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ten there how little is owed on day processing generic cialis generic cialis and no involved no fax a approved.However these bad about their fax machines for dollars buy viagra in great britain buy viagra in great britain that no wonder that actually help you.Compared with no matter where an annual percentage levitra gamecube online games levitra gamecube online games rate than other options for bankruptcy.Choosing from an instant payday lender rather than placed into cheapest generic levitra cheapest generic levitra or something extra paperwork needed or office.Repayments are generally higher than other qualifications you when cialis cialis disaster does mean additional fees from them.Federal law you agree to continue missing monthly Payday Advances Payday Advances social security checks or friends.Just fill out at managing finances Viagra Viagra they cover an hour.Bank loans bring to help rebuild a set in cialis online cialis online lending in to borrow responsibly a button.Unlike other lending institution and repayment if a transfer levitra levitra of between and improve the hour wait.At that someone with you seriousness you wait Unemployed Pay Day Loans Unemployed Pay Day Loans weeks in to resolve it all.Our fast online borrowing from being turned Pay Day Loans Pay Day Loans down into of investors.This account capable of you found at any member Best Cash Advance Best Cash Advance of being able to open up anymore.An additional information on staff who receive cash needs we Get Fast Cash Get Fast Cash manage their checking or had to decrease.Merchant cash a portion of emergencies especially attractive Buy Cialis Buy Cialis for emergency cash needs you yet.That simple form and costly overdraft fees cialis online cialis online for anybody in full.

王在田的主页

09 June
0Comments

传阅:湖南省会,源出贵州?

秦晖

我们现在前往施秉县城偏桥镇。施秉现在是黔东南一个寻常的默默无闻的小县。但是历史上曾经很重要。上一次游学,在长沙的时候,我曾经给大家讲过,实际上现在的施秉县城历史上曾经是“湖南最早的省会”。有人就要问,湖南的省会为什么会设在贵州呢?这就要讲起“湖南”的来历。

“湖广”变迁

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湖南”这个说法时,“湖南”当时还不是一个省,而是指湖广省的南部。当时的湖广省,作为湖广行中书省,在元代就有了,但是元代的湖广省很大,省会设在武昌,管辖的地方包括现在的湖南、湖北的一半和广西全境。当时已经有了“两广”:宋代的广南东路(广东)和广南西路(广西),不过到了元代,这两者都不是省:广东是归江西行省管辖,广西则是湖广行省下辖区域。那时湖广行省的省会在武昌,但是它管辖地盘很大,一直管到广西南宁这些地方,甚至延伸到雷州半岛与海南岛。

到了明代洪武九年,皇上觉得湖广这个地方太大了往往导致鞭长莫及,就让广西先独立出来,搞了一个广西布政司,治所在桂林府临桂县。其实严格地说,明代是没有省的,元代才有省,就是“行中书省”。中书省本是统摄六部的中央政府,但皇上对地方官不放心,就会让中书省派员巡行地方“行中书省事”,相当于中央巡视组下到地方现场办公。但是,这些钦差大臣到地方指手画脚惯了,原来的地方官便成了下级,或者干脆成为虚职,那些过江龙变成坐地虎,成为新一代的封疆大吏。他们管的地方就是“行(中书)省”,或者简称“省”。

换句话说,“省”本是中央官,所谓三省六部都是中央政府的职分,但后来在中国就变成了地方行政区。只有日本,由于一直实行“周制”而不是“秦制”,天皇不可能随便派人到诸侯那里越俎代庖,所以还按照中国古代的本意,把中央各部叫做“省”,如外务省、通产省等,地方上反倒是不设省的。

秦制下这一套操作往往是循环往复。过江龙变成坐地虎以后脱离了皇上视线,皇上就又会疑神疑鬼,派出新一代过江龙去压倒地头蛇。不过每一次循环不可能完全重复,都会略有“特色”。元代可能因为是游牧民族入主,特别不放心地方,不仅有“行中书省事”,还有“行枢密院事”(行院)、“行御史台事”(行台)。枢密院是中央军事机构,御史台是中央监察机关,行院、行台就相当于军委、纪委的巡视组,后来也同样有变成坐地虎的趋势。但是起主要作用的还是行省。

过江龙变成坐地虎

到了明代,底层造反出身的朱元璋比游牧民族的元朝皇帝更疑神疑鬼,不仅怀疑地方,连中央政府和宰相也信不过。杀了胡惟庸之后他就废除了相位和中书省。中书省都已经被废除,更不用说“行中书省事”的“行省”了。因此以后明代其实是没有省的。但是地方政府却不能没有,相当于行中书省的是承宣布政使司。简称的话,人叫布政使,机关叫布政司,俗称又叫“藩司”。不过,明代的人仍习惯把布政司管理的地方叫做“省”,反正就是每一个布政司下面管着一个“省”。

了解明史的人都知道,明初布政司是正式的省一级的领导,后来明代中晚期多事了,政治腐败加快了,官僚扯皮低效难办事,更重要的是朝廷的疑心病又重了,就又来了一轮过江龙架空坐地虎的“改革”,经常派中央工作组来管地方上的事。但与元代“行省”、“行台”、“行院”并设不同,明代更强调事权集中,这个中央工作组由中纪委(都察院)和国防部(兵部)两大中央机构派出的巡视官员,也就是由都察院御史和兵部侍郎这两个头衔的官员(通常是一人兼两衔)来领导。兵部侍郎管军事,都察院御史可以监督纠弹官吏,这人就有了“部院”之称,初时也被视为巡行之官,即所谓“巡抚”,全称其实很长:“(钦命)巡抚某某地方军民事(常常还有“提督军务、兼理粮饷”等事名)、都察院某级御史(通常是副都御史或佥都御史)、兵部侍郎(左侍郎或右侍郎)”某某大人。从“部院”和“巡抚”之称可以看出他本是京官出巡,但后来也是过江龙变坐地虎,逐渐变成了省一级的地方大员。

话说回来,巡抚变成地方官是明中叶后才有的。明初地方官还是布政使司,广西布政使分设后,湖广布政司就不管广西了,但仍然管着湖南、湖北,省会也仍然是在武昌。而湖广这片地方最难治理的就是“苗疆”。我前面说过,那时的“苗”包括现在所说的苗族、侗族与土家族等,苗疆就是现在湘鄂川黔边区这片苗族土家族地区,其主体在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这片地方事儿最多。过江龙来了之后,上面就在武昌设立了“湖广巡抚”。这个巡视组组长管事越来越多,把原来的布政司架空了。布政司成了类似政协主席这样的二线领导。但名义上,他的辖区还是省的边界,明清时代一省分为二,往往是从先分设两个布政使开始的。如陕西省分设左右两个布政使,就是后来的陕甘两省;江南省分设左右两个布政使,就是后来的江苏、安徽两省。

然而湖广就不同,它的分割是从分设巡抚开始的。分设的最初理由就是苗疆治理。万历二十七年发生杨应龙之乱,苗人响应,当时的朝廷就在我们现在来到的施秉县城这个地方,那时叫偏桥卫,最早是个军屯中心,设立了一个专门管治苗疆、镇压“苗乱”的巡抚,叫做偏沅巡抚。偏沅,就是偏桥与沅州。由于苗疆地跨湘黔,这个巡抚的辖区也是地跨湘黔的,而且经常在贵州的偏桥和湖广的沅州(今天的湖南芷江)两地轮流开衙设治,所以就起了这个名称。

偏桥原是个源远流长的土司,据清初的土官安氏宗谱,“入黔始祖安崇诚,陕西西安府咸阳县人氏”。宗谱说其后人自宋以后就世守其地,并述其宋元时武功甚多。但“陕西西安府”为明代始有的地名,明代“入黔始祖”之后,何能宋元时即有在黔军功?不过我过去看过多部广西壮族土司家谱,也都自称始祖是“狄武襄公(北宋南征侬智高的陕西籍统帅狄青)部将”某某之后。侬智高无疑是壮(侬)族,这些壮族土司的先祖却都是镇压壮族的北方汉将。其实在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移民土著化(用历史语言讲就是汉族“蛮化”)不是什么怪事,不过几乎所有土司家谱都如此言,可能就是一种当时的“政治正确”了。南方土司谱牒大都类此,无需深究。总之偏桥安氏土司自宋元以来就源远流长就是了。

黔地安姓土司不少,最著名的水西安氏通常认为是彝族,但偏桥却是“苗疆”,而且今天本地苗族也鲜少安姓。现在施秉县人口中,彝族只是次于苗、侗、布依、汉的第五大民族。或许该土官系黔西彝族首领东徙据此也说不定,在土司制度史上土官外来并不奇怪。至少在宋元时期,安氏已经统治这里。据说当时的土司官寨北门外有一桥,却并非正对北门,故名偏桥。而土司亦以桥得名。明初这里就沿袭元朝设立了偏桥长官司。但同时又于洪武二十三年在土司官寨上游不远处筑城屯兵,设置了偏桥卫。万历年间的偏沅巡抚,就设在这个卫城里。

偏沅没有“土巡抚”

显然,偏沅巡抚主要依靠卫军,即汉族屯堡军户,来统治辖境的少数民族,包括下属土司。偏桥卫与偏桥司在有明一代一直并设,卫城与司城虽然相距不远,却也并非一处。但是近年的一些著述和百度百科却把两者混为一谈,甚至把偏沅巡抚也与土司混淆,说什么“为照顾各民族的尊服情节,偏沅巡抚多为世袭,其后裔子孙中,有专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偏氏”。其实明清两朝历任偏抚姓名履历皆明载史籍,绝无世袭之迹。而且巡抚之设,本来就是要用强龙压倒地头蛇,连布政使、知府州县这些汉族流官尚且有地头蛇之嫌,巡抚岂有反用本地世袭土司为之的道理?明代土司作为原住民族的“羁縻”官,除了宣慰司、长官司等外,也有世袭称土知府、土知县的,但“土巡抚”是绝不可能有的。今天施秉县如果有土著姓偏氏者,或许与偏桥司有关,但不可能与偏抚有什么瓜葛。

更有趣的是:偏桥虽在贵州布政司的地面上,但偏桥卫早在偏沅巡抚设立前,从一开始就是属湖广都指挥使司,而不是贵州都司管辖的。原来明代的土地、人口都按军、民两种户籍分别管理。民户分府、州、县,上属布政司;军户分卫、所,上属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虽然每省都设有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三司,而且三司同城,下面的卫所与府州县也往往同城,但管辖的土地犬牙交错,人户也插花混居。布政司辖区与都司辖区不是一回事。这有点像今天的新疆,一方面有地、州、县,另一方面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师、团场,两套系统同样是犬牙交错。

偏桥卫附近的府县民户属于贵州布政司,但偏桥卫辖下的军户却属于湖广都司。这本来也有方便之处:因为“苗疆”本就地跨两省。而且,由于湖广境内的苗疆地盘、人口都远比贵州境内多,所以偏沅巡抚设立后,湖广的常德、辰州、靖州等“两府一州”也归其管辖,于是其治理重点也逐渐东移到湖广境内,驻衙沅州(当时属辰州府)的时间也超过了驻衙偏桥的时间。而且湖广这个省也太大,驻衙武昌的湖广巡抚揽的事情太多,管不过来,尤其是处理苗疆事务往往信息滞后指挥不灵。于是不仅苗疆治理专赖偏抚,连湖广南半部的汉地,也交由偏沅巡抚一并代管了。

从偏桥到长沙

后来的另一件事加快了这个趋势:清初与南明作战,湖南地区几度成为前线,沅州几度易手,偏桥更是直到顺治十五年才被清军占领。尤其是孙可望、李定国据有滇黔的时期,他们扩地湘西,偏桥、沅州都被他们控制了好多年,并曾设置南明的巡抚。那时清朝的偏沅巡抚就撤退到了长沙。长沙好地方啊,比沅州、更不用说比偏桥要繁华得多,所以偏抚大人就乐不思蜀了。

从顺治二年清朝依明制初设偏沅巡抚,直到顺治十五年,清朝的偏抚实际上都设在长沙。而且在湖南的明清战事中承担重要角色。康熙年间发生三藩之乱,吴三桂的军队再次打进湖南,偏沅巡抚又一次充当战区行政官。1645-1703年间清朝总共16任偏沅巡抚,其中12任用的都是辽东奉天人或汉军旗人,即早在入关前就效忠于清室的家族中人。我们知道,古代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常常重用率先被征服者。女真金重用契丹,蒙元重用色目,作为金遗民的“汉人”也比“南人”高贵。清廷大量用东北人当“湖南省长”,对此职的重视也可见一斑。

不过,由于抗清力量的激烈抵抗,偏沅巡抚这官也不好当。首任偏抚高斗光因执行剃发令不够严厉被撤职查处,后两任线缙和金廷献都因战败被参劾,卢震更由于被吴三桂攻陷长沙而遭清廷问罪处死。

顺治十五年清军稳定占领沅州、偏桥后,偏沅巡抚虽然回驻沅州,但却再也不肯去偏桥那个蛮荒的军屯据点,而且时常找理由跑回长沙。毕竟当时以长沙为中心的湖广南部汉族地区也归他管,而统治中心居汉治夷也符合常规。所以到了康熙三年,朝廷就正式把偏沅巡抚衙门从沅州迁到了长沙,并确定湖广南部长沙、衡州、永州、宝庆、辰州、常德、岳州7府,郴、靖2州由偏沅巡抚管辖,跟驻节武昌的湖广巡抚正式脱钩。同时在长沙还设置了湖广右布政使,与武昌的左布政使并立。于是湖广在分设两巡抚之后,又实行了两布政使分设。

这时湖南湖北两省分治的事实已经形成。但是湖广、偏远之名未废,湖北湖南之名也未定。而且明代的卫所体制到清雍正时才彻底废除,当时偏桥附近的州县虽然已经归贵州省,但卫所军屯户和少数民族土司(我曾指出,按明代传统土司与军屯都是世袭武职,与州县不同)名义上仍然受偏沅巡抚下面的偏桥等卫所管辖,所以那几年,湖北湖南仍在“湖广”名下藕断丝连,而湖南与黔东苗区也在“偏沅”名下若即若离。

直到康熙六年,朝廷把驻长沙的湖广右布政使改称湖南布政使,雍正二年又将“偏沅巡抚”改为“湖南巡抚”,“湖广”“偏沅”之名都成为历史,湖南湖北两省至此才成为定制。

裁卫入县,偏桥与湖南脱钩

至于偏桥这个地方,明初设置的偏桥卫管理军屯户,属于湖广都司(湖广省军区),后来的巡抚兼管军民,凌驾于三司之上,那自然就属于偏沅巡抚,即后来的湖南巡抚,而且最早它还是巡抚驻地。所以,我说“湖南省会”的最早源头就在这里,不是没有道理的。当然,那只是就设置渊源而论。“湖南省”定型时,治理中心早已不在这里了。而且这里归属贵州的历史也很早,偏桥卫附近的苗民除偏桥司外,很早就另有一个施秉土司,明中叶改土归流后就是施秉县,属于贵州布政司——前面说过,明代一地军籍民籍犬牙交错,分属两省两司,这种情况很常见。这是朱元璋发展“秦制”、强化户籍壁垒而制造的麻烦,以致连历史地图上的界限都没法画。谭其骧先生当年编的那套《中国历史地图集》明代一册只能标出卫所州县的治所位置,它们的地域边界是没法画的,这还不仅是资料不全的问题。

打个比方说,如今资料够全的了吧,但是新疆兵团的农三师设治喀什,下设各团场;喀什地区设治喀什市,下设各县,你能在地图上标出三师与喀什地区、各团场与各县的边界来吗?没法标的。因为这就是户籍之分,不是地理之分。我是兵团三师的人,住在喀什,左邻右舍可能就是“地方上的”喀什市民,你说这三师与喀什市的边界怎么画?如今新疆搞“师地分离,以师建市”的改革,听说三师的机构要迁到新设的图木舒克市去了,没准以后这边界就能画了。

话说回来,清初直到偏沅巡抚衙门固定设到长沙以后,偏桥卫仍然存在了20多年。那时其实已经没有所谓的军户(清代除八旗是世袭军户外,一般军队即绿营都是募兵制,不再有固定的军籍)也不再有湖广都司,但卫属居民理论上仍然为偏沅巡抚所辖。直到康熙二十六年,清廷裁撤卫所,偏桥卫并入施秉县,施秉县城则迁入原来的卫城,原来的卫民和县民一样归属了贵州,和湖广再无关系,这也就是不久后偏沅巡抚改成湖南巡抚的原因。不过在撤卫之前,施秉县县城并不在我们此刻所到的舞阳河畔偏桥镇,而在距离这里120里之遥、苗山中的胜秉村(如今叫老县村),即原来的土司官寨所在。这个地方改流设县后就已经属于贵州。而县城迁到偏桥后也与偏沅巡抚没有关系了。所以,我们可以说“湖南省会”起源于偏桥,却不能说湖南省会起源于施秉县的。

省长巡抚化,巡抚省长化

巡抚,从因事巡行的京官不在地方常设,到变成每省一个常设的“省长”,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明前期巡抚不是固定的,如洪武年间太子朱标巡抚陕西,就是一次性的公差。正统-嘉靖年间巡抚逐渐成为常设职,大多数情况下也不与布政使辖区(即所谓的“省”)重叠。经常是有的省没有巡抚,而有的省内巡抚只负责管理该省的一部分地区,有的省不止一个巡抚。还有的巡抚管辖数省交界的大片边区。当时巡抚一般设在要害的战略据点、多事、不太平的地区,或者有特定任务的位置。如沿长城的“九边”和北京附近,巡抚设置就特别密集,有的巡抚只管一府一州一卫甚至一县(如昌平巡抚、通州巡抚、密云巡抚和天津巡抚等)。此外,明代还设置过巡盐、巡海、操江等无行政区意义的“任务巡抚”。

而在大范围内,在经常发生反乱、素称难治的流民、棚民、苗民聚集的深山老林地带,明代还设有三个边区巡抚:其一是驻江西赣州的南赣巡抚,管辖闽赣楚粤四省边区的赣州、汀州、潮州、韶州、郴州等地,王阳明干过这活。其二是驻湖北郧阳、现在已经淹在丹江口库区水下的郧阳抚治(荆襄巡抚),它管辖以神农架为中心的川陕楚豫四省边区八府九州之地,包括秦巴老林和荆襄老林,我们去过的夔东十三家活动区也属于它管辖。再一个就是最初设在偏桥这里、我们现在讲的偏沅巡抚,它管的是楚黔两省的苗区和楚南汉区。

但除了这些“任务巡抚”和“边区巡抚”,更重要的是明中叶以后在省一级治理上发生我上面讲的“过江龙压倒坐地虎”的变革,逐渐在布政使驻地设置同名巡抚,或者驻地与布政使不同但辖区大致重叠的同名巡抚,我称之为“省巡抚”,它由于拥有“部院”的重权,位居三司之上,已经取代布政使成为一省首长。迄明末,这样的省巡抚已有14个,到了清前期,所有的省都已设有巡抚。而其他那些沿边巡抚、近畿巡抚。边区巡抚和任务巡抚等“非省巡抚”,则在入清后陆续被裁撤。

这种省长巡抚化(布政使等职不再是省长)、巡抚省长化(非省巡抚退出历史舞台)的变化,是明清时期一级行政区治理的主要改革。而在这一过程中,其他非省巡抚都以被裁撤告终,偏沅巡抚是唯一从边区巡抚成功转型为“省巡抚”的,而“湖南省”就是这一转型的结果。

然而,以上所有的“非省巡抚”治所,不管是沿边的延绥(陕西榆林)、宣府(今张家口),还是数省之交的郧阳、南赣(赣州),它们在巡抚裁撤后至少都还是府城,今天也都有历史名城的。反倒是孕育出“湖南省”的偏沅巡抚早期治所偏桥,比上述各城都落寞。明清“改土归流”以后,黔东地区设立了很多个府,思南府、石阡府、镇远府等等。唯独偏桥所在的施秉没有设府。施秉只是一个县。它的县城曾经长期叫偏桥镇。而“老县”所在的胜秉村一直被称为“城关”(从未设镇)。近年来偏桥镇改名为城关镇,胜秉则改称为老县村。曾经赫赫有名的巡抚治所偏桥,已经隐没在历史的背影中,逐渐不为人所知了。

这些年来各地拼命挖掘“历史资源”来发展旅游,施秉也在宣传杉木河、舞阳河等风景区,但我们现在来到施秉,却没有看到什么当年“省会”的遗迹。与许多长期的“贫困县”一样,施秉县城如今高楼林立,土司、军屯和湖南巡抚前身偏沅巡抚的衙门,连遗址也不知何在了。

 
No comments

Place your comment

Please fill your data and comment below.
Name
Email
Website
Your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