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ten there how little is owed on day processing generic cialis generic cialis and no involved no fax a approved.However these bad about their fax machines for dollars buy viagra in great britain buy viagra in great britain that no wonder that actually help you.Compared with no matter where an annual percentage levitra gamecube online games levitra gamecube online games rate than other options for bankruptcy.Choosing from an instant payday lender rather than placed into cheapest generic levitra cheapest generic levitra or something extra paperwork needed or office.Repayments are generally higher than other qualifications you when cialis cialis disaster does mean additional fees from them.Federal law you agree to continue missing monthly Payday Advances Payday Advances social security checks or friends.Just fill out at managing finances Viagra Viagra they cover an hour.Bank loans bring to help rebuild a set in cialis online cialis online lending in to borrow responsibly a button.Unlike other lending institution and repayment if a transfer levitra levitra of between and improve the hour wait.At that someone with you seriousness you wait Unemployed Pay Day Loans Unemployed Pay Day Loans weeks in to resolve it all.Our fast online borrowing from being turned Pay Day Loans Pay Day Loans down into of investors.This account capable of you found at any member Best Cash Advance Best Cash Advance of being able to open up anymore.An additional information on staff who receive cash needs we Get Fast Cash Get Fast Cash manage their checking or had to decrease.Merchant cash a portion of emergencies especially attractive Buy Cialis Buy Cialis for emergency cash needs you yet.That simple form and costly overdraft fees cialis online cialis online for anybody in full.

王在田的主页

07 September
0Comments

传阅:他者眼中的李鸿章

雷颐

李鸿章于1870年末成为首位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此后的28年,他一直担任此职。在这28年间,因其职务职责与个人识见、能力,举凡中外重要交涉,李鸿章无不参与其间,起了重要作用,在一些交涉中甚至起了决定性作用。所以,一位英国外交官曾说,李鸿章是大清国事实上的外交部长。此说或有夸张,但确实说明李鸿章在对外交涉中的分量之重。近代中国,西方政要、新闻记者最熟悉的中国高官非李莫属,有关李的记载自然多多。尤应重视的是,由于中国报业起步较晚,在那个时代更无中国记者采访政要,所以西方杂志报纸的记者对其采访甚多,其中有些采访、提问非常尖锐、细致。看李相的“答记者问”,不仅有趣,更能从中窥探他的内心世界,更深入地了解近代中国的政治与社会。国内关于李鸿章史料的搜罗、发掘,虽不能说“净尽”,但也“近尽”。西方杂志报纸上的李鸿章,则为李鸿章研究突开另一富矿,提供了大量新史料。透过“他者”的眼光,我们看到了原来看不到的另一面,使这个复杂人物的“多面相”在我们面前再多呈“一面”,对其研究距“全面”又会进一大步。

李鸿章在国际上曾有“清朝的俾斯麦”之称,这一美誉,来自美国前总统格兰特(Ulysses Simpson Grant)将军。1879年春,退休的格兰特将军来到清朝,与李会见。此后,二人私交甚笃。在此前后,英、美报纸都曾将二人对比,认为二人的经历、地位相似,所以容易建立私谊。美国《孟菲斯每日呼声报》(The Memphis Daily Appeal )1879年9月13日的一篇文章说:“镇压了强大的太平天国叛乱的李鸿章,在清朝的地位跟格兰特将军在美国的相似。”“他就是通过镇压太平天国而升到目前高位的李鸿章总督。几年前,他是清朝最有才华的学者之一,现代知识、历史、地理等的造诣都很深。他和格兰特将军年纪相仿,都平定了国家的叛乱。这使两位伟人之间产生了一种亲密的友谊。没有哪个外国人像格兰特将军一样,在北京及清朝受到如此规格的接待和欢迎。”

不幸的是,“清朝的俾斯麦”并未如普鲁士的俾斯麦那样使国家强大。在格兰特将军称李是“清朝的俾斯麦”十几年后,清朝在甲午战争中惨败于日本。甲午战争后,李鸿章一度被投闲散置,但1896年5月他又时来运转,作为清朝政府“钦差头等出使大臣”来到俄国,参加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李鸿章访俄参加沙皇的加冕典礼仅是表面的理由,其实质是因日本打败清朝成为列强之一,改变了东亚格局,而俄国逼迫日本把辽东半岛还给清朝,趁机迅速扩大在清朝东北的影响,抵制日本,使清朝政府产生“联俄制日”的战略构想。欧美列强得悉他要访俄,生怕俄国独自得利,于是纷纷发出邀请。从1896年3月中旬到10月初,他先后访问俄国、德国、荷兰、比利时、法国、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等欧美八国,行程9万多里。

访俄之后,李鸿章在6月13日到达德国。到柏林的第二天,李鸿章就拜见了德皇威廉二世。稍后专程到汉堡拜访前首相俾斯麦,俾斯麦设家宴招待。曾经权倾一时的俾斯麦,因与威廉二世不和,于1890年被迫辞职。此时,这两位都从权力顶峰突被赋闲的“俾斯麦”相见,或有同病相连之感。

德国许多媒体对二人的会晤作了详细报道。其中最重要的信息是,李鸿章向俾斯麦表示,他此行最重要的目的是向其征询清朝如何改革、如何使清朝强大的意见。他甚至还说,自己的改革总是遇到来自朝廷的阻力,特向俾斯麦请教如何化解朝廷的阻力。俾斯麦回答说,首先要明白的一点是绝对不能反对朝廷,只有得到皇帝的支持,改革才能一马平川,否则就寸步难行。皇帝拥有最高权力,臣子只能向皇帝传达意见和建议,违背皇帝的意志就意味着给自己设置最高障碍。李赞同此点,但又请教如何才能在不违背朝廷旨意的前提下进行改革。俾斯麦回答说,只能以军队改革为基石,军队人数不必多,哪怕只有五万官兵,但必须精良。李鸿章回应说,他们的军队从人数上说已经有了,但确实疏于训练。自太平天国之乱以来,清军已松散不堪了。对此,他早就向朝廷提出了建议,但一直未获重视。现在看到了德国的精兵良将,他才知道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是什么样子。他表示应听从俾斯麦首相的建议,今后尽力推动此事,重整军队已成弦上之箭,普鲁士模式就是方向。俾斯麦强调,关键不在于在全国各地都有军队,而在于在需要时能迅速地调配他们。

在德国,李鸿章还做了一次X光检查。一年多以前,他在日本谈判时,遭到一名日本浪人枪击,左颊中弹。李鸿章还兴致勃勃地看了德国医生展示的一些电镀屏图片,可以看到人的脊柱、肋骨和心脏区。当时信西医的国人不多,他能做X光检查,甚显开明。

离开德国后,李鸿章一行先后访问了荷兰、比利时和法国,于8月2日到达英国。

在英国,他的主要活动就是参观、考察各类工厂,尤其是钢铁厂和制造枪炮、军舰的兵工厂。观察细致的英国媒体发现,他对艺术品不感兴趣,在以收藏各种艺术品而名噪一时的拉格赛德公馆小憩时,那些举世闻名的艺术品未能引起他的丝毫关注,反而是此馆的电气、机器设备吸引了他。

有报纸报道,在参观一家军舰制造厂时:“巨大的转台似乎使他的好奇心达到了极点。他向官员们连珠炮式地发问,后者几乎都要来不及回答了。转台是用在船板上的。台子的最上头安装有运台,再上头安装着枪炮。这些转台重达46吨左右。在两座炮台安装上去后,总重量可以达到大约200吨。其中一个转台单独放着,另一个上面已经装好了运台和重达50吨左右的重炮。炮管可以轻易地升降或者指向任何一个方向。这看起来使这位清朝的政治家很高兴,因为他问了大量有关制造这台机器的问题。”在参观一艘12200吨的巨大战舰时,李的欣赏、欢喜之情难以掩饰,对主人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审问”。他问到了钢板的厚度,接待者回答18英寸,他进一步问:“是哈维板吗?”回答说是的。“哈维板”即哈维法硬化钢,是美国工程师哈维于19世纪90年代初期使用表面渗碳工艺制成的镍钢装甲,从1892年开始被各国大量使用。李鸿章在1896年就知道哈维装甲,不能不令人啧啧称奇。

在参观一种新式可快速连发四颗子弹的枪支时,李鸿章仔细检查枪座,并问是否引自法国。一位接待者说是使用法式系统,但做了改进。另一位陪同的爵士则说这不是法国的,是引进瑞典的。看来李鸿章对法式系统颇为了解,或他自认为比较了解,就追问这位爵士是否了解法式系统。爵士回答说了解。李又问,法式是否比这个更加便利,爵士回答说没有。李再问枪支是否在法式基础上做了改进。爵士肯定地说,它既不是法式也不是英式,强调就是瑞典式。李鸿章在离开时,仍表示法式比这个要好。[1896年8月21日《北方回声报》(The North Echo)]

1872年李鸿章提出修铁路被否决,此后的17年李鸿章一直努力不懈,想尽种种办法,直到1889年朝廷终于正式同意修造铁路。所以此次出访英国,他对铁路分外关注,不但参观了机车、铁轨工厂,还了解铁路公司的运营、调度情况,详细到了解铁路公司为何要减少二等座、增加三等座。李鸿章表示,在清朝有一些铁路延伸段,被推荐使用75 磅/平方码的重量标准。(1896年8月17日《约克郡晚报》)

李鸿章在伦敦参观了著名的英格兰银行,向银行主管和几位经理细致入微地询问了银行业务的种种细节,还询问了银行与政府的关系。他还讨论了与清朝关系密切的汇率、银元等问题。英国媒体注意到他“看起来为了这个国家的利益考虑,应该拒绝采取复本位制(双金属)的标准”。[1896年8月14日《赛文欧科斯纪事报和肯特广告报》(Sevenoaks Chronicle And Kentish Advertiser)]

曾有两位女记者先后采访李鸿章。大概从未面对过职业女性,更未接受过女记者的采访,李鸿章好奇心更强,略带玩笑的反问更加直接。第一位是在英国报社工作的美国女性,报纸以“李鸿章和新女性”作为标题,报道了这次采访。这位女记者写道:“总督主导性地采访了我。我结婚了吗?然后是我打算结婚吗?我多大年纪了?我做这份工作一个月可以得到多少钱?我一个美国人怎么就住在伦敦了呢?类似这些问题,一个接一个,向我提问。我开始好奇,对于东方人而言,是否他们觉得我理应接受这一系列私人的,甚至是尴尬的提问。”她明白:“在这位伟大人物严肃而认真地通过翻译向我一个接一个地提问时,我发现他幽默地眨着眼睛,开始意识到这实际上是在对我开玩笑。”[1896年8月13日《丹迪信使报》(Dundee Courier)]

稍后采访他的英国女记者是位德国人,李鸿章对前一位是美国人感到好奇,对这位又是德国人更感意外,不禁问道:“英国女记者都在哪里呢?难道没有吗?”然后,他又开始连连发问,询问女记者的年龄、婚否、收入等。得知她仍单身时,李鸿章以中国式关爱劝她:“一位像你这样聪明的女士应该结婚。很多读书人将会很高兴有你这样一位伴侣。难道他们不想吗?”……采访结束后,李鸿章用英语说了再见。[1896年8月25日《丹迪晚电报》(Dundee Evening Telegraph)]

到英国,他自然不忘当年帮助他镇压太平军的“常胜军”首领戈登(Charles George Gordon)。戈登已于1885年在苏丹战败身亡,尸骨未存。李鸿章向他的塑像和衣冠冢献了花圈,并鞠躬致敬,还与他的家人见面,表示怀念。

李鸿章离开英国前,英国一家报纸对他的访问作了简短总结:“在他带着对英国的美好印象离开时,他也给英国人民留下了一个好印象。像他这个年纪的人可以完成这么多工作真是不简单。他从来没有流露出疲惫之情,而且在看到什么或有什么可以学习的东西时,他不会放弃,直到他已经亲自检查过或者得到了必要的知识为止。如果清朝有更多像他一样的人,并且能够掌控足够的权力的话,那么中华帝国在几年后将会成为最可畏的力量之一。”此文进一步说,现在愿意学习英文的清朝人越来越多,但却没有多少英国人愿意学习汉语,这是英国人的短视,将是英国在清朝发展的障碍,这篇短评的标题就是“我们需要学习清朝的语言”。[1896年8月28日《苏塞克斯郡农业报》(Sussex Agricultural Express)]虽然过于乐观,但当今世界开始出现“汉语热”还是印证了这家媒体百年前的预言。

离开英国后,李鸿章一行访欧结束,横渡大西洋,前往美国。李鸿章一行于1896年8月28日抵达美国纽约,开始对美进行访问。在美国访问时,无论是与政要会谈还是接受媒体采访,他仍多次谈到华工问题,维护华工权益。除了1882年的《排华法案》外,美国在1892年又通过了歧视在美华人的《格力法》。《格力法》是由美国加州民主党参议员托马斯•格力(Thoms J. Geary)提出、参众两院在1894年通过的一项法案,规定在美华人不得申请保释、必须在该法案通过一年之内重新申请居留证、一年以后未获得居留证的华人将被逮捕并驱逐出境、持伪造居留证者将罚款1000美元或判五年以下徒刑。特别值得重视的是,1896年9月3日的美国《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对李鸿章在纽约会见纽约报业代表时的演讲作了报道。李鸿章以当时最经典的经济学知识,批驳了美国的华工政策。一位记者直接问道:“总督阁下,您期待对现存的《排华法案》进行任何修改吗?”李回答说:“我知道,你们又将举行选举了,新政府必然会在施政措施上有些变化。因此,我不敢在修改法案前发表任何要求废除《格力法》的言论,我只期望美国新闻界能助清朝移民一臂之力。我知道报纸在这个国家有很大的影响力,希望整个报界都能帮助清朝侨民,呼吁废除《排华法案》,或至少对《格力法》进行较大的修改。”报道说,李鸿章这时“不大的眼睛闪射出灼人的光芒”“有点激动”地继续说:“《排华法案》是世界上最不公平的法案。所有的政治经济学家都承认,竞争促使全世界的市场迸发活力,而竞争既适用于商品也适用于劳动力。我们知道,《排华法案》是由于受到爱尔兰裔移民欲独霸加州劳工市场的影响,因为华人是他们强大的竞争对手,所以他们想排除华人。如果我们清朝也抵制你们的产品,拒绝购买美国商品,取消你们的产品销往清朝的特许权,试问你们将做何感想呢?不要把我看成大清国的什么高官,而要看成一名国际主义者;不要把我当做达官贵人,而要当做大清国或世界其他国家的一名普通公民。请让我问问,你们把廉价的华人劳工逐出美国究竟能获得什么呢?廉价劳工意味着更便宜的商品,顾客以低廉价格就能买到高质量的商品。”“你们不是很为你们作为美国人而自豪吗?你们的国家代表着世界上最高的现代文明,你们也因你们的民主和自由而自豪,但你们的《排华法案》对华人来说是自由吗?这不是自由!因为你们禁止使用廉价劳工生产的产品,不让他们在农村干活。”他进一步指出,“在工艺技术和产品品质方面,你们也领先于欧洲国家。但不幸的是,你们还竞争不过欧洲,因为你们的产品比他们的贵。这都是因为你们的劳动力太贵,以至于生产的产品因价格太高而无法与欧洲国家竞争。劳动力太贵,是因为你们排除华工。这是你们的失误。如果让劳动力自由竞争,你们就能够获得廉价劳动力。”“我相信美国报界能助华人一臂之力,以取消《排华法案》。”有记者问他美国资本在清朝投资的情况,李鸿章反应很快,回答道:“只有将货币、劳动力和土地都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产生财富。大清国政府非常高兴地欢迎任何资本到我国投资。我的好朋友格兰特将军曾对我说,你们必须邀请欧美资本进入清朝以建立现代化的工业企业,帮助清朝人民开发利用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但这些企业的管理权应掌握在大清国政府手中。我们欢迎你们来华投资,资金和技工由你们提供。但是,对于铁路、电信等事务,要由我们自己控制。我们必须保护国家主权,不允许任何人危及我们神圣的权力。我将牢记格兰特将军的遗训。所有资本,无论是美国的还是欧洲的,都可自由来华投资。”[1]这些言论、观点和态度,与已经被符号化的“李鸿章”大相径庭。更值得注意的是,在1896年这篇短短的演讲中,李鸿章谈到了自由市场、世界市场、劳动力自由流动、商品的流动、垄断、价格、市场的行政干预等问题。在全球化的今天,这些依然是困扰各国的问题,他国廉价劳动力与廉价产品的冲击,依然是美国今日面临的重要问题。

李鸿章对政治、机械、工程、舰船、建筑等的性能、制作过程、价格等兴趣浓厚,不停发问,这一特点也为美国记者注意到。在从英国到美国的邮轮上,他与同船游客交谈时,向一位美国议员详细询问美国总统制、各级机构的管理方式、选举办法、不同部门领导的筛选、整个政府的架构以及分歧的处理方法;在与一位企业家交谈时,他详询了造船的各种问题、他的投资状况和美国经济问题。[1896年8月29日《印第安纳波利斯日报》(The Indianapolis Journal)]在纽约,他们乘船经过横跨纽约东河、连接曼哈顿和布鲁克林的布鲁克林大桥,当船只靠近大桥时,包括李鸿章在内的一行人全都激动起来。这座大桥在1883年5月正式交付使用,全长1800多米,桥身由上万根钢索吊离水面40多米,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悬索桥,也是世界上首次以钢材为主材料建造大桥,落成时被夸赞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此时布鲁克林尚未划归纽约,还是单独一市,美方陪同人员向李鸿章详细介绍了桥梁的高度、长度、结构、成本、利润、电缆系统和人行道设计等。当听说建成此桥花费了2500多万美元时,李鸿章立即问何时才能收回成本。

与英国记者一样,美国记者也注意到在面对媒体人的采访时,李鸿章总是想方设法向对方频频提问。他对方方面面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从家国大事、异国风俗到个人私事,甚至刚见面的人,也喜欢问他们的年龄、收入、婚姻状况等私人问题,对女士也不例外,表现出明显的“国人特点”。对此,美国媒体均对“东方文化”或“中国文化”表示理解。一家报纸就以“作为提问者的李鸿章”为标题,对李氏风格作了如下介绍、评论:“李鸿章提问的特点是,他问的问题很直接,这些问题很难被避开,并且被算计好可以获取李本人想要得到的信息。”“李鸿章的旅行无疑是非同寻常的,而他获取信息的方法也是别具一格的。他的提问非常坦率直接,令人耳目一新……李鸿章有勇气打破传统,问出一些在高度文明化的人群当中被认为是粗鲁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却也是这些文明人很乐意被问及并欣然作答的。李鸿章的理论是,如果听一些粗鲁问题的回答是不粗鲁的,那么问出问题的也就不是粗鲁的。不能说他没有道理。”[1896年9月2日《盐湖城先驱报》(The Salt Lake Herald)]不过,还是有一些美国陪同者回避了他这方面的提问。

李鸿章访美期间,美国新的总统选战已拉开帷幕,威廉•麦金利(William Mckinley)已获共和党提名,向在任总统、民主党人格罗弗•克利夫兰(Grover Cleveland)发出挑战,角逐下任总统。在李鸿章离美到达加拿大后,1896年9月11日的美国《奥马哈每日蜜蜂报》(Omaha Daily Bee)报道了一位美国记者采访的他对美国大选的看法。他反问这位美国记者是共和党人还是民主党人,这位记者回答自己是民主党人,李鸿章笑着说:“哦!那太糟糕了。民主党要失势,麦金利会成为下一任总统。”几个月后,大选揭晓,麦金利赢得选战,当选美国第25任总统,证明李鸿章的预测准确。

美国西部各州排华最厉害,李鸿章向美国媒体表示,因此自己不到美国西部就到加拿大访问,然后从加拿大直接回国而不从美国西海岸回清朝。9月5日,李鸿章离开华盛顿前往英属加拿大,于9月14日搭乘一美国轮船公司的轮船横渡太平洋,踏上归程。途经日本横滨,他因甲午之耻拒绝上岸,改乘清朝轮船招商局轮船返国,10月3日到达天津。这次耗时190天、行程9万里的欧美之行宣告结束。

这次欧美之行的所见所闻肯定对李鸿章有相当大的影响,他认为欧美的强大是从制度上保障了 “上下一心”,在觐见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时 “沥陈各国强盛,清朝贫弱,须亟设法”。但清朝政治舞台留给他演出、施展的时间、空间已经无多。回国后他依然处于投闲散居状态,并因误入圆明园受到朝廷的严厉呵责,“罚俸一年”。直到1900年1月,他南下广州任两广总督才重返政坛,但不久他就忙于处理庚子之事、辛丑缔约,于1901年11月初病逝。

雷颐: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主要著作有《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逃向苍天:极端年代里小人物的命运沉浮》等。

 
No comments

Place your comment

Please fill your data and comment below.
Name
Email
Website
Your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