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ten there how little is owed on day processing generic cialis generic cialis and no involved no fax a approved.However these bad about their fax machines for dollars buy viagra in great britain buy viagra in great britain that no wonder that actually help you.Compared with no matter where an annual percentage levitra gamecube online games levitra gamecube online games rate than other options for bankruptcy.Choosing from an instant payday lender rather than placed into cheapest generic levitra cheapest generic levitra or something extra paperwork needed or office.Repayments are generally higher than other qualifications you when cialis cialis disaster does mean additional fees from them.Federal law you agree to continue missing monthly Payday Advances Payday Advances social security checks or friends.Just fill out at managing finances Viagra Viagra they cover an hour.Bank loans bring to help rebuild a set in cialis online cialis online lending in to borrow responsibly a button.Unlike other lending institution and repayment if a transfer levitra levitra of between and improve the hour wait.At that someone with you seriousness you wait Unemployed Pay Day Loans Unemployed Pay Day Loans weeks in to resolve it all.Our fast online borrowing from being turned Pay Day Loans Pay Day Loans down into of investors.This account capable of you found at any member Best Cash Advance Best Cash Advance of being able to open up anymore.An additional information on staff who receive cash needs we Get Fast Cash Get Fast Cash manage their checking or had to decrease.Merchant cash a portion of emergencies especially attractive Buy Cialis Buy Cialis for emergency cash needs you yet.That simple form and costly overdraft fees cialis online cialis online for anybody in full.

王在田的主页

10 December
0Comments

传阅:高华与秦晖

蒋瑞

看到金老师在群里发高老师和秦老师的合影,并感叹高华离开我们已经十二年了。是啊,十二年了!那些年听高老师畅谈历史、谈笑风生的点点滴滴,一瞬间,就又浮现在眼前,思念如潮水般涌出,便再也止不住了…

一、高老师

2003年大一下半学期,高老师第一次给我们上课。当年有SARS,他正巧在香港访学,我已经不知天高地厚的跟高老师邮件取得了联系。他回来后,先定点隔离、再居家隔离,等他给我们正式上课的时候,已然竟有些熟悉了。记得当时他和沈汉老师给我们合开了一门《马列名著导读》的本科生课程,他似乎有种独特的感悟力,同样的史料,他总是能够别开生面,既登得大雅之堂,也绝不是照本宣科。风趣幽默,如沐春风。久而久之,我觉得他真的是秉持历史学家的本分,有一份证据说一份话,既不媚上,作八股文,也不媚俗,发惊人之语,他总是坚持史学家的良知和判断。这么多年来越是反复读他的书、看他的文章、听他的讲座,对这一点越是深信不疑。

课堂毕竟有限,熟悉之后,我就成了高老师家中的常客。去高老师家,主要是闲聊,当然我每次去的时候,都是以请教问题的名义去的。但大一大二的学生,对近代史、当代史能提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啊?借口罢了,不过高老师从不介意,去了之后,问一些不疼不痒的问题,主要就是听高老师妙语连珠。近代史、民国史、当代史,他一肚子的典故,人物、事件、关系谱,给你条分缕析、娓娓道来。

孟子说,君子有五种教育方式: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答疑解惑,对学生固然重要,但所得终究有限。传统的答疑解惑,通常是学生有问题,向老师请教。在高老师这里,往往反其道而用之。高老师读书阅世别有会心的地方,经常形成问题,然后拿来「考」学生。如果有几个学生在的时候,他还会露出一脸灿烂的笑容,说某某某你是0分,某某某你是满分,然后告诉你为什么。例如,他说,老人家理发,汪东兴都要在场,这是为什么?老人家访问苏联,没有一个高级人员陪同,只留一个级别很低的翻译在身边,这并不合乎外交惯例,这又是为什么?某体制内出来的知识分子,曾服安眠药自杀,需要用到一个很重要的仪器才能救活,报上去后,上面拍板,救。他会问你,如果你来决策,救还是不救?为什么?这些问题启人心智、引人入胜,真真是沧海遗珠,只可惜当时未能全部记下来,现在能回想起来的并不多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种闲聊对人的启迪和点拨都是非常巨大的。

高老师对史料的敏感性、穿透力,使他能在许多档案资料并未公布的情况下,通过其他诸多史料的相互印证,勾勒出事件真相的大体轮廓,并读出史料背后的寓意。同样的史料,为什么有些人能读出别人读不出的东西,有些人却不能?这就是史学功力所在。严耕望在《治史三书》中告诫后学,要读常见史料,要能从常见史料中发现别人未能发现的问题,这才是厉害之处。我认为高老师这点是做到了,他的成名作中,绝大多数引文、资料都是大陆公开出版发行的。他旁搜远绍、仔细考辨,探幽烛微、掲櫫真相。他的价值取向和史家良知,使他不虚美、不隐恶,秉笔直书;他的叙事风格、语言艺术,又使他见解高明、力透纸背。使人有一种「读其书想见其人」的感觉,这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写出了如此精彩的一部书?这正是他的个性、魅力所在。

当年余英时写《<论再生缘>书后》(1958年),三十年后得知陈寅恪当时读了这篇文章有「作者知我」四字,他本人极为震惊。当时音讯断绝,生死难料,余英时已经把陈寅恪当古人来写,没想到「古人」突然跳出来说,你是对的。这是史家成功分析人物境遇、解读人物心理的经典案例。高老师这里,也有相似的一例。《初读<杨尚昆日记>》一文发表后,杨尚昆的一位儿子杨绍明大感震惊,问遍亲朋好友是否认识高华,或父亲与高华是否有过交集,在得知没有交集也素不相识的情况下,杨决定去南京一探究竟。杨绍明在南京见到高老师后,很好奇高老师是如何将其父的心境把握的如此准确,高老师说并无特殊途径,就是读《杨尚昆日记》,再加上之前读过的史料中的线索,相互印证。这件事,高老师的学界的朋友、学生都是知道的,也从侧面反映了高老师对史料的把握能力、对人物心境的还原能力。

高老师的学术成就,自然应该由学界去评价。这里我想说,高老师的历史论述当中,人物始终处于历史的中心舞台,这与很多当代史学著作是不太一样的。现当代的史学,经常变成史料的汇集、剪切,历史上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消失不见。这样的历史著作读起来通常索然无味,另外一些人物传记又文学性过强而实证不足,或是一些街巷耳语,根本没有什么实证性可言,而不足观。高老师的历史论述,在扎实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史料的反覆体认、梳理,三言两语就可以让一个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他真的有司马迁的笔力。才兼文史,学究天人。这要归功于他早年的广泛阅读、对历史与现实的独特理解,以及不知道该称为什么颜色的幽默。

据说建国前通史讲的最好的是钱穆,建国后通史讲的最好的是赵俪生。这些都是传说中的大人物,后来者可能很难有真实的感受和想象。好在时代进步了,高老师2006年在香港科技大学的两场讲座,有视频留下,后之来者,可以与于斯文矣。自此而后的所有世代,都可以一睹他的风采。

时间到了大三,要写学年论文。我请高老师作论文指导老师,高老师欣然答应。大三写学年论文,不过历史系训练学生的常规动作,本科生其实写不出什么有价值的论文,能写一两篇比较好的读书笔记就已经很好了。学年论文只不过是论文写作的入门练手之作,王汎森更说,写博士论文都不要当成传世之作来写,就是要摆正心态。虽说如此,学年论文对本科生来讲,依然是一次重要的学术训练,我自然是全力以赴。高老师也在百忙之余,给我回复了几封邮件,我记得很清楚,他要求我「把自己的能动性发挥出来,动手动脚找资料,把思路打开」。我最后选题是雨花台纪念馆,通过几次去现场查阅资料,我发现很多观众留言,将国民党当年在这里杀害共产党人的恶劣事迹,当成了日本人干的,满纸都是对日本人的激愤之词,记忆已经有错位了。我突发奇想,就以此为出发点,写成了《革命的记忆与记忆的革命》一文,考察革命记忆的形成与建构的问题。呈高老师审阅,他鼓励我说,「小蒋,写的不错嘛!」

虽然得到了高老师的表扬,但我对近代史依然兴趣不大。这主要是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我的学术兴趣更愿意探求中国古典的学问,另一方面是由于近代史史料浩如烟海,读到猴年马月都读不完,我懒。所以大四保研的时候,我就选择了跟随颜世安老师去读先秦思想史了。颜老师是高老师挚友,从高老师逝世后颜老师的纪念文章中即可看出,感人至深。这里我想说,高老师对于学生是否读研、跟谁读、是否读博,日后是否做历史研究,都非常宽容、开明。跟很多其他老师,将硕士生、博士生看成自己可以掌握的「资产」、学术苦力、帮自己干活,简直有天壤之别。他对硕士生、博士生都是读书、做学问的指导,是一种很纯粹的传授学问的师生关系,没有什么管导师叫「老板」的市井习气,理工科可能有科研项目,尚可理解,人文社科领域,哪一部好的著作是导师靠学生写资料做出来的?或者仅仅是学生写,导师最后挂个名就能传世的?所以当我告知高老师我想去跟颜老师读思想史的时候,他充分理解并支持我的想法。读研之后,我也依然是高老师家的常客,该去还去,真没把自己当外人。

其实,能近距离接触秦晖老师,也与高老师有关。也是在2003年,我读到秦老师《问题与主义》一书,有电光石火般的感觉,自此一发不可收拾,把当时能找到的秦老师的书与文章都读了一遍,真是佩服啊。学问能做到如此通透,兼及古今中外,真是太厉害了。当时和高老师、颜老师的聊天中,他们都认为秦老师是当代的大家、通人,高老师说港中大的一些老师也是这个看法。颜老师说,秦晖这样的大学者我很佩服,他应该多写,写一本就是一本,就有新的推进。他谦虚说自己没这么大才力,做学问更推崇清人,争取在某个领域做深做透,对学界庶几有所贡献。所以,当从高老师那里得知秦老师10月份会来南大作报告,我早就跃跃欲试,想「掺和、掺和」。

2003年秦老师正在哈佛访学,中途应该是有什么事情回国,顺道来南京,应高老师的邀请,在南大作场报告。秦老师应该不久还要回哈佛,因此就把金老师从北京也喊来了。这样,秦老师在全校范围作大报告,讲农民问题;高老师邀请金老师在历史系作小范围报告,讲俄国历史上的知识分子。两场报告我都听了,两位老师真的是各有擅场,精彩非常。尤其是金老师在历史系讲完,高老师把我们几个学生叫到一起,要求我们向金老师学习。高老师认识两位老师应该很早了,但是这大概是高老师第一次听金老师的报告,听完后颇为震惊:金雁既要照顾老的,又要照顾小的,自己学问还做的这么好,不得了!她哪里来的时间?

报告做完,第二天两位老师就要去机场离开了。我终于有机会「掺和」进去了,研院派车送两位老师去机场,高老师让我和黄骏师兄陪同。我和黄骏师兄当然很开心了,师兄已经是高老师的博士生,而我才大二呀!

到了秦老师、金老师住处才知道,高老师安排我们来,还真用上了。秦老师从哈佛买了两大箱的书,来交给金老师带回北京,而他可能还要去其他地方。那箱子似乎是能上飞机托运的最大号的箱子,我们帮忙把箱子抬上车,自然不在话下。金老师开始抱怨了,「秦晖,你下次再买这么多书,自己扛回去!别找我帮忙,一买就买这么多。」

在去机场的路上,终于可以和秦老师、金老师单独交流了,太难得的机会。作为南京大学历史系的优秀学生代表,我向秦老师问出了一个俗不可耐的问题:有什么书单推荐吗?作为清华大学历史系的大牌教授,秦老师也给出了石破天惊的回答:没有,要广泛吸收一切人类文明成果。这个回答真的是把我惊呆了,大概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一时语塞不知道该怎么往下接话,这个时候还是金老师出来帮忙,说别人才大二,你就推荐几本书!秦老师略作思考,说朱塞佩·格罗索的《罗马法史》不错。我赶紧拿小本子记了下来,武功秘籍啊!那真是一个字不差的记了下来。事后这本书辗转买到,打开一看,似乎跟罗马史多有相关,自己罗马史学的并不好,因此此后很多年,这本书都在书架上吃灰。武功秘籍是给你了,练不练的会,这还真得看个人。不过这是后话了。今天看,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广泛吸收人类文明成果」这句话,秦老师都是当的起的,「有诸己之谓信」,他真是这么做的。

在车上,不一会,秦老师特别和善的主动问我,你对什么领域的历史感兴趣?我真想说,我对很多领域都感兴趣,但觉得不太礼貌,有点跟「广泛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对着干的感觉,我紧忙说还没有形成特定的学术兴趣——这也是实话,本科生大多只是泛读一些学术著作。这么多年过去了,我想,秦老师当年进兰州大学之前,就已经把「马列」读的滚瓜烂熟了,已经是半个专家了,他是带着问题「北上投师」拜入赵俪生先生门下,他从读研开始就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学术兴趣,我呢?我大二才学会一加一等于二!原典都没摸过几本呢,哪里来的学术兴趣?

送走了两位老师,也一时仍在兴奋之中。不想,人事丛脞,一别八年,再见秦老师,竟是因为高老师的葬礼。

二、秦老师

自从读到秦老师的书,就发现了新世界。

如果说高老师是在一些领域造诣极高、学有专深,秦老师那就是遍地开花、处处精彩,几乎是无往不至。按照秦老师自己二十五年前的说法,他「纵向涉及战国秦汉、隋唐、宋元、明清乃至近现代」,「横向涉及土地制度、商品经济、货币金融、宗族社区、农民问题、农村社会,还写过有关古希腊罗马、拜占庭、中世纪宗教论争乃至近现代美国、俄国、南非问题的文论」。

这二十五年来,他涉及的领域又不计其数,举其大者,有国企改制、东欧转轨、自由主义与新左派的争论、实践自由、共同底线、五四与新文化运动、帝制系列、美国大选、YQ防控,涉及的国家,则有美国、德国、日本、俄罗斯、波兰、乌克兰、匈牙利、罗马尼亚、克罗地亚、保加利亚、瑞士、厄瓜多尔、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塞尔维亚、科索沃、阿富汗、卢旺达、老挝、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印度、委内瑞拉、北欧诸国等等。从阿富汗的塔利班、俄乌战争的历史渊源,到巴以冲突的由来,从马克思、列宁到哈耶克、诺齐克、罗尔斯,从《论语》到红歌,几乎都有涉猎。特别是「黄宗羲定律」的提出,对于废除两千年来的农业税,秦老师助力甚多!

要评价秦老师的学术成就其实是很难的,因为你要在上述所有他涉及的领域,搞清楚那个领域的学术史,并了解秦老师的贡献所在,这样才可以客观评价。环顾宇内,我还不知道谁有这样的学力可以全面评价秦老师的学术成就。

作为后学晚辈、作为读者,我只能谈谈这么多年读秦老师文章的心得体会,以及如果有可能的话,我总结的秦老师学问体现出的一些特点。

秦老师的学问,特别注重事实和逻辑,尤其是强大的逻辑,彻头彻尾,所有问题给你捋的门儿清。比如,有人说,自由是西方价值,不是普世价值。秦老师论证,如果自由不是普世价值,为什么全世界都把剥夺自由作为一种惩罚?为什么全世界的监狱都需要上锁?如果东方民族不热爱自由,那么剥夺自由就应该作为一种奖励。如果监狱里的人不热爱自由,监狱就可以不上锁,事实上可以吗?当然不可以。论证完毕,自由当然是一种普世价值。这个论证相当精彩,这就是逻辑的力量啊。

再看抽象能力。当年在讨论农村问题的时候,有人说农村基层政府已经是民主选举了,因此不需要农民协会,秦老师立刻敏锐的发现,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有了民主政府,还要不要公民社会的问题。醍醐灌顶是不是?相当强大而准确的抽象能力。这种能力哪里来的?秦老师说,读马克思读出来的。马克思本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就是很强的。

在论证「文化无高下、制度有优劣」的时候,秦老师指出,文化如果与民族绑定,就不能再与制度绑定,否则没法继续讨论。为什么?同一律啊,一个概念名词前后必须保持一致。不一致的时候就会发生混乱。

在讨论佩洛西倾向的时候,有人说佩洛西就是美国的极左派,很多人觉得很难反驳,秦老师讲,如果佩洛西是极左派,斯大林就是自由派。论证完毕,这什么招数?反证法。

秦老师思考、写文章的时候,当然不会刻意想,要用什么论证方法,这些逻辑训练已经融入到他思维本身了。他几乎就是脱口而出的举出这些例子。但是形式逻辑的训练,却是后学可以提高和下手处。经过秦老师这么多年文章的反复洗礼,相当一部分读者已经知道了,事实判断、价值判断和逻辑判断,是三个不同层面的东西。对中文世界的读者来说,这真是一大贡献。

秦老师读书,自谓跟着兴趣走,没有学科畛域。这一点,真是毫不夸张。在评论加州学派的时候,秦老师借用了经济学、国际贸易的基础知识。汉、唐、宋经济强盛的时候,黄金、白银往往外流,往往是买了消费品,就跟今天的美国贸易逆差一样;明、清经济内敛、衰落,白银虽然越来越多,但实际上储蓄越来越多,出口的都是低附加值产品,换回白银,实际上是消费抑制、不敢消费。这和加州学派认为当时中国白银过剩因此经济强大的看法,就截然不同。加州学派是历史研究中的学派,一般来说,历史系的人看经济学的书,即便是经济史专业的人看经济学的书,都会被认为是不务正业。经济史专业你就该读《食货志》,你要是看萨穆尔森的《经济学》,那一定是脑子不正常了。

关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自然界的演化,秦老师认为,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增定律,世界总是从有序向无序演变,但自然界演化出了生命、人类社会也越来越文明,这些现象都很难用热力学第二定律来解释。因此存在一种冥冥中不可知的力量,在背后发挥作用,但他不愿意归之于某种特定的宗教信仰。这种对自然界和人文界的思考和解释,借助了物理学的规律。

在解释或者解读中国古代思想时,秦老师借助了索绪尔语言学「能指」和「所指」的概念。认为一个概念可以有无数种解释,这个概念的具体含义,取决于这个概念反对什么。在此基础上,秦老师认为儒家在周秦之变中,和法家是针锋相对的,也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西儒会融」可以「解构法道互补」。什么是儒家可能很难定义清楚,但歌颂秦制的肯定不是儒家,不管这些人如何进行包装——尤其是用儒家经典自我包装,拿着「四书五经」,满口「仁义道德」,各种协会名头,博导、教授、专家,甚至以「道统」「第一」自命,但只要歌颂秦制,那肯定不是儒家。是否反对秦制,是「真儒家」的试金石。

在说到郑和下西洋的宝船时,无数历史学家引经据典,论证文献记载无误,宝船真实存在过。可是按照文献记载,宝船身长140米,秦老师就指出,现在的船舶工程学专家就论证,超过100米的木船,工程上受力是做不到的,而且,世界航海史上,没有出现过超过100米的木船。第三,如果郑和的宝船真的存在过,距今也就五六百年的时间,这种技术以至于就完全失传,没有任何踪影。种种现象都难以解释。有文献记载,并不等于历史真实。

在反对历史决定论、文化决定论的时候,秦老师甚至用了数学上的乘法原理,来表明多环节因果链的最终概率,等于前面各个环节概率的乘积。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回过头想想,当年秦老师说,「要广泛吸收一切人类文明成果」,真不是一句空话。近年他又有补充,「很多知识看着似乎无用,其实都是连在一起的」,天下道术未裂,尽管去读,都会有用。学科划分是人为的,但问题却不是按学科来呈现的。

秦老师有一大特点,非常值得一提。这么多年来,他一直保持了纯粹的求知欲、一以贯之的价值关怀和勤奋的思考。人文社科领域的学者,大多数五十岁以后认知就停滞了(有人甚至不到五十岁),一方面是很难看书获得新知识,思维已经定型、思考难以突破;另一方面各种社会头衔、学术职务蜂拥而至,做学问的时间少了,自己也容易飘,「老之戒在得」,慢慢的学术生命也就结束了。这一点,秦老师真的很厉害。这么多年爱智求真,不停的看书、不停的思考、不停的产出,保持了旺盛的创造力,这太难能可贵了。自由派的一些学者为什么这些年影响力在下降?很大程度上就是原有格局、学术领域难以突破,今天写的文章,如果拿掉日期,跟二十年前的没什么区别。社会有很多新问题,如果你不能解答这些新问题,那自然解释力就要下降。你开始原地踏步,但问题日新月异,而你的读者也在进步。当然,学问这件事不能苛求,学术停滞总是难免的事情。不过,这也从侧面映衬出秦老师的难能可贵。

从1989年秦老师第一部点校作品《柴庵疏集》出版,到2021年在香港中文大学被译为英文出版的《Globalization after the Pandemic》,秦老师一共有20部专著、18部合著问世,参与撰写或任主编、执行主编的编著10部。以及在国内学术刊物上的132篇论文、香港《二十一世纪》上的28篇论文,以及国内非学术刊物、网络媒体上发表的大约500篇文章,以及「秦川雁塔」「雁塔秦川」公众号上发表的443篇文章,以及这些年来的游学讲座、边走边说系列,《金融时报中文网》上的塔利班系列,俄乌战争系列……这些内容有没有超过2000万字我不肯定,但超过1000万字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思想是非常特殊的公共产品,具有极强的外部效应。秦老师的这些高质量产出,学术贡献当然是秦老师的。但他把一个问题想清楚了、讲明白了,就代表中国人对这个问题想清楚了、讲明白了。他几乎以一己之力推动了中国人对很多重大问题的认知,没有秦老师,中国人在这些问题上估计还要探索很多年。

秦老师创造了诸多概念、澄清了诸多误解。他说,中国从来没有过阶级斗争,只有过以阶级斗争名义的整人;据说中国人不怕死、美国人怕死,他说其实是中国不怕死人、美国怕死人。这些看法,一针见血,振聋发聩。认知这东西,捅破了,就是一层窗户纸,非大力者不能破之。

秦老师和高老师一样,他们都有探求历史真相的强烈愿望,并且具备探求真相的能力。很多人一生都活在自己的情绪当中,不能摆脱自己的偏见和立场。但他们不是,他们的所有认知,都建基于历史真实,他们有能力接近历史真实,并且愿意在有新的证据的情况下,修正以往的认知。对历史学家来说,有什么比探寻真相更让人着迷的呢?以事实建立认知,以真相破除虚妄。高老师没看过大内档案,但他慧眼如炬、识力超群,看到了历史的隐秘之处。秦老师视力不好,但他帮无数中国人认清了历史、看清了世界。

听高老师的讲座,你会发现历史竟然这么有趣,讲座竟然可以如此生动;读秦老师的书,你会发现学问原来可以这么做,思考原来可以这么清晰透明,学问之道,竟如此广大;上颜老师的课,你会发现古典的魅力、古典的厚重,古人与今人的不同,接通古人世界的不易与现有思想史研究的缺失。这三位老师的学术领域、学术风格各不相同,但都是本领域极有创造力的一流学者,也都对我产生了重大影响。昔人司马越有言,讽味遗言,不如亲承音旨。学生时代有如此良师,真的是三生有幸。

世风几经变化、人事屡有嬗递。早些年,高老师曾经不被允许读博士,秦老师曾经不被允许带博士,可高老师、秦老师、金老师他们的价值关怀,这些年来却是一以贯之,未尝改变。

今年在日本,金老师提到,前些年身边的朋友相继离世,包括高华、蔡定剑等人,人生总有很多遗憾的事。金老师说她告诉秦晖,肉体没什么值得留恋的,但你别急着走,你肚子里这么多东西,倒完了再走。事后闻之,也感佩无极。

2011年12月26日,高老师去世。秦老师从郑州赶到南京参加追悼会。我从高老师家出发去高铁站接秦老师,出门前师母刘阿姨特别嘱咐:蒋瑞,接到秦老师你一定要照顾好秦晖教授,高华说秦晖是国宝!阿姨拜托你了!

 
No comments

Place your comment

Please fill your data and comment below.
Name
Email
Website
Your comment