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ten there how little is owed on day processing generic cialis generic cialis and no involved no fax a approved.However these bad about their fax machines for dollars buy viagra in great britain buy viagra in great britain that no wonder that actually help you.Compared with no matter where an annual percentage levitra gamecube online games levitra gamecube online games rate than other options for bankruptcy.Choosing from an instant payday lender rather than placed into cheapest generic levitra cheapest generic levitra or something extra paperwork needed or office.Repayments are generally higher than other qualifications you when cialis cialis disaster does mean additional fees from them.Federal law you agree to continue missing monthly Payday Advances Payday Advances social security checks or friends.Just fill out at managing finances Viagra Viagra they cover an hour.Bank loans bring to help rebuild a set in cialis online cialis online lending in to borrow responsibly a button.Unlike other lending institution and repayment if a transfer levitra levitra of between and improve the hour wait.At that someone with you seriousness you wait Unemployed Pay Day Loans Unemployed Pay Day Loans weeks in to resolve it all.Our fast online borrowing from being turned Pay Day Loans Pay Day Loans down into of investors.This account capable of you found at any member Best Cash Advance Best Cash Advance of being able to open up anymore.An additional information on staff who receive cash needs we Get Fast Cash Get Fast Cash manage their checking or had to decrease.Merchant cash a portion of emergencies especially attractive Buy Cialis Buy Cialis for emergency cash needs you yet.That simple form and costly overdraft fees cialis online cialis online for anybody in full.

王在田的主页

29 November
0Comments

传阅:一段关于《秦制两千年》的闲聊

言九林

本文是上个月围绕着《秦制两千年》一书,在荔枝播客上做的一段闲聊。感谢苗师傅和“苗师傅读书会”。讲得不好,小部分内容可能略值一看,所以整理在下面(因为不擅长说话,所以讲的话常常不严谨,文字会作一些修正)。完整的音频见文章底部。本文约7000字,音频总长度约两万字。

1

我早年受钱穆《国史大纲》那种读物的影响比较多。最早的启蒙书就是类似于《国史大纲》这类书籍,当时相信应该对中国古代的历史存有温情与敬意。后来看的东西多了就发现不对。温情与敬意它是有指向的,你对谁存有温情与敬意?是对追求“雄才大略”的帝王将相,还是对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和受磨难的底层百姓?我学的是经济学。经济学讲的是钱的问题,是人力与物力这个东西往哪里流动的问题。所以看历史的时候会自然地关注这些东西。关注这些东西以后,就会发现钱的流动、人力与物力的控制,与那些所谓的温情不是一回事。

2

得看这个东西写给谁看。《商君书》不是商鞅自己写的,但基本可以认定它是商鞅这一流派之人编纂,符合商鞅的思想。《韩非子》和《商君书》一样,都得看书是写给谁看的。它们都不是写给百姓看的,是写给包括秦王在内的君王们看的。所以他们用“六虱”也好,用“五蠹”也好,用这些恶毒的词汇来形容百姓,是因为他们全站在君王的立场。君王喜欢他们这样说。他们把这些人定性为妨碍君王进行人力汲取、进行物力汲取的坏分子。这种用词,反映了他们的一个基本立场。

商鞅有一个基本的理念,就是不能让老百姓太富有。老百姓如果吃饱了,他就会想要一些别的,比如说还想要吃好,比如说还想要读书,还想要跟他人交流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商鞅觉得这不好。你们不应该吃饱,你们每天半饿着肚皮,然后脑子里就只会想着要怎样才能把自己填饱。脑子里只想这件事情,是最好的。

3

公开的说法与私下的统治术是有区别的。大家在明面上讲话,都会讲国家的存在是为了百姓的福祉。孔夫子也好,孟子也好,他们游走各国,讲的也是这套东西。但是,孔子没人要用他,孟子也没人要用他。真正想让你的主张被君王所用,然后在君王那里获取富贵,就只能拿商鞅那一套去游说,对君王说:我来教你怎样从百姓身上尽可能地榨取人力,榨取物力,然后让国家拥有更强大的军队,拥有更强大的补给系统,然后在跟其他国家的战争当中获胜。法家其实就是贩卖这一套的,《商君书》和《韩非子》都是贩卖这套东西。

商鞅被杀的原因其实是:先君死了,后君继位。后君的权力基础不如先君那么强大,这个时候他需要争取贵族这个群体的一些支持。商鞅的这套变法实际上对贵族是有损害的。按商鞅这一套,贵族的百姓也得变成秦王的百姓,然后让秦王直接去汲取人力物力。这对贵族来讲是不高兴的。贵族承认自己是秦王的贵族,但他不愿意让自己的百姓变成秦王的百姓,贵族会认为那是我的百姓,我的百姓按传统制度来说不应该是秦王的百姓。贵族对国王有义务,贵族的百姓对贵族有义务,对秦王没有义务。商鞅这一套郡县制下来以后就不一样了。新君主继位后,他需要巩固自己的权力基础,需要做一些妥协,妥协的过程当中就把商鞅拿过来牺牲了。为了跟贵族缓和一下关系,把商鞅给车裂了。但是,商鞅的法保留了下来。

4

法家是什么?吕思勉有一个解释,非常通俗。法家就是讲法和术。法是用来干嘛的?法是朝廷制定的规章制度与律法,它是用来治老百姓的。术是用来干嘛的,术主要用来管控统治集团内部那些协助君王治老百姓的人。

《韩非子》这本书,它讲的其实就是这两个东西:(1)教秦王怎样去用法去整治老百姓,(2)教秦王怎样用术去整治那些帮秦王整治老百姓的官僚集团。主要是让官吏听话、忠诚,让这些人没有办法对秦王的绝对权力发起挑战,让他们没有这样的机会。

对于君王来说,乱世也好,太平时代也好,他们都天然喜欢《商君书》和《韩非子》这一套。乱世当中他要跟其他势力去争雄,太平时代他要开拓自己的雄才大略,要去搞万古基业。他要满足自己的这些欲望,核心工作就是怎样把老百姓的人力汲取上来,把老百姓的物力汲取上来。孔孟那套东西站在百姓的立场上来讲话的,不符合君王们的需要。

5

西汉初年的白马之盟,相当于秦制时代的一个很大的例外。白马之盟是什么?是皇帝与军功阶层(就是军功出身的这些人),然后刘姓诸侯王,三方聚到一起,达成一个妥协。以后庙堂至上封侯什么的,全部只能从军功列侯当中来。然后除了姓刘的以外,谁也不能封王。互相有一个约束。皇帝不乱封列侯,不去稀释军功之臣的权利,军功列侯也要支持刘氏的皇权,不能坐视非刘氏者称王。它相当于一个契约。当时距离暴秦的灭亡很近,大家把暴秦的灭亡当做一个非常深刻的历史教训,所以会有这么个东西。

但是,这个东西它没有形成任何的文献。只能在《史记》当中,这里见到一两句,那里见到一两句。没有像秦始皇那样到处刻石碑——秦始皇时代的一些石碑留存到了现在。刘邦没有干这种事情,没有把白马之盟刻成石碑,或者写成固定文件存在国家的密档里。我怀疑当年立的是一个口头之约。当然也有可能写在简册里,后来被皇权给毁掉了。

6

汉哀帝刘欣很有意思,他不是说我把皇权交出来。他是重新解释,重新解释我的皇权的合法性,他按照阴阳五行那套学说,认为自己的气运走到了尽头,国家不能叫“汉”了,于是另搞一套,改名叫做“陈胜刘太平皇帝”不,自己还做皇帝,但不是汉朝皇帝了。这个事产生的后果很严重,虽然没有把皇权交出去,但实际上等于变相承认合法性出现了巨大的问题。

其实帝位合法性这个问题,从秦始皇开始,到后来的刘邦,中间有很多变化。秦始皇把自己叫做皇帝,他那个时候是觉得做秦王不足以彰显他的丰功伟绩——我扫六合把其他国家都灭了,我这么厉害,怎么能还叫王呢?怎么能继续与什么齐王、楚王并列呢。所以他命令下面的人必须搞一个新的尊号。后来他自己选了“皇帝”这个词。在秦始皇这里,皇帝是唯我独尊,是我最大谁都得听我的,是一种绝对权力。

可是,刘邦的皇帝不同。众人推举他做皇帝的时候,有一个表章。表章里讲得特别明白。刘邦凭什么做皇帝?第一你有功,你在我们所有这些王里头,功劳最大。功劳是什么?就是推翻了暴秦,你的功劳大。第二是你还有德,在所有这些王里头德最大。德是什么?秦朝无德把各个国家都灭了,项羽也无德把很多的王都给废了,刘邦有德是因为你又把这些王给恢复了。也就是说,刘邦你的功和德,是相对我们这些王最大,所以你应该获得一个比我们这些王更高级的称号,那你就做皇帝吧。这是刘邦做皇帝的一个合法性。这个合法性的涵义是,刘邦的皇权是相对的,他得到皇帝这个称号,是因为他相对其他王,功与德要大一些。这就有一个问题:如何把皇位传承下去?如果哪一天有人的功与德更大,是不是就得把皇权让出去?所以后来搞出了白马之盟,汉武帝时代又搞出了阴阳五行、天人感应那一套。

这是一个权力的传承问题。我用暴力把天下打下来以后,当然可以继续用暴力来坐天下。但是坐完我这一辈子,下一任怎么办?暴力迟早是要消退的。任何一个政权在它最开始的阶段,皇权掌控的武力一定是最强大的,因为皇帝领导了打天下,与军队将领关系密切,能够直接控制很多军队,但是随着国家进入和平时期,皇帝和军队之间的关系会慢慢削弱,他的暴力会慢慢削弱。这个时候,他就需要借助于意识形态方面的东西来强化他的皇权。

7

王莽是在针对“西汉立国的合法性在哪里”这么一个普遍性的质疑当中上台的。他很依靠个人表演。当时大家都在批评西汉政府不仁德不爱民。那个时候,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成了一种官方意识形,等于读书人获得了一种武器,上天降个灾读书人就趁机批评皇帝失德了干坏事了。这对读书人来说是获得了一种武器。在此之前,读书人没有这样的武器,批评皇帝的风险非常大。这种武器被发挥得越来越厉害时,大家就认为西汉的刘氏是失德的,觉得这么搞下去你是应该禅位的。王莽看到了这个思潮。他看到了以后就开始了他的表演。他把自己的各种行为都往儒家——不管是传说的还是真实的——反正就往儒家那个方向靠,把自己表演成一个当代大儒,表演成周公之后的第一人。在这个过程当中,他的表演到了极致以后,当时的很多儒生,包括扬雄这样的大学者,都觉得让王莽做皇帝不错,他是我们心目当中的“哲人王”,很像我们期望的那种皇帝。这是一个靠表演上来的人。

那时的知识分子主要集中在朝堂和太学里。基本上所谓的舆论,就是长安城洛阳城的舆论。长安城里流行什么舆论,就是什么舆论,长安城之外是没有舆论影响力的。像扬雄这样的人,他要在舆论场上发挥作用,一定得待在长安才行。如果他回到了老家,回到了四川成都,那就没有影响力了。我把西汉理解成一个比较蒙昧的时代,那个时候对天意的迷信是比较严重的,所以舆论与天人感应结合到一起能够发挥一些作用,天意还略略能够制约一下皇权。

但很快就不奏效了。东汉的时候,光武帝干了一个事。光武帝是靠着谶纬起家的。谶纬就是刚才讲的天人感应。光武帝在他消灭群雄的过程当中,各种造谣言造迷信,将自己和天意捆绑在一起。然后他做了皇帝以后就干了一个事,就是把谶纬给国家化了,由国家颁布一套类似于谶纬大词典一样的东西,所有的天象,所有的异象,哪里出了闪电了,哪里大树倒了,哪里公鸡生蛋了,全部都只能在这套词典里头找解释,谁要敢在词典之外找解释,对不起,会被抓起来杀头。他把谶纬这个东西官学化,垄断了对天意的解释。

而且,汉朝的皇帝们后来还有了一套新的玩法,就是以前的时候天意如何,比如说泰山有一块大石头自己站起来了,大臣就会讲皇上什么事做的不好,所以泰山出了这么个异象,我们要改正。然后皇帝就会下个罪己诏。后来就不是这样了。皇帝会说:现在有三公执政,御史大夫什么的,太尉什么的。公鸡生蛋母鸡打鸣报上来,皇帝就说这个是三公里头的谁谁谁干了坏事了,不好好帮我干活,你自杀去吧。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皇帝把天人感应的感应对象往下压,压到官僚集团身上。皇帝的用意是别想约束我,皇权是不受约束的。

8

明朝的朱元璋把告密系统给发挥到极致。比如你的邻居他是一个老师的话,他教的学生是谁,学生住在什么地方,他教课的内容是什么,这些你都得知道,你要不知道,比如说你的邻居已经两天没回来了,你两天没见着他了,你要不报告,最后发现你的邻居在外面犯了案,对不起,作为他的邻居你也要跟他一样,他犯了什么罪受到什么惩罚,你也跟他一样。

然后还有进京上访的制度。它一开始只是针对衙门里的胥吏,也就是在衙门里帮官员事的。明朝的胥吏和宋朝的衙前差役大致是一个东西。朝廷不给发一分钱,但朝廷要征粮了,这些胥吏们要下乡去征粮,朝廷要抓壮丁了,胥吏们要下去抓壮丁。朝廷有任何事务,都可以让胥吏们去干,但是朝廷不给一分钱。不但不给一分钱,比如说要运粮到南京城去,全都要自己出钱。朝廷不给钱还要自己出钱,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就是压榨百姓。我被朝廷点名做了胥吏,那我为了不亏本,一定会捞老百姓的钱,一定会背靠着官府的权力,对老百姓进行剥削。朱元璋觉得你这是损害我明帝国的统治基础,你把我的老百姓都逼反了,是给我造麻烦。我就要整治你们。怎么整?就是发动老百姓抓胥吏。朱元璋讲,老百姓可以冲进衙门——他说了,不能从衙门的正门进,正门只有官员可以进。可以从衙门的小门冲进去。六部胥吏,百姓在哪个领域受到了盘剥,就抓哪一个领域的胥吏。比如说你是在征兵的过程当中被勒索了,就可以进去把兵部的胥吏抓走,直接押送南京城,那里有专门的机构来受理这些案件。

从北宋的衙前到朱元璋的胥吏,里头有这么一个逻辑:就是你是民间的富人,你们家致富是在我皇帝的恩泽下致富的,那么既然你致富了,你就要为我皇帝分忧,你就应该拿出你的精力,拿出你的劳动力,拿出你的时间,乃至于拿出你的家产,来为皇上办事。

北宋就是这样子的。衙前差役每个地方都有标准,家产到了多少就给摊派上承担衙前差役的资格。拥有了这个资格以后,每户轮一年。你干一年,下一个富户再干一年。为什么不让他一直干?是为了防止结党营私,只能干一年。这些差役跟官员比起来,他的权力是很弱势的。在做衙前时,官员们会把那些本来应该由官府开销的东西,全部都摊派给富户。结果就是谁被摊派了差役,谁就要破产,谁就要败家。

朱元璋也是这么干的。除了胥吏之外,他还搞了一套制度叫粮长,负责替朝廷征粮。他觉得胥吏去征粮,官府去征粮,老百姓受害很厉害,他就想出一个主意,在民间找一群富户:你们都是有钱人,你们去替我征粮。你们有钱人不会在乎小老百姓那点粮食,你们应该不会贪污。朱元璋在诏书里讲得特别明白:你们既然已经如此的富有了,那么你们替我做事,替我去民间给老百姓造福,难道不是理所应当的吗?它里头有这么一个逻辑。

最后就变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从官府来讲,一定要有差役的,没有差役的话官府的工作做不下去。对底层的老百姓来讲,那我是坚决的不想成为衙前和粮长的候选人。所以有家产的赶紧分家,家里多几个孩子赶紧分了,这样每一户的资产总数就下降了。没法分家的就赶紧消费,吃光喝光用光,大家都不愿意做富人。都不愿意做富人的结果,就是官府会进一步下调资格线。下调到最后,结果就是这个地方只有穷人,然后穷人不断拼穷。大家比谁更穷,不是比谁更富。穷只是日子艰难,富了被拉去承担衙前和粮长之类的差役,却很可能家破人亡。

9

中国历史上的变法,我觉得可以分两种。一种就是范仲淹式的变法,要降低老百姓的负担,让老百姓不要去服那么多的劳役,每年可以多几天待在家里,好好种自己的地,不要征老百姓那么多税,可以让他们收获的粮食多一点留在家里自己吃。这种改革很少,在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

我们熟悉的那些改革家,中国历史上的那些大改革家,基本上都是第二种。就是怎样让国库的粮食更多,钱财更多。从商鞅开始往下,包括汉代的桑弘羊,到唐代的两税法改革,到后面的王安石改革,到张居正改革,他们的核心目的都是增加国库的收入。谕旨和改革文件上,会讲一点税赋公平之类的话,但实际上,都是为了增加国库收入。

中国历代变法,它的驱动力在哪里?真正为百姓好的、减轻百姓负担的那些政策,官僚系统它是没有动力去推动的。像王安石变法里头的青苗法不错,但这个东西就没有人真正去做。青苗法就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官府可以贷给你粮食度过这个关口,等你粮食收上来以后再把它还给我,附加一些比较低的利息,它大概是这么个东西。然后这个事情操作起来比较复杂,官府难以从中获得大宗的收入,所以官僚系统就没有动力去干这个事情。相反,类似市易法这样的东西,因为它操作成本不搞,用权力直接摊派就可以推动,而且容易弄到钱,结果就推行得很有力。弄到最后,不管开封城里的商人需不需要贷款,都得给我贷,否则就别想在开封城做买卖。

10

“利出一孔”这个词实际上是《管子》讲的,就是“予之在君,夺之在君”,你想得到什么,只能是由皇帝给;你的东西被拿走,也只须凭皇帝一句话。只有这么一个通道可以让你得到想要的东西。财富的流动被控制了起来,渠道单一化,就像个水龙头一样,水龙头的阀门由皇帝握着。朕赐给你才是你的,朕不给你不能抢。一个社会的财富流动有一个总阀门,总阀门由皇帝掌控,我活在这个社会里,我想要阶层跃升,靠个人努力是不管用的——不努力肯定跃升不了,但努力了也跃升不了。只有迎合皇帝,让皇帝给你开阀门,你才有可能上升。如果皇帝不开阀门,你再怎么努力都没用。

科举也是一个阀门。它并不是为了把整个官僚集团都替换成科举出身的人。科举从隋代开始到唐代,然后到宋代,元代基本不搞,然后到明代和清代,搞了这么多年,它的核心目的,是为了把向上流通进入官僚系统的渠道由皇帝来掌控。科举以前搞的是察举,察举的时候,阀门握在谁手里?握在世家大族的手里。察举就是你这个地方上有什么人才,孝廉也好,贤良方正也好,需要当地的世家大族推举,才能完成阶层跃升。比如说东汉的汝南袁氏四代人在朝中做三公,在朝廷里有关系,可以向朝廷举荐人才,就意味着汝南这块地方上的人才的选拔权,主要掌控在袁家手里。皇帝不会高兴这个事情。科举就不一样。科举考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权力由皇帝掌控,皇帝让谁进入到上升渠道,谁才能进入上升渠道。

皇帝不在乎到底有多少人由科举升上来的。科举只是一个工具,朱元璋在洪武初年搞的是察举制,很快就发现了大问题:我不再是这个国家的政治中心了,谁是国家的政治中心?丞相胡惟庸。为什么?因为察举制要下面的官员一级一级向上面推荐,我这个县有一个贤才,我推荐给上面的官员,上面的官员再推荐,最后推荐到丞相胡惟庸那里。胡惟庸成了那个“利出一孔”的大阀门。朱元璋发现胡惟庸是政治中心后,立刻意识到这要不得,所以罗织罪案把胡惟庸干掉,再清洗明帝国的官僚集团,把那些靠察举上来的官员全部清洗一遍,清洗完了以后,朱元璋改弦更张,在明帝国恢复科举制。恢复科举制时,他说了一句话,说“吾有柔天下之法”,就是科举,因为科举可以消灭天下“负血气”之人。

11

我穿越到任何时代,可能都活不下来。比如说穿越到秦国是吧?秦国的这一套,全民都要农耕,我的的所有技能都是没有用。它只需要两个,一个是你能打仗,一个是你能种地,除了这两项技能以外,剩下的技能都不被需要。我到了那个时代,属于要受到严厉打击的对象。

我要穿越到汉武帝时代就更惨了。西汉人自己的史书里就讲得很明白了,是夏侯胜跟汉宣帝讲的。当年汉宣帝想给汉武帝立庙纪念,夏侯胜就直接在朝堂上站出来讲:武帝时代天下户口减半,他有什么资格被纪念?我要活在武帝时代,能有那么幸运成为天下户口减半的另一半吗?恐怕不能冒这种险,这个概率很可怕的,1/2。

说实话,我要活在朱元璋时代也会很倒霉。朱元璋时代有知丁法,像我这样比较宅的人,在知丁法下面就很危险。三天不出门,邻居就把你举报了。而且宅在家里不出门种地,是要被当成游民来重点打击的。要是说自己宅在家里写文章,那就更危险了。而且,在朱元璋时代,如果你爱好唱曲,如果你爱好踢球,如果你有这一类的爱好,也很可能被抓去,然后被绑在南京城的逍遥楼里直接饿死。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年以后,曾经有一个政策,最开始是禁止军队唱曲、下棋、踢球,谁要唱曲、下棋、踢球,唱曲的要连上唇带鼻子割了,下棋的剁手,踢球的跺脚。后来这个政策从军队扩大到了民间。南京城里有专门抓唱曲踢球下棋者的特务。明朝的南京人写文章说,朱元璋曾经弄了一个很高的逍遥楼,派人站在楼顶监视城内百姓,看哪里有人踢球,哪里有人唱曲,就派人去抓捕。有些类似后世的“游手好闲罪”。

12

如果不去讲突变的话,历史还是有进步的。

比如说在孔孟之前,“民贵君轻”这些理念很难见到,但是孔孟之后,历代鲜少有人敢公开批判说“民贵君轻”是错的。再比如说汉儒对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从汉儒往下一直到清朝灭亡,无论皇帝多么残暴,也没有人敢说文字狱应该搞,搞得好。像乾隆这样的,他下诏书搞文字狱的时候,也还要在前面写一句“朕从不以语言文字罪人”,给自己辩护,不肯承认自己是一个搞文字狱的人。他为什么要写这个话?为什么要这样此地无银地自我辩解,也是因为他知道文明已经堆积出了一条底线:搞文字狱是不对的。这种底线逼着他在诏书里写下了虚伪的“朕从不以语言文字罪人”。

 
No comments

Place your comment

Please fill your data and comment below.
Name
Email
Website
Your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