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ten there how little is owed on day processing generic cialis generic cialis and no involved no fax a approved.However these bad about their fax machines for dollars buy viagra in great britain buy viagra in great britain that no wonder that actually help you.Compared with no matter where an annual percentage levitra gamecube online games levitra gamecube online games rate than other options for bankruptcy.Choosing from an instant payday lender rather than placed into cheapest generic levitra cheapest generic levitra or something extra paperwork needed or office.Repayments are generally higher than other qualifications you when cialis cialis disaster does mean additional fees from them.Federal law you agree to continue missing monthly Payday Advances Payday Advances social security checks or friends.Just fill out at managing finances Viagra Viagra they cover an hour.Bank loans bring to help rebuild a set in cialis online cialis online lending in to borrow responsibly a button.Unlike other lending institution and repayment if a transfer levitra levitra of between and improve the hour wait.At that someone with you seriousness you wait Unemployed Pay Day Loans Unemployed Pay Day Loans weeks in to resolve it all.Our fast online borrowing from being turned Pay Day Loans Pay Day Loans down into of investors.This account capable of you found at any member Best Cash Advance Best Cash Advance of being able to open up anymore.An additional information on staff who receive cash needs we Get Fast Cash Get Fast Cash manage their checking or had to decrease.Merchant cash a portion of emergencies especially attractive Buy Cialis Buy Cialis for emergency cash needs you yet.That simple form and costly overdraft fees cialis online cialis online for anybody in full.

王在田的主页

28 October
0Comments

传阅:中国电影合格的剧本不多

《霸王别姬》编剧芦苇
南方周末记者 余雅琴

芦苇今年72岁,从不使用社交媒体,日常联系只通过电话,多年来习惯于用纸笔写作,保持着一年写一部电影剧本的频率。

2022年10月中旬,他告别西安的亲友,经广州乘飞机去美国,这次行程除了要看望很久没见的儿子,还要为下一部剧本做资料搜集。“在美国写剧本有一个好处,就是清净,没人干扰我,不像这儿,比如有活动了,你不去也不行,都是熟人和朋友,不去让人觉得端架子,很容易给人产生误会。”

在中国的职业编剧中,很少有人像芦苇这样与影史上的三代导演都有过合作,在过去四十年间见证了中国电影的潮起潮落。1988年,他署名编剧的第一部作品《疯狂的代价》,就成为当年的票房冠军。此后,《霸王别姬》《活着》《图雅的婚事》等一系列作品在戛纳、柏林等国际电影节斩获大奖。

远行前日,他的书房略显凌乱,墙上和桌面都是大大小小的绘画和摄影作品,靠墙的木板上钉着一张字条,上面是芦苇的手书:“下定决心,写好《刀客七星传》!这是完成夙愿的关键一役。全力以赴,誓不罢休。”

自2015年上映的跨国大制作电影《狼图腾》之后,芦苇的创作精力更多地花费在小成本电影上,这让他渐渐远离了资本的中心,在他看来,电影没有大小,只有好坏。

“编剧的工作不存在退休,我现在就只写我喜欢的东西,不考虑其他。”他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小成本电影稿酬虽然低,但这不是钱的问题,好处是没有负担,选择自由度大。关注度高低不是我要考虑的问题,我只管我的剧本如何。”

芦苇最新编剧的藏地故事《洛桑的家事》还没上映,他已经写完了武侠题材的新剧本《刀客七星传》,紧接着想把“赤脚医生”孙立哲的故事搬上银幕,反映“知青”一代人的往事。“孙立哲从北京到陕北下乡,自己学医术救了很多人。鉴于现在看病难,我就写写孙立哲,等于是一个仰望吧,我希望中国的医生都能够变成像孙立哲这样的人,中国人民就有福了。”

创作之外,芦苇的公共言论也引人注目。

2005年,在中国电影诞辰百年之际,芦苇和好友王天兵一起做了一场名为《中国电影什么时候能长大》的对话,比较尖锐地批评了包括张艺谋、贾樟柯、娄烨在内的中国导演,认为他们不懂写故事、主题混乱。他曾直言不讳地批评《无极》,与曾经的老朋友分道扬镳。

导演陆川的《南京!南京!》《王的盛宴》曾被芦苇狠狠批评过,2013年,他却在出席芦苇新书《电影编剧的秘密》发布会时表示:“我一度很自信,写剧本是按照商业片故事片的逻辑,拍摄时却想着颠覆,幸亏后面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遇到了芦苇,和他深聊后,感觉自己当时是不对的。”

芦苇受好莱坞电影的影响很大,看重电影的可看性以及社会意义,从事编剧工作三十多年,他谈电影的“类型”多过电影的“艺术”,并且认为编剧没有奥秘。在最近出版的新书《电影编剧没有秘密》里,芦苇首次披露了《霸王别姬》剧本写作的详细内幕,让部分影迷有些意外的是,这部目前唯一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的华语电影的剧本,芦苇对创作的要求是一定要“类型化”,故事要好看,还要合情合理,要真实。

他说:“第一本书的书名,说电影编剧有什么‘秘密’,我不喜欢,我觉得电影编剧没有秘密,无非就是规律而已,这次出版的新书我就想要告诉大家这点。”

2022年10月9月,南方周末记者在西安采访了芦苇,彼时全年最重要的“十一”黄金档期并没有取得预期的票房成绩,中国内地电影市场罕见地出现整月只有五部新片上映,定档11月上映的新片只有三部的严重“片荒”。

当被问及对中国新电影的看法,他说:“中国电影剧本合格的不多,有的电影明显是剧本的问题,投资很大,费劲很大,但是基础不好。剧本就是电影的基础,这个基础不牢固,电影肯定不会精彩的。”

1、我的大学是在电影院里完成的

南方周末:你以前是学美术的,最初进入西安电影制片厂担任的是美工,后来是如何转型成为电影编剧的?

芦苇:最开始在我的人生计划和理想里面都没有做编剧这个准备。后来接触电影,做的也是电影美术。有一天我突然醒悟到,剧本的写作也是一种造型艺术,和美术是相通的。我过去是拿色彩画画,现在是拿文字画画,道理是一样的。

我进入西影厂完全是偶然的,招工的时候告诉有这样一个单位在招人,但是工种恐怕是炊事员,我虽然不太愿意当炊事员,但是我想这个单位不错,是跟艺术有关系的,那时候根本不懂电影,只是觉得可以接触到艺术,所以就进来了。我心想哪怕是当炊事员,在这个单位总还会有机会的。结果我一天炊事员都没当,人家知道我会画画,看了我的画就说:“没问题,你去当美工吧。”

做电影美术,不可避免要接触到电影剧本,因为要根据剧本内容来决定你工作的内容。美术做得多了,就能看出剧本的问题,剧本应该怎么写,怎么写是有意思的。那时候有所谓的青年摄制组,所有的创作人员,包括美术啊,摄影啊,都要在一块开会讨论剧本,我就经常给一些剧本提意见,后来提得多了,有时候被导演用激将法说“那你写,说这个不好,那个也不好,那你自己上吧”,我也就真的自己上了。结果写出来的剧本,他们也觉得真是比原来的要好,这也给了我一个信心,原来剧本是可以写好的。

南方周末:你最早署名编剧的作品是周晓文导演的《疯狂的代价》吧,这部片子在当年很轰动,是1988年的票房冠军,但这并不是你第一次参与编剧工作?

芦苇:第一部是《他们正年轻》,但是没通过,当时吴天明当厂长,他知道我会写剧本,就比较注意我。后来我又写了《最后的疯狂》,那个电影还有点反响,当年卖了很多钱,再后来我又写了《疯狂的代价》,这时候我就署名编剧了,吴天明非常扶持我,对我说:“你想当编剧我调你去文学部,你想当导演我调你到导演组,想干什么你说,我支持你。”我当时听了这话之后,觉得厂长这样厚待我,心里对他是非常感谢的,我说我还是写剧本吧。

南方周末:为什么在编剧和导演的选择当中选择了编剧,两者的区别是什么?

芦苇:我对编剧还是比较懂的,可是导演我不懂。我觉得编剧是设计师,导演是施工的工程师。经常会出现工程师看不懂设计师的创意,他就会改你的图纸,把图纸改到他的意思,所以最终的成品可能和设计师想象的不同。

我做过导演,拍过一部戏叫《西夏路迢迢》,当年还得了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作奖,国际上也得了几个奖。但是我不认为我是好导演,我的导演业务不行。天性不适合当导演,很不喜欢指挥人。

南方周末:这几年,随着电影行业的进步,编剧的重要性也慢慢凸显了,除了高校开设的编剧专业,社会上也开始有了编剧班,在你年轻的时候,却几乎没有专门的地方学习编剧,你是如何自我提升的?

芦苇:就是看电影,电影跟别的东西不一样,像理工科的知识,最好是受到系统的训练。电影是一个很直观的艺术,通过看电影就可能学会,通过分析和研究,就可以成为内行,不需要怎么学。我别说上什么电影专科学院了,连正常的教育都不完整,初二就下乡去宝鸡的山村里当农民了。

我比较幸运的是,因为我父亲在西安人民大厦工作,那是一个做接待工作的单位,他是汽车队的队长,负责接待一些外国专家和高级干部,所以我很早就有机会看一些外国电影,比如《静静的顿河》《卡比利亚之夜》《偷自行车的人》……其实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院线还是相对丰富的,直到1960年代中期,“文革”要开始了,电影才开始“一刀切”,到“文革”后期,才开始有一些朝鲜电影进来。

在我做电影的时候,看电影还是很困难,到了1980年之后才慢慢好转,逐步有了一些外国电影进来,那时候学电影就变得容易了。除了西影厂工作的便利可以看到一些电影,北京已经开始举办美国电影周、西班牙电影周之类的活动了,那时候一张票大约是两毛五分钱,但是没有关系买不到,只能买黑市票,有的电影票能炒到十元,当时的工资很低,只有三十六元,但特别想看的还是要看。

我印象深刻的电影很多,比如《巴顿将军》《黑神驹》《猜猜谁来吃晚餐》《原野奇侠》等等,当时要从西安坐火车去北京,没有多余的钱住旅馆,就找到一个朋友家安顿下来,然后天天去买黑市票。巴拉德导演的《黑神驹》讲的是一个孩子和一匹黑色的马之间的友谊,我非常喜欢,一口气看了五遍。那时候看电影,主要是学习电影的画面感,把心得都记下来,对电影的构成建立理解,我的大学是在电影院里完成的。

南方周末:阅读在你的职业生涯里同样重要,在特殊年代你参加了读书会,当时的时代氛围是什么样的?

芦苇:1973年,我们开始组织一个读书小组,算是一个读书会吧,有十多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加入的条件就是要有一定的学养,对理论感兴趣。

我们没有组织形式,没有名称,就是以朋友聚会的名义进行一种学习交流。

我们读的都是理论书,比如艾思奇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拿它作为提纲,我们一章一章地讨论它,再把每个人对它的见解发挥一下。这本书在当时是一本正统的书籍,用这本书来学习是没有危险的。“九一三事件”后,中央提倡要学习理论,还指定了几本马列的经典著作,我们都系统读过,比如《资本论》的导言、《反杜林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共产党宣言》,其实那时候我们已经开始对社会局势有了自己的思考,感觉马上要发生一些改变,只是不知道这种改变会朝向哪里,就想要靠阅读搞清楚一些问题,这是我们学习的动力。

南方周末:当时想要弄清楚一些困惑,你对自己的未来又是如何判断的?

芦苇:我光知道我有爱好,认为一定要努力实现自己的追求,但是到底怎么实现其实没有想法。我当时就是一边读书,一边学艺术。为了找书,我还去各个大学的图书馆偷书,后来被发现了,在派出所关了三天,好在我们的运气比较好,那个所长很善待我,总觉得偷书的孩子是因为爱看书,让我写个保证就回家了。

我们那时候是一个信息贫乏的时代,极度封锁的时代,任何信息都没有。今天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两者都不正常,一种处于饥饿状态,一种是吃得太饱了。

2、不能把《霸王别姬》写成纯艺术片

南方周末:回到《电影编剧没有秘密》这本书,你似乎对好莱坞电影格外推崇,是因为1980年代你主要观看的是美国电影吗?

芦苇:各国都有,但是不可否认,好莱坞在全世界范围内影响最大,而且美国电影是很好的学习对象,因为他们的电影构成最清楚。这可能也是美国人的特点,比较朴实和直接。学习之后就是实战,写剧本就是一本写完再写一本,不断地朝新的目标迈进。

南方周末:你反复强调《霸王别姬》要写成类型片,这和它的巨大投资有关系吗?你在书里谈到这部电影的时候还强调剧本是给导演和投资人看的,越简洁越好。

芦苇:编剧要根据成本来进行创作,一定要这样,因为我是搞专业的,《霸王别姬》的投资在当时来说是很大的一笔钱,我觉得不能把它写成一部纯艺术片。我记得从我一开始写剧本的时候,吴天明就告诉我,某个戏的成本是多少,别给写超了。后来陈可辛找我改编哈金的《等待》,我第一个问题就是投资多少,这是我的一个习惯,后来他说上不封顶,我才放开写,虽然故事是小故事,但我的背景是大场景。

南方周末:《霸王别姬》也是小说改编的,你在这本书和王天兵分析了小说和剧本的差别,还认为原著小说是二流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

芦苇:我不认为这是一部经典小说,就是一部普通意义上的市井言情小说,陈凯歌曾经给我来了一封信,谈到他希望我们把小说的文本重新来一遍。原著作者后来是在电影的基础上又重新出了一版小说,即使这样,电影和小说的很多地方还是不一样,结尾就有很大的不同,很多人物也都是我们新加进去的。

南方周末:小说里的程蝶衣和段小楼最后在香港相逢,但你的结尾是程蝶衣自刎,为什么要这么改?

芦苇:这恐怕和很多京剧艺人的遭遇有关系,我希望《霸王别姬》这个电影每个细节和情景都有出处。比如袁四爷这个人物,电影里最后枪毙他的时候,他迈着戏步向刑场,那是武汉枪毙一个姓高的“戏霸”的时候的真事。程蝶衣被批斗的戏来自“文革”的时候,文艺界人士在北京国子监游街的往事。

南方周末:这个剧本前后筹备了多久?你对成片满意吗?

芦苇:写的时间并不算长,主要是调研,前前后后一年多。调研要到处跑,要去北方昆剧院的资料室,也要去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还要去北京大学的图书馆,再就是北京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我当时在图书馆旁的旅馆租了一间房子,每天晚上都去泡图书馆,拿个本子去抄资料。

电影最后拍得很好,要说遗憾就是一些细节还是可以继续推敲,可以做一点学术研究,还有就是一部分表演可以更好,比如老太监最后的表现,我也觉得太装了,对这个角色的理解不对,当然这都动摇不了最后的成色。

南方周末:《活着》改编自余华的代表作,你觉得和《霸王别姬》比哪个难度更大?

芦苇:《活着》的难度大,因为这篇小说写得很好,所以不好轻易改动,改动的时候心存忌惮。在写《霸王别姬》的时候,我的精神是自由的,内心觉得就应该根据我的来,小说不对;但改编《活着》,我就想尽量地不要动小说,当然该动还是得动,毕竟是两个载体。比如《活着》的小说里福贵的儿子是抽血抽死的,现实中这也太罕见了,观众接受有问题,下笔有点狠,超出了我们的生活经验,我就改成了出车祸。

南方周末:从结尾看,《活着》最后给了人一些希望,不像原著那么残酷,好像也比《霸王别姬》显得温情一点?

芦苇:这部电影讲的是家庭生活,风格有点不一样,但两者的品质是一样的。我应该是写完《霸王别姬》不久就写了《活着》。缘起是我之前和张艺谋合作了一个关于陕西皮影戏的电影,他还去采了外景,后来他看了《活着》,又和我说先做这个吧。我也喜欢这篇小说,就答应了。

我当时拍了一个关于陕西老艺人演出皮影戏的纪录片,张艺谋很喜欢,觉得特别有魅力,当时他在我家看的片子,很兴奋,当晚就住在我家,我们聊了一夜,说一定要把皮影戏放到银幕上,后来我们就把这个元素放进了《活着》。

3、让他成为一个活着的人

南方周末:你觉得那个时期算不算中国电影比较好的时候?

芦苇:当然是,一个是政策相对而言比较宽松,再一个影人也非常有奋斗的精神。大家愿意团结起来拍个好电影,那时候个人的诉求好像都没有了,只是想把电影拍好。名利心比较弱,电影也没有开始市场化。

《霸王别姬》拍完之后,陈凯歌就叫我到北京去,我就去了,他说他成立了一家公司。我对这个事是有点怀疑的,因为成立公司的话,动机就不一定那么单纯了,你就有压力,不像在体制内。我说了一句话他可能没听懂,我说“你搞公司我不以为然,我觉得你要受累”,其实就是指这样的话搞艺术就不那么纯粹了。

当然这之后我也是愿意和他继续合作的,紧跟着他要拍《风月》,找我来做编剧,我一看是上海“拆白党”题材,那我就去上海做调研,想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去上海文史研究馆看了资料之后,发现历史上没有“拆白党”,所以我就不愿意写这个剧本。只有我相信才能写出来剧本,不相信就没办法写,我和陈凯歌说了之后,他问我能不能虚构,我说这我不行。

另外当时我劝他,《霸王别姬》已经成功了,下面能不能拍一个小投资的、但是我们又很想拍的电影,可是他还是拍了《风月》,虽然基本上是《霸王别姬》的原班人马,但是票房很失败。

南方周末:你还批评过第五代导演不会写剧本吧?

芦苇:我是说他们不太会讲故事,他们对戏剧性比较陌生,在学校学习的都是艺术品,崇尚的也是艺术品,没有对情节下过功夫,电影学院似乎也不太重视情节,强调艺术家风格和艺术家性格。

南方周末:很多导演拍出过杰作,但后来的作品却越发让人失望,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芦苇:这很正常,比如运动员状态好的时候可能创造世界纪录,状态不好的时候,也就是一般的水平,也要面对失败,面对被淘汰的结果,电影人也一样。

南方周末:你和很多导演都会有意见不一致的时候,比如《赤壁》《白鹿原》,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芦苇:我没有和吴宇森不愉快,他和制片方一块找到我写一个赤壁的故事。后来我写的剧本他没用,他用了他爱人的剧本,我就把我的版本出书了。主要我和他对《赤壁》的理解不一样,我觉得赤壁是战场,是斗争,他觉得主题是和平。

拍《白鹿原》我和导演闹得很不愉快,他不理解《白鹿原》的主题,认为是人和土地的关系,但我觉得这本书说的是父与子的斗争,是两代人的冲突。何况他的关注点也不在电影,因此有人说这个版本的《白鹿原》就是“田小娥传”。

南方周末:有没有哪个剧本是你写了还没拍,拍不了会觉得遗憾的?

芦苇:刚写完一个剧本,关于河套地区历史的,是一个清朝刀客的故事,叫《刀客七星传》。我一直对武侠片情有独钟,也很喜欢河套民歌,我就想做一部会唱歌的武侠片。

南方周末:你对新片一直保持关注,之前也经常点评一些新电影,你对最近上映的国产片有何看法?

芦苇:拍上海的《爱情神话》还是不错的,但也有它的问题。比如三个女性角色都太漂亮,不像是市井之辈,一看就是电影(人物);还有男主角的形象有问题,是个老好人,太概念化了,有点简单。以我对老好人的理解来说,他们可不那么简单。这些削弱了这部电影的戏剧力,但是这个故事很好。

南方周末:你在塑造电影人物的时候,如何让角色更加令人信服?

芦苇:你要理解他,把人物放到一个生活的场景里面去。不要概念化,不要简单化,不要扁平化,让他成为一个活着的人,一个有情感、有灵魂、有情感诉求的人。我们拍英雄人物的时候往往会有误区,英雄人物都是有七情六欲的。真善美,只有真才能善,才能美,一些电影老是让人不信服,就是不真,这类电影不能找马屁精来拍。

南方周末:这几年主旋律电影再度成为一种重要的电影现象,你会写主旋律电影吗?

芦苇:会啊,我写过两个。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影里,也有主旋律,就是爱森斯坦的《战舰波将金号》,这是苏维埃主旋律,后来被视为蒙太奇理论的集大成之作。我一直不服气,其实我父母都是老八路解放军,我认为主旋律是可以拍好的,我自己写的两部可惜没有拍,将来有机会我还是想拍。

南方周末:近来的电影里,你似乎很看好《我不是药神》,原因是什么呢?

芦苇:它有深远的社会意义,看病难是全社会的共同心声,刚好这个电影把这个问题揭示出来了,所以我觉得它有社会意义。从艺术的角度,这部电影还可以继续推敲,但这部电影有不凡的意义。好的电影,比如《乌鸦与麻雀》《小城之春》都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No comments

Place your comment

Please fill your data and comment below.
Name
Email
Website
Your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