汗与突利可汗

两年之后的 624 年,颉利可汗和他的侄子突利可汗再次引重兵来袭,兵锋直指距长安仅一百三十公里的豳州(今陕西彬州)。一些唐廷官员建议迁都,他们认为首都应远离西北边地。在李世民的强烈反对下,迁都之议最后不了了之。

但是,要在短时间内扭转唐军的劣势绝非易事。唐军的兵力、装备均不如突厥,难以和敌军正面交锋。于是,李世民转而施展离间计,在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之间制造不和,以破坏他们的军事行动。

颉利和突利是叔侄,但二人由于突厥独特的继承制度一直心存隔阂。突利是始毕之子,但 619 年始毕死后,他的两个叔叔处罗和颉利( 620—630 在位)先后成为可汗,他却无缘汗位。这样的继承制度使突厥统治精英彼此争权夺势,互相倾轧。唐廷因而锁定突利作为分化瓦解突厥阵营策略的首要目标。

李世民仅带一百名骑兵来到敌军阵前,他试图以双方名义上的君臣关系为由,说服颉利退兵。他说:“国家与可汗誓不相负,何为背约深入吾地?”随后,李世民提出与颉利决斗。他对颉利说:“我,秦王也,故来一决。可汗若自来,我当与可汗两人独战。若欲兵马总来,我唯百骑相御耳。”李世民的惊人胆识使颉利不知该如何回应。他怀疑其中有诈,笑而不答,未敢轻举妄动。李世民还派人给五年前曾与自己结为香火兄弟的突利传话,告诉他:“尔往与我盟,急难相救;尔今将兵来,何无香火之情也?”

使者还提出让突利与李世民一决雌雄,但突利拒不回应。太宗为故意误导颉利,作势要跨过两军之间的堑壕。颉利听说李世民与突利是香火兄弟,又见李世民如此轻举妄动,开始怀疑李世民和侄子突利欲合谋加害自己。不久后,一位突厥信使给李世民传话,说他的主人没有恶意,要李世民不要越过堑壕。颉利命令部队后撤,并决定派突利与李世民讲和。突厥最终不战而退。

六、再次以贿赂劝说颉利可汗退兵

626 年阴历六月,李世民在玄武门发动政变,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不久之后,高祖禅位于李世民,李世民登基成为太宗。

唐廷内部不和给了突厥可乘之机,颉利和突利立即挥师南下,其骑兵据说有二十万之众。他们在阴历八月初九攻下泾州(今甘肃境内),随后行军一百五十公里到达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突厥骑兵迅速推进,令唐廷大为震惊,宣布京师戒严。同月二十八日,突厥军队出现在长安以北仅数公里之外的渭水北岸。突厥的精锐骑兵一天数次在城墙外纵马驰骋,挑衅唐军出城应战。唐都危在旦夕。

据大多数史料记载,太宗面对危机表现得英勇、睿智和雄辩。他仅带六名扈从到渭水与颉利见面,并成功地化险为夷。然而,这些记载大都是传统文人对太宗的歌功颂德之词。真相远没有那么富有传奇色彩。李世民在渭水岸边与可汗见面之前,已经从与自己关系密切的突厥人执失思力那里得知,颉利入侵的真实意图是攫取财宝,而不是占领长安。因此,李世民和颉利的会面其实只不过是做戏而已。

执失家族的成员(执失淹、执失武、执失思力)曾于617年阴历八月作为突厥援军随刘文静南下协助李渊攻打隋都。他们因对李氏家族有功,在唐朝建立后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例如,执失武获封上大将军(这是唐廷为表彰军功卓著者而授予的最高军事荣誉头衔中的第三等)右卫大将军、上柱国和安国公。朝廷还命人在新城为执失家族竖立功德碑。但与此同时,执失武还是突厥的中级官员,担任颉利发之职。因此执失家族有双重身份,他们同时臣服于唐朝皇帝和突厥可汗。当执失武和其子执失思力随颉利进逼长安时,突厥阵营内部已经出现了裂痕。太宗事后回顾当时的情形时说:“当其请和之时,可汗独在水西,达官皆来谒我。”

正是突厥的内部分歧和执失家族的双重身份,促使执失武派儿子执失思力与太宗接触。太宗在大帐内与执失思力密谈,仅留一名贴身侍卫在侧。史料中没有留下有关这次会面的详细记载,只略记为“太宗嘉其诚节,取其谋效”。尽管如此,我们似乎仍可以推断,思力向太宗透露了颉利此役的真实目的,并建议贿赂可汗以化解这场看似严重的危机。二人结束密谈后,太宗下令将思力囚禁在门下省。此举实际上是在保护思力,太宗对他一直宠信有加。后来,到了七世纪三十年代,思力还曾数次以中间人的身份帮忙处理唐和突厥之间的棘手问题。太宗为了嘉奖思力的功劳,特赐其铁券,准其享受特权,还赐婚九江公主,并加授驸马都尉、辅国大将军和安国公。

太宗在得知自身及长安都没有真正危险后,才决定会见颉利。他和六名随从骑上马正待从玄武门出发之时,谏臣萧瑀突然跪在太宗马前,以危险为由劝说太宗放弃此行。太宗答道:“吾筹之已熟,非卿所知。……制服突厥,在此一举,卿第观之!”太宗这番言辞实际上主要是为了显示局势完全在他的掌控之中。他故意没有告诉萧瑀,自己打算贿赂突厥,而不是与之交战。而这一方案的制定,主要是基于执失思力提供的重要情报,还有名将李靖深谋远虑的建议,后者力劝太宗“倾府库赂以求和”。

太宗带着随从来到渭水南岸,指责颉利可汗背信弃义。唐为展示实力命大部队随后赶到。颉利见自己的使者去而不归,太宗无所畏惧,身先士卒,唐军又耀武扬威,担心这一切都是圈套。此时,太宗示意唐军从岸边后撤列阵,独自上前与颉利对话。二人谈话的具体内容我们不得而知,但后续发展表明,二人约定互不相犯,定期互市。阴历八月二十八日,太宗和颉利在长安城西的便桥杀白马祭天,宣誓结盟。突厥军队随即退回草原。

回顾渭水事件,长安虽然受到突厥威胁,却从未面临真正的危险。颉利的主要目标是从唐廷获取财物,而不是攻占长安。唐都有重兵防卫,可以长期固守,而来犯的颉利士兵大都是轻骑兵,善于快速推进(泾州距离武功一百五十公里,突厥士兵只用了短短一天的时间便从泾州抵达武功),速战速决,但对旷日持久的攻坚战缺乏准备。一般来说,在一次准备充足的长途奔袭中,如果士兵全副披挂,并让战马有足够时间吃草,部队每日的平均行军速度只有约二十二公里。如果部队还携带着攻城器具和充足的给养,行军速度会更慢。颉利只为他的骑兵配备了额外的坐骑,而没有为他们提供足以攻打长安的充足的后勤保障和器械装备。颉利显然从未打算占领唐朝都城。

许多唐朝官员对渭水事件和平落幕惊讶不已。太宗对渭水事件的处理,是巧妙利用敌方情报从而转危为安的绝佳事例。然而,四年之后的 630 年,在唐打败突厥,活捉颉利之后,太宗却开始以“渭水之盟”为“耻”。他希望臣子们忘记自己在与突厥议和的过程中曾发挥过主要作用。太宗对他们说:“往者国家草创,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称臣于突厥。朕未尝不痛心疾首,志灭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他命负责为自己编撰实录的史官掩盖他在事件中的作用,把向突厥称臣完全归咎于父亲一人。尽管如此,太宗无法否认,对突厥称臣和贿和曾是唐廷外交的两大基石。考虑到 630 年以前唐与突厥的实力对比,二者是唐在处理与突厥的关系时唯一合理可行的方式。太宗正是制定和实施这些政策的主角。

七、分化突厥,趁其内乱反攻

对突厥的赂和政策持续了很久。高祖也长期保留着突厥臣属的身份。619年始毕死后,他在长乐门为始毕举哀,痛哭流涕,还宣布废朝三日,命朝廷官员到突厥使者的下榻之处吊唁。同时,高祖还派遣使者带着多达三万段的绢帛前往突厥,代表自己出席可汗的葬礼。实际上,每当飞扬跋扈的突厥使者造访长安时,高祖都百般忍让,并以厚礼相赠。

至 624 年,除了陕西北部的梁师都,唐军已经消灭了绝大多数地方割据政权,唐廷因此有能力对突厥采取更为主动的策略。625 年,高祖已经暗示将改变对突厥的态度。他命朝廷官员将给突厥的外交文书改为诏敕。诏敕本是皇帝在给内臣、外臣颁布命令时使用的,现在用作给突厥的文书,暗指高祖不甘继续做突厥的臣属。不过,文字游戏不足以抗衡强大的突厥。突厥的军事优势在于机动灵活,进攻快如闪电,后退迅疾如风。太宗意识到,只靠被动防御绝不能保证唐的边疆无虞。但他需要时间整备兵马,以期给予突厥致命一击。

对唐廷来说幸运的是,东突厥的内部矛盾在世纪三十年代进一步激化。颉利因任用汉人为谋士,采用汉地的治理方法,并重用粟特人和其他中亚人,而冷落了自己的部众;接二连三的自然灾害造成饥荒,导致突厥人和大量牲畜死亡,但是颉利为了保障财政收入反而加重了赋税,这些措施使一些活跃于今中国东北地区的部落归顺唐朝;薛延陀、回纥、拔野古(活跃在贝加尔湖以北的广阔地区)也都起而反叛颉利。

颉利把这些部落的反叛归咎于突利,因为突利的牙帐就在幽州(今北京)以北,负责监督位于广阔的突厥汗国东部的诸部落。颉利又命突利平定薛延陀和回纥的叛乱,但突利未能取胜,二人的关系更加恶化。颉利对突利施以鞭刑,将其囚禁十余天后才释放。受辱的突利开始公开违抗颉利。628 年,颉利向突利征兵,遭突利拒绝。恼羞成怒的颉利下令攻打突利。这一事件成为压垮二人关系的最后一根稻草。突利密谋反叛,于是派出信使寻求唐朝的军事援助,但太宗拒绝伸出援手。突利眼见与颉利摊牌毫无胜算,便在 629 年阴历十二月向唐廷投降。

郁射设是另外一个背叛颉利的突厥首领。他是处罗可汗的儿子,在父亲死后的汗位竞争中输给了颉利,于是在 628 年率部进入河南。郁射设此举令颉利生疑,他派出骑兵追杀郁射设。颉利的军事行动彻底破坏了二人的关系。629 年阴历十二月,郁射设决定投降唐朝。突厥的内部倾轧,也使得其他一些突厥部落首领脱离突厥汗国,前往其他地方。

突厥精英阶层的矛盾,还削弱了突厥对附属部落的控制,在突利的领地和突厥汗国其他地区引发了一连串的叛变。大行台苑君璋在 627 年阴历五月率先抛弃了他的突厥主人。到了 628 年,契丹、奚、霫以及其他几十个部落纷纷起而效仿。629 年阴历十二月,靺鞨首领遣使入唐朝贡。在突厥汗国北部边疆的众多反叛部落中,回纥、拔野古、阿跌、同罗、仆固和奚等大约十五个部落改为效忠薛延陀,承认薛延陀的首领为他们的新主人。这些部落结成了一个强大的反突厥联盟,直接威胁到突厥的霸主地位。庞大的东突厥汗国开始崩溃。

唐廷抓住这一稍纵即逝的良机,在同突厥的几次关键战役中主动出击。628 年,唐军击败梁师都,控制了河套南部。突厥曾以这里为跳板直接威胁长安,如今此地成了唐对突厥发动进攻的前哨阵地。同年,唐廷再次采用经典的怀柔之策,授予薛延陀首领夷男“真珠毗伽可汗”称号和唐军旗。夷男在郁督军山(今杭爱山)下设牙帐,开始着手建立一个庞大的汗国,其疆域东至靺鞨,西达西突厥,西北到俱伦湖(今呼伦湖),南接大漠。颉利现在被夹在两强敌之间,北有薛延陀,南有唐。他意识到形势已经迅速变得于己不利,于是转而设法修复与唐的关系。629 年他匆匆派使者到唐廷,表示愿意成为唐朝的外臣和太宗的女婿。不过,为时已晚。

629 年阴历十一月,唐以李靖为主将,分兵六路攻打突厥。颉利失去了突利和其他部落的援助,很快被唐军孤立、包围,随后在戈壁以南的两次小规模冲突中被唐军打得一败涂地。双方的第一次战斗发生在 630 年正月,当时李靖带领三千骑兵从马邑直奔定襄。唐军兵临城下,颉利避而不战,向北逃去。但他遭到另一支由李世勣率领的唐军的伏击,不得不进一步北撤,退入阴山一带。然而,前往北方的道路上有强敌薛延陀阻截。颉利自知走投无路,决定向唐投降。但太宗断然拒绝受降,下令唐军再次发动进攻。李靖率领一万精锐骑兵奔向颉利大帐。当先头部队逼近颉利营地时,突厥军队不战自溃。十几万突厥人向李靖投降,其余的或归降薛延陀,或向西逃走。颉利逃过一劫,但还是在同年阴历四月被擒,并被押往长安。东突厥汗国就此灭亡。

回顾这一段历史可以看出,摧垮东突厥汗国的决定性因素并不是唐廷的军事行动,而是突厥的内部分裂和相互背叛。太宗在为大败突厥庆功时说:“今者暂动偏师,无往不捷。”参与这两次作战的唐军分别只有三千人和一万人,数量其实不多。

本文节选自《多极亚洲中的唐朝》,王贞平/著,后浪 | 上海文化出版社2020年出版

 
No comments

Place your comment

Please fill your data and comment below.
Name
Email
Website
Your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