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ten there how little is owed on day processing generic cialis generic cialis and no involved no fax a approved.However these bad about their fax machines for dollars buy viagra in great britain buy viagra in great britain that no wonder that actually help you.Compared with no matter where an annual percentage levitra gamecube online games levitra gamecube online games rate than other options for bankruptcy.Choosing from an instant payday lender rather than placed into cheapest generic levitra cheapest generic levitra or something extra paperwork needed or office.Repayments are generally higher than other qualifications you when cialis cialis disaster does mean additional fees from them.Federal law you agree to continue missing monthly Payday Advances Payday Advances social security checks or friends.Just fill out at managing finances Viagra Viagra they cover an hour.Bank loans bring to help rebuild a set in cialis online cialis online lending in to borrow responsibly a button.Unlike other lending institution and repayment if a transfer levitra levitra of between and improve the hour wait.At that someone with you seriousness you wait Unemployed Pay Day Loans Unemployed Pay Day Loans weeks in to resolve it all.Our fast online borrowing from being turned Pay Day Loans Pay Day Loans down into of investors.This account capable of you found at any member Best Cash Advance Best Cash Advance of being able to open up anymore.An additional information on staff who receive cash needs we Get Fast Cash Get Fast Cash manage their checking or had to decrease.Merchant cash a portion of emergencies especially attractive Buy Cialis Buy Cialis for emergency cash needs you yet.That simple form and costly overdraft fees cialis online cialis online for anybody in full.

王在田的主页

10 October
0Comments

传阅:在阅读和写作中摆脱职场倦怠

维舟

这个时代,我们常常面临工作入侵生活的困境,疫情来临之后,一些人陷入拼命工作后的迷茫,一些人在失业后感到无所适从。人的一生无可避免地要经历风浪,只有做好准备拥抱突如其来的变化,淡定的看待这个世界才不会被它击垮。6月16日,受成都“寻麓书馆”的传灯人线上分享会邀请,我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在线谈了谈怎样在过渡期调整自我。感谢“寻麓书馆”的授权,现略有调整,将当时谈话的记录整理如下:

1、工作和兴趣本身并不矛盾

我在广告行业工作了21年。2004年,我开始写博客,后来写专栏,写书评。每年读两百本书,写稿六七十篇。广告行业经常加班加点,非常辛苦,每隔几年我的一些同事就会遇到所谓的“职场倦怠期”。很多人会选择跳槽,或者换种生活方式,去旅游或培养新的爱好,而对我来说,可选的生活方式就是读书写作。前段时间我失业了,这也不失为一个调整自我的契机。

有很多人问我,平时工作这么忙,怎么还有时间读书写作?也有些人揣测,恐怕我在职场上混得不怎么样,否则哪有那么多精力投入到业余生活中。在这样的想法中,工作跟兴趣是相互排斥的,一个做得好,另一个势必做得不好。不得不承认,一天只有24小时,至少工作的时候没办法同时看书写作;但这两者其实并不完全互斥,人毕竟不是机器,不是你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工作上,你的工作就一定出色。

《私人生活史》一书中提出,现在的“休闲”概念是随着现代工作生活才出现的,正是因为工作太忙碌,所以才需要休闲。休闲就好比有人给你加油让你恢复能量,或者给你的工作一个缓冲,一个身心更平衡的人,才有可能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全部潜力。

我常问我的团队,工作之余有什么兴趣爱好,无论是游泳、摄影还是芭蕾,如果没有,我鼓励他们发展一个。我自己是那么过来的,也见过不少上班族的痛苦,如果一个人没有兴趣爱好,当他对工作感到厌倦时就没什么可以休憩平衡的东西,更糟糕的是,有一天他会憎恨这份工作。我的一个朋友在一个行业里工作了七八年,非常勤奋优秀,但后来却突然辞职,再也不想干那一行了。

这些年来,我的生活状态跟卡夫卡有些相似,卡夫卡平时在保险公司做工伤事故法律顾问,但他又是一个极好的小说家,在他看来,工作和兴趣必须“绝对分开”——我觉得这说出了我的心声。现在我们看到的恰恰是工作无限制地入侵到个人生活中去,工作和生活的边界空前地模糊了。

在我这一行也有类似的现象,哪怕我尽量一下班就把自己的状态切换到读书上去,但实际上却很难完全撇开。有时到了家里,晚上八九点钟,同事还是会突然打电话进来,跟你说一件事非常紧急,今晚就要赶出来,明天一早就要给回复。这种事情很多,现在手机、微信全民普及,有时变成24小时stand by的状态,你根本无法离开工作。

这使得我们很多人没办法将工作和生活完全分开,也使得工作非常消耗人。像我有些朋友做编辑,下班了会把稿子带回家看,工作和生活几乎混在一起。当然,某种程度上讲,我现在失业后在家的状态也有类似之处,我在家除了读书写作,也要做饭接送孩子,两者混在一起让我有些不适,但现在逐渐学会把它当作是不同的活动,家务累了看看书,看书累了做家务,就当作换活动时的休息时间。

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很多人的生活轨道发生了改变。很多人被裁员,留下来的人压力更大,工作任务更重。最近看到戴蒙德在《剧变》一书中提出“马赛克”这个术语,意思是在面临巨大危机时,往往会出现新旧拼接的状况,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也有类似的特征,这会让人非常苦闷。或许我们可以将自己抽离出来,换个角度看这个社会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有哪些值得观察。

当你把自己的职业、生活都当作是一个观察对象时,它就不再那么直接影响你了,相反,你可能会发现一些平时难以意识到的有趣点。平常看来的像是鸡毛蒜皮的生活现象,比如邻里之间的谣言、人力资源部门的审核等,如果持续地把它当做社会学个案来观察,你就会发现很多的乐趣。个人兴趣其实有助于摆脱职场倦怠,因为它可以让你找到意义,有时也正因此,才使我更能忍受工作的枯燥乏味。

2、单向度的人

我起初是误打误撞读了广告学这个专业的,那时对这份职业也谈不上多喜欢,反倒是工作以后我慢慢意识到,广告也是观察现代社会很好的窗口——就像不懂吟游诗人无法理解中世纪社会一样,如果你不了解广告,就很难去理解现代社会。在市场经济下,营销手段渗透到全社会,仅凭直觉的反感无助于我们去理解这些传播学现象。也因此,我的公众号“维舟”的签名档就是——“思考的乐趣是不可取代的”,琢磨这些问题本身给我带来乐趣。

马尔库塞写过一本《单向度的人》,他在书里提到,现代资本主义到了一定阶段后,不鼓励批判性思维,培养完全肯定现实生活的单向度的人,这种人没有超越性的批判维度,只满足于现在的生活。由于这是作为“西方现代思潮”被引进的,我一直想当然地以为他讲的是西方的状况,直到近几年才越来越意识到,中国现在的教育体系、工作环境可以说培养的都是单向度的人。他们希望你全身心地绑在工作上,心无旁骛,最好你没有反思、甚至没有自己的生活,认为一切兴趣爱好都会妨碍你的正常工作,事实果真如此吗?

《百年孤独》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曾说,任何人都有三重生活:公共生活、私人生活、秘密生活。公共生活就是日常的工作,私人生活其实对很多人来说也是匮乏的,往往仅仅理解为吃喝玩乐。曾有朋友曾和我说,他老家湖北黄冈那边的学生压力非常大,黄冈中学升学率全国有名,但每年都有学生跳楼。学生就像机器,除了做题外几乎没有任何生活空间,即使很多人如愿以偿考上了名牌大学,工作也还不错,但业余精神生活非常贫乏,往往除了消磨时间打游戏之外,就不知道干什么了。

这是当下真实的生活现实。我有个同事工作极为努力,经常加班,原本想趁离职后好点自己平日没空做的事,但真正在家休息后,他躺在家里什么都不想干,只想多睡一会——上海人说”做伤掉了”,意思是休息了都缓不过劲来,完全提不起兴趣做事。其实这就是过劳的表征,有些人的职场倦怠已经非常严重,只是他们自己没有察觉,用法国存在主义小说家加缪的话说,“机械的生活,只有在它被意识到的那一瞬间,才成其为悲剧。”一个人的私人生活或秘密生活中的乐趣一旦被剥夺,生活里只剩下工作,这是非常可怕的,你将不再成为完整的人。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在狱中生活了一辈子的老布就是活生生的写照, 当他晚年获释出狱后,完全不适应外面的世界,他更喜欢监狱里的生活。监狱是制度化最严厉的地方,工作对人的个性剥夺也是如此。一个人如果过分投入其中,就很难再去想象其他的生活方式。我不相信机械的生活会带来更高的产出,如果几十年如一日地做一些简单重复的事,一门心思扑在上面琢磨,你或许是可以熟能生巧,但在不断变化的时代,身处非常需要创造性的行业,我不认为单向度的人能很好地适应。

3、失业之后,生活继续

现在的人,几乎很难指望自己可以一成不变地安稳度过一生。在传统时代,人的平均寿命或许只有三四十岁,加上那时每一年的变化不大,在此期间,世界在总体上变化不会太大,也就不大会有什么“中年危机”。然而,现在人均可预期寿命已将近80岁,时代变革眼花缭乱,如果职场生涯有40年,那40年里行业几乎不可能不发生变化。1978年以来这40多年,中国可以说翻天覆地,每个领域都在不停地变,还指望“以不变应万变”是不现实的。

不仅如此,从技术上讲,人类寿命完全可能进一步延长。我曾看到国外医学前沿的报道,说不久的未来,人均寿命可能会到200岁,这会带来一系列伦理问题和技术上的麻烦。

为什么说会有伦理问题?活到200岁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跟一个人白头偕老会变得更难。80年的时间里已然是巨变不断,200年的时间更不可能安稳地做同一件事。这样一来, 一方面给人施加了巨大的压力,要求每个人不断更新知识。另一方面,每个人又需要不停地平衡生活与工作。

想到这一点,我便对这次疫情的冲击很淡然。4月里,公司人事约我谈,我心里也很平静。公司裁员超过30%,更少的人承担了比以前更多的工作,还要减薪,其实留下来的人也并不轻松。有时我想想,一个人一辈子总要经历一些风浪,和我们的父辈、祖父辈相比,如今这些冲击也不见得更难。应该说,我们这一代恐怕经历了中国从1840年以来最安稳的和平时期,已经很难得,但运气不可能一直那么好。

网上不少人说,连维舟都失业了,备受打击;但其实我的工作和兴趣是两回事,老板也并不知道我的另一面——换言之,我不是作为“维舟”被裁的。当然,反过来想或许也可以给大家带来一点安慰:连维舟都被裁了,那我被裁也没什么不能接受了——这样想心里会不会好受一点?

我把这看作是一次强迫改变。从心理学来看,诸如失业、离婚、亲人死亡之类的非常事件在强迫人自我改造和发展上常常是必要的,荣格还曾着重指出:自我改造是人的后半生而不是前半生的使命。人生的可能性有很多,这次疫情也算逼迫我停下来,想想自己的人生还有什么样的可能性,而自己要选哪一个,准备怎样过下去。对我来说,阅读写作一直是生活的另一种可能,只是它现在突然好像变成了一个“好的退路”——至少这的确也是我本来就一直想做的事。

4、读书即自律生活

很多人都曾问我,工作生活这么忙,怎样才有时间读书写作?甚至问我:“你哪来的时间?”我想,你如果有兴趣,总能找到时间,但除了自律外,这也需要时间管理。

我以前的习惯是,每天早上出门上班前,用一个小时读书,等候、坐地铁时都可以看书,中午饭后,可以在电脑上看会儿电子书,晚上还能有三个小时读书写作、做笔记。除此之外,我要陪家里的孩子读书,我还会做家务,扫地、做菜、洗碗。我喜欢做家务,因为那时头脑放空,就像做运动一样,是很好的休息。

也有人问我读书时读不进去怎么办?这点我有切身的体会。几年前的工作非常忙,回到家脑子里也是工作的事,根本没心情读书,有时甚至连报纸都看不进去;但不管怎样,你还是先读起来再说,读着读着慢慢就可以进入状态了。

有一次跟朋友聊起,意外发现塑形跟读书也有类似的地方,练体操一段时间后,会觉得自己实在忍不下去,但把那个关口练过去后,身体就会逐渐适应,直到下一个关口,读书其实也是这样。我在早些年读哲学著作时觉得读起来好累,很难啃下去,但当我养成了这个习惯,就会慢慢地适应过来,体会到原先无法体会到的乐趣。

阅读写作需要不断练习、不断操练,让自己的身体逐渐适应这样的节奏和规律。我家里因为有小孩,几乎不开电视,我们不会刻意让他们读书,但家里的书很多,画画的材料也很多,当他们想看书和画画时,随时都可以进行。有那个环境、培养一个习惯,比什么都重要,因为当它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时,自律就已变成了习惯。

对成年人来说,自律会更加重要,我们可以固定每天的一个时间用来读书,形成生活规律后就不会觉得痛苦。很多事做起来并不容易,但我坚信好习惯会带来稳定的产出。

5、成为更完整的人

我看过比尔·盖茨的纪录片,给我印象很深的一点是,他按说极忙,但即便是去度假几天,都会带上14本书,每小时读150页,能同时处理几件事。当然,并不是说每个人都要像他这样,但这个时代在不断地变化,中国也正在从世界工厂逐渐向创造性为主的后现代社会转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拥有创造力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时代的变动。

前些年,中兴、华为等企业的一些中层,在四十多岁被裁员后,找不到人生方向,加上贷款各方面的现实压力,选择跳楼自杀。他们可能没想过人生会遇到这样的挫败,也没给自己准备退路,这引起很多人的兔死狐悲,但也给我们每个人敲响了警钟,你需要随时做好准备。

从个人来说,每天只是忙碌于手上的工作非但不能让人得到愉快的感受,还会让整个人被异化,原本用来赚钱养家的工作不仅改变了你,甚至把你吞没了,以至于一旦失去工作,似乎找不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不知道能干什么了。但其实,人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活法,只要你想,一直都可以换个活法。

当然,读书写作只是我的个人爱好,并不是每个人都得这样,如果你觉得观察昆虫可以给你带来平静、乐趣和意义,那当然没什么不可以——就像纳博科夫既是著名作家,也是很有名的蝴蝶研究者。一个爱好可能看起来没多大用处,但它可以让你不至于强烈地涌起那种“生活的无意义感”,毕竟,至少你沉浸在其中的那一刻,是能感到幸福的。

也许有人觉得这奢侈,无法适应激烈的职场竞争。但我的想法相反:正因为高强度的劳动必然带来强烈的职场倦怠,你才更需要从生活中找到意义感。就像《天龙八部》里那位武功最高的扫地僧所说的,练的绝技多了,如果没有相应的禅理领悟,就会自然而然地遇到障碍,无法突破。

在当下这个时代,个人转型在人的一生中不可避免,已经常态化了。人生很长,世界也始终有不同可能,人不应该被工作或职场给束缚住。我们应该想想:除了职场还有什么?如果我们失去了这些东西,我们又是谁?这时候,生活才真正开始,我们要有所准备,成为一个更加完整的人,不然就很容易被它击垮。

答读者问

:阅读让人很享受,但写作非常折磨人,如何调整这种状态?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问题。我有个朋友在写作时,常常要磨蹭两三个小时才能进入状态,她问我如何在很忙的情况下还能写那么多。我想正是因为我整段的时间太少,所以我写作时必须很快进入状态。我下班到家,吃完饭、洗好澡,总要七八点,如果磨蹭两小时再写,那这一晚就几乎什么都干不成了。

我的习惯是随时记录想法,走路时、发呆时、坐地铁时,想到什么就记下来,再利用平时零碎的时间把这些想法归纳整理,碰到合适的时机我就拿出来再梳理一下。等到坐在桌前要写的时候,倒一杯水,酝酿一下情绪,再回想一下这个结构思路,想想第一段怎么写,基本上我用不了半小时就能进入状态。事先把第一段第一句要怎么写想好,进入状态就会好很多。这就像做菜,我是先用碎片时间把食材什么的都准备好了,坐下来写作就只是开始烧菜了。

:马赛克的新旧交织状态与个人苦闷的联系是什么?

:马赛克的新旧交织状态是戴蒙德《剧变》这本书中的关键词,它从非常宏观的角度讲解七个国家在面对危机和冲击时的巨变。从个人的角度来看,这跟苦闷有什么关系呢?在新旧交织的状态当中,个人容易产生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的感觉。许纪霖在《家国天下》这本书里也提到,五四时期的新知识分子从宗族社会中脱嵌出来后,旧的思想已不能指导自己应对现实,而新的思想又还是新生事物,这就很容易陷入迷茫。

鲁迅曾写过一句话“娜拉出走后,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娜拉出去有了自由,但她并不知道能用自由干什么,这让人感到苦闷。当她有了明确的方向后,之前的苦闷就扫除了。从个人自由的角度看,这是一个很好的前车之鉴。在新旧交替的状态中,怎样形成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想要的生活究竟是什么?要过什么样的人生?这些类似的问题也许自己一时想不明白,但可以去找人讨论,或者从初衷里寻找答案。

:如何保持批判性思考?

:批判性思考无法凭空杜撰,更多还是参照不同的书而来。我们可以将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正反两方观点可取的地方和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很多社会学著作都会用一些文献回顾相关问题,我们需要知道哪些学者提出了哪里观点,还要了解这些观点的说服力和欠缺的地方,在此基础上我们才知道还有什么新观点可讲,这个新观点也许比他们的解释更加充分,这样才能有批判的独立性思考。这个东西绝非偶然发生,需要多看书多了解才知道。

我读书并不是为了指导和帮助生活,日常生活就是这么的乏味,但我在书中有我自己的精神世界,就像我在自己洞穴里能恢复精力,得到乐趣。有了这样一个自足的世界,你会觉得外面的东西也算不得什么,再艰苦的生活我也能忍受。这也是我鼓励大家要有兴趣爱好的原因。为什么读书对我这么重要,因为在我的心里,我可以保持我的自由和意义,不会因外界而改变。

:如何克服或接纳安心从事自己兴趣的想法,在今天普遍异化的社会形态下,工作和生活的“二元化”是必然的吗?

:完全摆脱职场是比较理想化的,能够到这种境界至少要达到财务自由的状态,也许个别人可以做到,但对绝大部分的人来说都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大部分的情况还是妥协, 但这并不代表不能把爱好兴趣这件事做好。

工作和生活的二元化也是必然的。在《私人生活史》这本书中,二元化生活是现代生活的标志,我们现在知道的隐私权、休闲等这些概念也是因此而来,中国也不可避免会经历这种状态。到了后现代的状态下,这种边界可能又会变得模糊,比如微信群已经变成了工作的一部分,甚至会要求你24小时待命。但我个人还是习惯把工作和生活稍微分开一点,因为我觉得要有自己的选择权,尽量不要有太多的跨越,这也取决于每个人的习惯。总的来讲,不要让工作和生活互相隔绝和冲突,要在其中保持平衡。

:《一只脚踏进后现代》中有一篇是憎恨思考的时代。这个时代是您讨厌的吗?您希望生活在哪个时代?

:一个时代有很多维度。有些方面会让你觉得挺好,有些方面就会让你哭笑不得,又有些方面你是讨厌的,这要看取决于哪个维度。

我早年的好友张晖是读古典文学的,他生前曾说,觉得现在是“末法时代”,在佛教术语中,这是指真理沦丧的时代。对他来讲也许这个时代并不好,因为他的古典文学理想无法实现,古典文学好像完全被边缘化。所以他在考虑怎样寻找古典文学的现代意义,在当下的生活究竟意味着什么?

我跟他不一样的地方是,我以抽离的态度来看这个时代。我注意到这个时代一方面是令人振奋又引人思考的,比如80年代是美好的全民读书的年代;但另一方面,自2013年以来,各方面形势都非常严峻,也不能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时代。这个时代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是看我们怎样适应这个时代,怎样开创某些可能性。很多人都在说“我们不能改变这个时代,但也不要被这个时代改变”这句话,但我更愿意让自己成为这个时代的观察者和记录者。

:维舟老师平时阅读的书籍一般会集中在什么领域,如何在种类繁多的书中进行选择?

:对于读书的选择好多人都说自己无从下手,其实这跟吃自助餐一样,到了自助餐餐厅,我们就知道哪些东西我爱吃,或者这个东西没吃过,可以尝一下试试看。根据自己的口味,你自然就会选择,而这背后,其实是你积累下来的个人判断。在阅读上,道理也类似,判断就是靠读书积累而来的。

我小时候喜欢古典文学,中学以后,更多地偏向历史,大学以后,我又发现历史不是一个能自足的学科,如果要解释历史现象,必须用到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甚至语言学,各种各样的理论和资料才能解释这些历史现象,我开始对社会学、人类学产生兴趣,但在起初,我只是把它们当作解释历史现象的工具。我以兴趣为出发点,围绕自己的问题再去寻找相关的书籍,这点非常重要。一定要想清楚自己对哪些问题感兴趣,知道找哪些书来解答这些问题。

我特别反感“文化没用,不能当饭吃”的观点。文化是有巨大力量的。历史学家刘浦江先生2014年夏在身患癌症、即将不久于人世之际,对他的学生们说,我为什么不畏惧死亡?他曾在住院时听病人家属讲,有个中年男子整天哀怨,我要死了我挣下的钱都是别人的了, 我老婆也是别人的了,我的儿子也要跟别人姓了。刘先生说:“这就是因为没有精神寄托,而我和他不同。一个人文学者, 有一流的作品可以传世,能够培育出一流学者来继承他的事业,还有什么可畏惧的呢?顶多有一点遗憾而已。”这就是读书带来的内心力量,当你有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就不那么容易被生活中的变故击垮了。

 
No comments

Place your comment

Please fill your data and comment below.
Name
Email
Website
Your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